分享

梁代书法+艺术馆签约艺术家 | 柳咏絮

 摩羯天尘 2019-09-29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为艺术馆题写“梁代书法”

中 国 侨 联 原 主 席 林 军 为 艺 术 馆 题 字

柳咏絮 

1937年生,江西玉山县人,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沈阳文史馆馆员,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顾问,日中水墨画协会顾问。历任中国美术教学研究会理事,政协辽宁省5、6、7届委员,日本神奈川国际儿童画展评委长期从事中、高等院校教学、教学研究和创作工作

1955年作品《芙蓉花游鱼图》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此后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并多次获奖。出版个人画集、文集、绘画技法等书籍十余种。其速写、及兰竹等花卉作品分别辑入多种花鸟画集及绘画专题画谱。获国家艺教委优秀论文奖

1995年主讲《水墨画入门》《写意花鸟画》在中央教育电视台多次播出。报刊影视等新闻媒体多次专题介绍其人其画。中国对外文委,刘海粟美术馆等多家博物馆收藏其作品作品有其父柳子谷遗风,以“传统笔墨结构的个性化拓展,并具有女性清丽雅致的特点”载入《20世纪中国画史》一书

名人评说

柳咏絮女士乃子谷先生之女公子也,子谷先生驰誉画坛与悲鸿先生齐名,咏絮承继衣钵,得乃父子谷先生真传,咏絮自出机抒,诚不易觏,殊可钦也。     

——著名文物鉴赏家  杨仁恺

柳咏絮的画基本上是传统一格中表现现代人的笔墨精神,所以她画兰竹合乎规范又不为规所拘。有着很好家学的柳咏絮在其父柳子谷的影响下,不仅累积了深厚的传统功底,练就扎实的笔墨功夫,而且深爱着传统的方式,并在这一方式中演绎现代的人文情怀。柳咏絮的画构思立意平实而不求奇异,文质彬彬,显现了为人的中庸厚道。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陈履生

她身上确有乃父柳子谷遗风。她画的花俏而不弱,大气,有现代人对色彩的敏感性、亮丽而不轻佻;继承传统写意画的表现手法,又有明显的创新意图,自然地流露出她的清新而跃动的生命意识,能够把写生的根底转化为写意而之,是柳咏絮的资质,也是她的优势所在,因此她成为当代东北女画家中少数能[写]起来的娇娇者。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原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孙世昌

 

您的花鸟画创作很好的继承了子谷先生艺术的精华,并有发展,令人钦佩。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原主编  李 松

读了你的画,真可称‘咏絮才’也。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陈传席

看了画册很高兴,您真正继承了令尊子谷先生的绘画风格,在笔墨上很有功力。可喜可贺。

——鲁迅美术学院荣誉终身教授   朱鸣冈

既有浓厚传统又有师造化之功底,能够在令尊大人子谷先生的基础上,充分开发自己的心源,可谓善学业者矣。

——天津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著名画家   孙其峰

咏絮才高。          

 ——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沈延毅

子谷家风。

——徐悲鸿纪念馆馆长   廖静文

 

咏絮教授的水墨画功力雄厚,画境清新,既见子谷先生大家风范,又有女性画家的温婉柔润,游鱼,兰竹运笔施墨新意盎然,润泽通透的墨韵出自令尊大人的衣钵真传。古朴而清新的画境,枯润蒹施,畅涩并举的施墨技艺,娴熟自如之极,读来爱不释手,有别开生面之新意,令人神爽。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张世彦

作为女画家有此气魄甚少。

 ——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郭西河

清新活泼,生气勃然,构思巧,手笔大,显其功力之深,颇有令尊子谷先生神韵风格。

——中央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吕长生

 

今观其晚晴之作,无论用笔设色构图无不精到者,其画品精湛於花鸟,尤以兰竹等,光显於子谷家风,气格高,造境远,超然象外,全物之神也,时而流宕大丈夫之豪情也,则脱俗於纵横习气耳。通观其创作之艺脉;以清字如之,秀骨天然;以老字成之,功力底蕴深厚;以淡字化之,则日趋 於妙极如淡之境也。 或问曰:何以能致此耶?吾则答云:画家咏絮善巧於外师造化,内师心源者焉。

 ——丁亥仲夏辽宁大学教授   王 前

柳咏絮的作品非常清新,超凡脱俗,具有现代精神。在传统绘画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突破,表达新的构思和形象,因而有新的艺术效果,给人的艺术享受不同于以往,能引发我们对中国画的深层认识。

——辽宁美术出版社编审  著名画家   王弘力

她用线的组合来写紫藤,笔法取之于古,又脱之于古。用笔大胆、奔放、痛快。画面浓墨线条时而作狂草运行,时而作泼墨洒就。泼墨之处似涨非涨;狂草之处畅而不滑。线条力透纸背;遒劲苍辣。淡线枯而不涩;细而不软。线条穿插映带、纵横交错,繁而不乱,好不淋漓酣畅!尽显“万岁枯藤”之生命气象。从中可见她行笔速度之快、用笔技巧之娴熟。她在敏锐着藤枝倔犟伸延的意象后,再作冷色调的花写意,进一步衬托藤的气、格、神、韵,从而在抒情写意的驱使下进一步提升作品的意境。

 ——著名书法家 书画评论家  上官甫贵

 

咏絮的兰竹既风姿儒雅,又气质激扬,既有书卷气又呈蓬勃生机,达到了雅俗共赏之最高境界。咏絮画鱼,空灵到极致,寥寥几笔,不同墨色相聚,画得既有法度,又放松自由,通过形的呼应色的对比,鱼儿跃然纸上。

——著名军旅作家  李占恒

她以同一题材表现不同主题时,其表现技法意境情趣方面的处理各有不同,她融中西技法于一炉求新求变又不失中国画的神韵及用笔之美。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李钟怀

咏絮老师深受其父影响,又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悟,从文化和审美的双重视野去描绘她熟悉的客观世界。她打开了传统文人画题材与形式的桎梏,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属于她自己的艺术符号和美的境界。

——荣宝斋《艺术品》主编  王登科 

女画家柳咏絮承父柳子谷,更具有女性清丽雅致。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刘曦林

柳咏絮先生基于自己的感觉经验、自己丰富的绘画元素和自己的努力探索,从而总结出自己的绘画意识和世界的图景。她将穿越传统“大同”与“大异”的这条现实的通道,有了这种胆识,才能在绘画中不循规蹈矩,有了这种“冲动”,才能在绘画中内外贯通,拢八面来风,展天下胸臆。

——著名作家    王健著

她在不间断地向传统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作品与传统艺术精神间保持着“求大同,求大异”的一种十分难能可贵的令人为之惊叹的良好状态。由以往的许多时候的作品间的雷同即“大同”向“大不同”转换,达到“大异”这不仅仅是个方法问题,而是立场问题。她没有一成不变的抱住古人、前辈的艺术劳动成果不放,没有屯积别人艺术劳动成果归为己有,她用艰辛的艺术劳动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曲折坎坷却又是极为鲜活的,具有个性化的路。

——中国美协理事、辽宁省美协原常务副主席   李秀中

用笔轻松飘逸,时时透发出大家风范,名家之后必有不同凡响。

——著名画家   边宝华

柳咏絮女士的作品,更是香远益清,情致内敛,化自然之物态为笔墨之意象,笔之所至,心之所钟。               

——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   马  哲

作 品 展 示

《山花红若火》

激流

《山花伴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