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扒灰?千古奇冤!

 知耳尐爾後勇 2019-09-30

众所周知,“扒灰”一词指代公公与儿媳有染。关于其来源,众说纷纭,最可信说法是:扒灰时必须单腿弯曲着地,这样一来,膝盖就会脏了,即“污膝”。因“膝”与“媳”同音,“扒灰”也就与“污媳”划了等号。在民间长舌妇口中,这是个经常被提及的词汇,而在经典名著如《红楼梦》中,也曾提到过“扒灰”。历史上“扒灰”的人有很多,如春秋时期的卫宣公,战国时期的楚平王,乃至唐玄宗、后梁太祖朱温、西夏王李元昊等,他们的丑行明载于史册,毋庸置疑,可有些人“扒灰”的故事则纯属无中生有,比如王安石。

王安石“扒灰”的传闻大概宋朝时就有了,只是未见于书载,仅在民间口口相传。大概著野史者也觉此说荒诞不羁,不屑录入。至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扒灰”条云:

“王荆公子雱,早逝,其妻另筑小楼以居,荆公时往窥焉。媳错会公意,题诗于壁,有‘风流不落别人家’句。公见之,以指爪爬去壁粉。外间‘爬灰’之语,盖昉于是。”

如上所述,王安石是出于对儿媳的关心,才去经常看望,是儿媳会错了意,并且题诗挑逗,王安石为了掩人耳目,才用指爪爬去壁粉。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话,王安石也没有什么大错。

王安石“扒灰”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王安石的儿子是个傻子,却娶了个漂亮老婆。一天王安石去看望儿媳,看到儿媳侧躺在碧纱帐中,身姿曼妙,朦胧可爱,不免有些心潮澎湃,于是他在积满灰尘的墙壁上写了两句诗:“碧纱帐里一琵琶,我欲弹时理有差。”理有差,即指违背礼节。王安石写完后咳嗽了一声,马上离开。儿媳看见后,领会了公公的意思,就在后面续上了两句诗:“愿借公公弹一曲,风水犹留在吾家。”言下之意,肥水不流外人田,隔壁老王你好啊。没过多久,内心紧张不安的王安石回头查看,看见儿媳的续诗后,激动得老脸直泛红光,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恰在此时王安石的儿子回来了,问老爹在干什么,王安石吓了一跳,赶紧用手扒去墙壁的字迹,吱吱唔唔地说道:“扒灰,扒灰呢!”

这个故事的调情诗还有另一个版本,王安石诗云:“五更早朝日西斜,看见床上玉琵琶,有心上前弹一曲,还怕别人说闲话。”儿媳回诗云:“你孤独来我守寡,凄苦伶仃度年华,双起双落何不为,别人闲话莫管他。”

以上故事细节饱满,情节生动,确实是个好故事,但加在王安石身上,简直是千古奇冤。最简单的,王安石作为一代宰辅,位极人臣,他家中之事外人如何知道,还知道的那般详细?再者,王安石是一代名士,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怎会写出那般低俗露骨的诗?

王安石不好色也是出了名的。《邵氏见闻录》记载,王安石任知制诰时,他的妻子吴氏给他买了一妾。那妾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女子自述说:“我的丈夫本是军中官员,督运粮米时船沉,家中财产全部用来赔偿还不够,还要卖了我来补偿。”王安石伤感地说:“夫人花了多少钱买你?”女子说:“九十万钱。”王安石叫来她的丈夫,帮他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王安石长子王雱,字元泽,自幼聪慧异常。《墨客挥犀》记载,王雱数岁时,有人将一头獐子和一头鹿放在一个笼子里送到王府。客人问王雱,哪个是獐子,哪个是鹿。王雱小小年纪,哪里会认得,他机智地回答说:“獐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子。”客人连连称奇。

长大后的王雱成为一个学者,曾作策三十篇,纵论天下大事,又作《老子训传》及《佛书义解》,洋洋数万字。为了支持父亲变法,确立变法的理论的依据,他参与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他还工诗、善词,风格清新自然。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王雱都像极了王安石,因此王安石极其溺爱这个儿子,他将王雱所写的策论和所注的《道德经》刊发出来,以提高王雱的声价。

王雱这个人性格剽悍,为人刻薄,处事非常敏感,他在父亲主持的变法中充当急先锋,主张以强硬手段执行新法,然而变法很快遭遇挫折,他父子也招致很多非议,王安石倒没什么,王雱气短,竟因此患上了“心疾”,即精神分裂症。他终日疑神疑鬼,怀疑妻子庞氏的忠贞,总觉得儿子长得不像自己,不是自己亲生,终于弄得儿子惊悸而死。庞氏不堪折磨,躲进一间小楼居住,日夜哭泣,吃斋念佛。慈父王安石见此情景心痛不已,他心知儿子病情难有好转,又十分心疼儿媳的遭遇,便做主让儿子儿媳离婚,并亲自为儿媳挑了一位好夫婿,亲自操持,将儿媳像女儿般隆重地嫁了出去。

王雱有词《眼儿媚》: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此词柔媚缠绵,细腻含蓄,抒写相思之情。《古今词话》称此词是王雱在妻子改嫁后所作,但清人黄了翁《蓼园词选》则认为“此词亦为日月易逝而事多不偶,托闺情以写意耳”

王雱三十三岁英年早逝,王安石白发人送黑发人,自是痛心不已,作悼诗云:

斯文实有寄,天岂偶生才?

一日凤鸟去,千年梁木摧。

烟留衰草恨,风造暮林哀。

岂谓登临处,飘然独往来。

“凤鸟”是世人对孔子的尊称,“千年梁木”是孔子的自谓之词,王安石将儿子比作孔子,可见爱子之深。巧的是,王雱早年也夸赞父亲“光于仲尼”,即比孔子还厉害。于此《邵氏闻见录》评曰:“父子相圣,可谓无忌惮者矣!”时人对王安石父子就三个字:太狂了!

王安石、王雱父子情深,关于他们父子俩的事迹,宋人史料笔记记载甚多。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王雱死后多年,有兴化县尉胡滋的老婆自称怀孕时神仙送梦,说将生的孩子就是王雱转世。王安石得知后大喜,他听说胡滋将带妻儿路过金陵,就拖着老病之躯日日守在长江口,来一艘船就询问:“是胡滋的船吗?”最终见到胡滋,王安石夫妻抱着胡滋的儿子痛哭,之后又送给孩子大量的礼物。胡滋说,他曾有捕盗之功,应该得到奖赏,可惜被上司贪污了。王安石立刻派人查明此事,又帮助胡滋升了京官。胡滋的孩子在王安石家住了大半年,王安石夫妻十分喜欢,提出想收养孩子,但胡妻不肯。王安石很是伤心惆怅,但也没有为难他们,说服了夫人,把孩子遣送回去了。

根据正史和宋人笔记中的可靠记载,王安石与王雱父子情深,王安石为人正派,不好女色,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扒灰”。但在好事者的眼里,只有“王安石关爱儿媳”、“王安石儿媳独居”、“王雱有病早逝”这些字眼,编出一个乱伦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王安石之所以摊上这恶名,原因也很简单,他在神宗年间推行大刀阔斧的变法,得罪了太多太多人,那些被他压制的人没法报复,便对他造谣中伤,无所不用其极,编撰桃色新闻只是伎俩之一罢了。与之类似,苏轼也曾在民间故事中成为“扒灰”的主角,其情节与王安石的故事极其类似,事实上他也与王安石一样,得罪小人而遭诽谤,千古奇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