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仅4首七绝存世,但其中一首选入小学课本,成就堪比杜牧《清明》

 十二读诗词 2022-05-04 发布于四川

第109篇文章,共1056字


作者:丁十二

中国的隐士文化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有知名或不知名的隐士,有的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厌倦了官场,心归山野,陶渊明当属此类;另一类是被逼无奈,仕途走不通,只能寄情山水田园,这类的典型代表应是孟浩然;还有一类是追着皇帝跑的,并不是真的隐士,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所以这类严格意义来说算不得隐士。

除此之外,还有最后一类真正意义上的隐士,他们藏身于民众间,一生未曾出仕,但不失高雅志趣和生活情趣,你若去寻找他们,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胡令能当属此类隐士。

胡令能,唐代诗人。早期家里贫穷,在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故人称“胡钉铰”。传说有一天晚上,胡令能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白发老者手持利刃,剖开其腹,将一卷书放在他腹中,梦醒之后,胡令能便能口吐珠玑,吟诗作对了。

且不论这个传说的真假,但是从胡令能流传下来的4首诗来看,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颇有些仙家之气。尤其是《小儿垂钓》一诗,无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在生活中的知名度,均可与杜牧《清明》相媲美。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现存于《全唐诗》的诗作仅四首,其中《小儿垂钓》是他最经典的作品。此诗以儿童生活为题材,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钓鱼的小孩却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只是远远的摆手。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前两句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写景之笔;后两句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一问一答之间,从动作和心理两个方面刻划出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第四句则是点明前面三句的原因,是小孩没有家教不理人吗?不是;是小孩故意不想回答吗,也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怕惊动了水底的鱼儿。诗人通过细节的生动刻画,童趣跃然纸上。那种天真、童真的美好,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唐诗乃至整个文学历史中写儿童的题材并不多,杜牧《清明》和贺知章《回乡偶书》都提到了儿童,但不是从儿童题材出发的。因此《小儿垂钓》这首诗显得格外珍贵。

从语言上,这首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但平实朴素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垂钓小孩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实在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杜牧笔下的牧童。相比之下,胡令能《小儿垂钓》中的小孩更多了几分童趣和机警,画面也更灵动。你说呢?

---End---


作者:丁十二

号慕瞻舟人,诗词爱好者。

心随东坡,小舟从此逝

不念过往,江海寄余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