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命运多舛的波兰,在历史上曾是一股无法忽视的强大力量

 雾海中的漫游者 2019-09-30

1569年卢布林联合

美国著名二战喜剧片《你逃我也逃》(To Be or Not to Be)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波兰是欧洲的脚垫!”寥寥几个词道出了波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所遭受的苦难和屈辱。曾几何时,波兰也是雄踞中欧和东欧地区的强国。波兰文豪亨利克·显克微支的卫国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及《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再现的就是波兰强盛时代最后的荣光与辉煌。

进入18 世纪后,波兰的国运一直比较坎坷。从1772—1795 年, 普鲁士、奥地利和沙皇俄国三次瓜分波兰领土开始,强大的波兰立陶宛联邦便不复存在,波兰更是亡国百余年。一战后,波兰艰难复国,却又在二战伊始被纳粹德国以“闪击战”迅速击垮,惨遭德苏两国的再一次瓜分。算上拿破仑战争期间短暂存在过的华沙公国在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被瓜分的命运,波兰国土竟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五遭恶邻洗劫。

昔日的荣耀与辉煌

近现代反复遭遇亡国命运的波兰人, 在历史上曾是一股无法被忽视的强大力量。从1025 年,来自皮雅斯特王朝被后世称为“勇敢者、伟大者”的波兰公爵波列斯瓦夫一世建立波兰王国开始,在其后的近6 个世纪里,波兰的国势总体来说堪称强盛。

1320 年1 月20 日,库雅维公爵、波兰大公瓦迪斯瓦夫一世在克拉科夫加冕波兰国王,终结了波兰长达200 年的公国封建割据,重新恢复了波兰的王国地位。然而,尽管瓦迪斯瓦夫一世已经统一了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地区, 但不友善的邻居——条顿骑士团,却始终是笼罩在波兰王国上空的一团乌云。为了遏制条顿骑士团日益膨胀的东扩野心,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于1385年签订了联盟条约,以王室联姻的方式在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间实行王朝联合,建立了波兰与立陶宛两国的共主邦联。两国共奉同一名领袖,即波兰国王同时也是立陶宛大公。这便是日后盛极一时,在中欧和东欧地区称霸一方的波兰立陶宛联邦的雏形。

瓦迪斯瓦夫一世

1410 年7 月15 日,波兰国王兼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率领的波兰、立陶宛、波西米亚及摩尔达维亚等盟国的军队,与条顿骑士团大团长乌尔里希·冯·荣金根率领的条顿骑士团在条顿骑士团国境的坦能堡附近决战。不可一世的条顿骑士团在此战中一败涂地,8000 多名士兵战死,另有14000 名士兵被俘。参与战役的条顿骑士团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包括骑士团的大部分高层领导人。为期三年的波兰- 立陶宛- 条顿战争最终以波兰立陶宛联军取胜告终,条顿骑士团尽管得以保全大部分的领地和城堡,却背上了巨额的债务。从此, 条顿骑士团一蹶不振,彻底丧失了向东扩张的可能。在这场与日后宿敌普鲁士王国的前身的较量中,胜利站在了波兰人一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帝国的军队在东普鲁士坦能堡地区大败沙皇俄国。这次雪崩一般声势浩大的胜利,令当时的德国人纷纷称赞这是日耳曼人对600 年前的那次溃败的成功复仇。尽管当时那支击败条顿骑士团的军队主体——波兰甚至根本已不存在于地图上。

1569年,为了应对日益强大的莫斯科公国带来的威胁,波兰、立陶宛长期友谊的结晶——卢布林联盟,将两国凝合成了更为紧密的联邦共和国,这便是波兰历史上的第一共和国。它使得波兰立陶宛联邦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了世界历史的卷宗上。波兰立陶宛联邦所实行的贵族民主制,与当时欧洲其他地方盛行的绝对君主制迥然不同。联邦极盛时的领土面积甚至达到了一百万平方公里。16 世纪后半叶到17 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始终是中欧和东欧地区不可忽视的一股强大力量。但在动荡的大洪水时代(波兰人对一连串导致联邦失去三分之一人口的战争的称呼),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然而,伟大的君主扬·索别斯基率军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的战争, 却再次给这个已经不算年轻的联邦带来了胜利与荣耀。

扬·索别斯基

1674 年,扬·索别斯基被选举为波兰国王、立陶宛大公。这一时期,曾一度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再次重整旗鼓。为了应对随时可能演变为武装入侵的威胁,扬·索别斯基与时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利奥波德一世订下盟约,约定当波兰立陶宛联邦或以奥地利为主导的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任意一方遭遇奥斯曼帝国的攻击时,另一方都要立刻给予军事上的援助。此时的扬·索别斯基并不知道,展现自己对盟友忠诚的机会很快就降临到他和他所率领的波兰军队身上了。

1683 年,曾在20 年前被奥地利击败的奥斯曼帝国终于卷土重来,大举入侵中欧。这一次,奥斯曼声势浩大、难以阻挡,威力更甚20 年前的那次入侵。势如破竹的奥斯曼军队曾一度围困奥地利都城维也纳数月。维也纳一旦陷落,神圣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腹地,甚至整个基督教世界,都将面临极为严重的威胁。

然而,危机当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表现却令人失望。早在维也纳被围前夕,他便以保护哈布斯堡王室血脉为由离开了维也纳,仅留下以洛林公爵查理为指挥官的军队守城。守军人数不足,并且缺乏援军,形势岌岌可危。事实上,除了切身利益遭到威胁的日耳曼众邦国外,波兰立陶宛联邦是唯一向维也纳派遣过军队的国家。9 月12 日,以扬·索别斯基率领的3 万波兰士兵为主的神圣联盟联军发动决定性攻势,一举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的围城部队,迫使劳师远征的奥斯曼指挥官——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帕夏撤退。

维也纳之战,成为中欧多个国家与奥斯曼帝国长达300 年纷争的转折点,而联军实质上的领导人扬·索别斯基,则被奥斯曼人称为“波兰之狮”,连罗马教宗也罕见地将“基督世界的救主”这一称呼用在了他身上。彼时,说扬·索别斯基的个人名誉或波兰军队的武功威望达到了历史顶峰,恐怕也不为过。

然而讽刺的是,此战后,对胜利可谓无啥贡献的利奥波德一世及奥地利却凭借《卡尔洛维茨条约》走出了三十年战争的阴影,重新踏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而波兰则和扬·索别斯基落寞、波折的晚年一样,开始向充斥着阴霾的深谷滑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