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列方487

 随缘522 2019-10-01
肾阳不足,气滞血淤腰痛
许某,男,47岁,四川成都市干部。1977年5月26日初诊。
自诉:曾因劳动不慎伤腰,经用针灸治愈,后多次反复,1972年5月复发,经服中药治愈。现病情比已往更重,不能站立,卧则不能转侧,经成都某医院检查,有轻度骨质增生;某医院检查,为腰椎裂缝。在当地治疗三个月,效果不佳,因来求治。
检查:诊脉沉涩,舌质带紫,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痛且胀,二便正常,食欲尚可。
辨证:肾阳不足,气滞血瘀。
治法:补肾通督,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处方:自拟方
鹿角霜30克 枸杞子30克 菟丝子30克 骨碎补30克 地鳖虫30克 全当归30克 乳香25克 没药25克 杜仲30克 续断30克 丹参30克 小茴香12克 橘核12克 广木香12克 炮山甲10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每日早晚各服一次,白开水送下,嘱其愈后必须服丸药巩固。
1978年2月在成都见面时说,服完一剂,腰痛即愈,以后末复发。
按:“腰为肾之府,故腰痛与肾有密切关系。《证治准绳》说:“腰痛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闪挫,有瘀血,有滞气,皆标也;肾虚其本也。”病人因劳动中闪挫伤腰,且又反复发作,此种情况,未有不伤肾者;同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无肾虚之因,虽为外邪侵袭,亦不致出现腰痛。病人素体肾阳不足,闪挫之后,出现胀甚于痛的气滞现象,此时病尚轻浅,故用复元通气散加减一剂治愈。愈后未能巩固,以致邪气留著,致成血瘀,病情较前深重,而成虚实并见的局面。故方中以鹿角霜、杜仲、续断、枸杞子、菟丝子等补肾通督,地鳖虫、全当归、乳香、没药、丹参、小茴香、橘核、木香、炮山甲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邪去之后,以丸药补肾,巩固疗效,故腰痛未复发。
——本文摘自《中国当代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荟萃 4 疑难杂病治验录》
 
 
 
 
 
 
 
一个方子2味药,从古传到今
一般我们常见的中药方,一般经方君臣佐使几味药,而时方动辄十几、几十味药,看起来就让人头痛,但中医处方里也有简单的两味药组成的药方,效果也是非常好,有很多已经做成了中成药,受到大众的认可。
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柴胡和黄芩,能清肝胆热。
生姜合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桑叶合菊花,能清头风热。
杏仁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25岁女孩,查出胃部肿瘤,病床上怒吼:都是你逼的我
在众多癌症中,胃癌是十分高发的一种,大约每十个癌症患者中,就有一人是胃癌。
近年来,胃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很多人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
人们都以为胃病是小毛病,因此在出现一些症状的时候,人们往往忽视位置的健康。
小小刚刚大学毕业,顺利进入了一家医院做了实习医生,本来前程似锦,却不想突然查出了胃部肿瘤。
虽小小的胃癌已经发展到中期,但是医生建议小小积极的接受治疗,还是有希望的,就这样小小从一个实习医生却变成了病人。
小小的父母轮流照顾,小小的父母就总会说道几句:叫你注意饮食你不听,总吃垃圾食品,自己还是个医生呢……
小小的母亲总是埋怨小小,吃垃圾食物,小小本事情绪就很不好,妈妈正说着,小小突然的哭了起来,小小妈妈不解:咋还哭了呢?说你几句不应该啊?
小小突然就冲着母亲怒吼起来:说我?我这样还不是你们逼的!一句话说的妈妈哑口无言。
在小小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小小并不喜欢学医,小小讨厌医院里的味道,但在父母的逼迫下,才选了医学院。
小小的父母都是文化人,但是总是给小小很大的压力,小小本身对学医每一兴趣,只能加倍努力才能学好。
本身压力大,很不喜欢吃饭,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小小每天也不好好的吃饭,总是出去吃烧烤,和啤酒,每天都很少吃饭菜。
小小之所以年纪轻轻就得了胃癌,其实和她这种巨大压力下的抑郁生活有关,也和她在压力中总是暴饮暴食、吃很多烧烤有关。
1、过度的压力
当一个人感到巨大的压力,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迅速上升,并保持在高水平,直接抑制免疫系统。
高压力水平一般意味着个人不能睡好,睡眠中不能产生足够的褪黑素,这意味着癌细胞现在自由繁殖。
2、经常吃烧烤
食物经过明火烤制会产生杂环胺,苯并芘,亚硝胺等致癌物,经常的食用会增加胃脏的负担。
吃烧烤对胃癌的诱发作用是十分明确的,尤其是患有胃炎、糜烂、溃疡的人,在吃烧烤的时候,更容易受到致癌物的侵袭。
胃癌早期,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1、打嗝不停
当胃部出现癌变,并且癌细胞持续发展之时,会影响附近的迷走神经或膈肌,导致发生不断打嗝的现象。
2、长期烧心
胃癌患者,在早期的时候,胃的蠕动功能会很弱,造成进食后,胃酸随着食物反流回食道,引起烧心。
3、持续便血
便血,是胃癌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近期,常常发现大便的时候出现便血,且这种情况会持续2个星期以上,就要及时到医院检查了。
4、食欲减退
胃病到了比较严重的阶段,会因胃部功能的下降,导致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的情况;
而食欲减退,便会引起患者日益消瘦并且乏力;胃癌早期,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都是因消瘦而就医。
这些食物最养胃,要常吃:
一、白果
白果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粗蛋白、粗脂肪、还原糖、核蛋白、矿物质、粗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成分。另外,用白果煮糖水还有健脾胃的作用。
二、山药
山药中含有淀粉酶等多种营养物质,山药可以健脾养胃,有助于人体消化。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健脾补益、滋精固肾、治诸百病,疗五劳七伤”之说。
三、香菇
可以补脾胃,益气。用于脾胃虚弱,食欲衰退,少气乏力之症。现代用于防治佝偻病、胃癌。在挑选香菇时一定要闻一下,是否有刺鼻气味。
四、蒲公英
蒲公英是高硒植物,高达14.7ug/100g,是自然界罕见的高硒植物。补充硒元素可以有效清除人体内有害的自由基,抑制致癌物活化酶的活性,促进胃黏膜修复,帮助溃疡创面的愈合,预防胃癌。
并且,蒲公英是药食两用的植物,古医书中就有记载蒲公英对胃病有效,如清代《外科证治全生集》中这样写道:“蒲公英瓦上炙枯黑存性,研末火酒送服治胃脘痛。”而现代研究发现,它既能杀灭抑制胃病致病菌幽门螺杆菌,又能修补胃黏膜的损伤。
蒲公英又称“天然抗生素”,对包括幽门螺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都有很好的消灭作用。
所以,每天坚持喝一杯蒲公英根红茶可以有效缓解胃部疾病!
五、卷心菜
卷心菜有抗生素的作用,可杀死包括幽门螺杆菌在内的多种细菌。
卷心菜越新鲜抗溃疡的效果越好。每天喝1/4个卷心菜榨的汁,3周后可减轻由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造成的腹痛,并有助于两种溃疡病的愈合。
卷心菜还含有一种类似生胃酮的化学物质,可刺激胃肠细胞分泌黏液以形成屏障,从而与胃酸隔离,保护胃不受伤害。
 
 
 
 
 
 
 
 
 
保胎。主孕妇胎不安,腹痛腰酸,或作胀坠,或三五月常坠,或见红将坠
保胎神效丸
【别名】 保胎丸、保胎神佑丸
【处方】 白茯苓2两(要色白坚重者),真于术1两(米泔水浸1宿,去皮芦净,切片晒干,同黄土炒),条芩(酒拌炒,须拣实心细条)1两,香附子(童便浸2日,炒熟)1两,元胡索(陈米醋拌炒)1两,红花(隔纸烘燥)1两,益母草(净叶)1两,真没药3钱(新瓦上隔火焙去油)。
【制法】 上药各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保胎。主孕妇胎不安,腹痛腰酸,或作胀坠,或三五月常坠,或见红将坠。
【用法用量】 保胎丸(《纲目拾遗》卷三引《良方集要》)、保胎神佑丸(《女科辑要》卷下)。
【注意】 谨戒恼怒、房事及辛辣生冷之品;忌食煎炒、辣椒、发气、闭气、糟味、冷水、冷物。
【摘录】 《冯氏锦囊·杂症》卷十七
 
 
 
 
 
 
 
 
 
妊娠每饮一服,可防堕胎之患
保胎散
【处方】 头2蚕茧黄不拘多少。
【制法】 以阴阳瓦煅,不可过性,为细末。
【功能主治】 妊娠每饮一服,可防堕胎之患。主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桂元汤送下。
【摘录】 《平易方》卷三
 
 
 
 
 
 
 
孕妇伤胎动气,下血,或常易小产者,服之可保足月分娩
保胎散
【处方】 熟地8钱,山药5钱,杜仲(盐水炒)3钱,白芍(酒炒)3钱,黄耆(酒炙)3钱,白术(土炒)2钱,补骨脂(酒炒)2钱,川断2钱。
【功能主治】 孕妇伤胎动气,下血,或常易小产者,服之可保足月分娩。
【用法用量】 清水煎服。
【摘录】 《平易方》卷三
 
 
 
 
 
 
 
 
 
中医养生重在四调
《黄帝内经》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注重养生是到达健康彼岸的舟楫和桥梁。养生治未病重在四调:调精神;调呼吸;调起居;调饮食。
调精神
①虚静益神。调神摄生,静养为首:这是调摄精神,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经常保持思想清静,心态平和,不为名利和物质所累。《黄帝内经》记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静养作用。精神内守,有助于肾精封藏,精气充盛,可以内养五脏,外御邪侵,则身体强健,病无从由生。《黄帝内经》说:“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②省思养神。“思则气结”思虑过多会导致气机郁滞,气血循环流通不畅,日久气郁化火,耗伤精血,从而导致肾中精血亏损。省思作用:省思少虑,养心敛思,能保全肾中精气,使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神清气爽,健康长寿。
③畅怀怡神:畅怀是指舒畅情怀,即舒调七情六欲,使其畅达,以利心神和调,五脏安定。七情过极危害健康,《内经》认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从而影响到肾中阴精之藏守。舒畅情志的方法有诗歌词赋、琴棋书画、花木鸟鱼、艺术欣赏、古物收藏、旅游垂钓等。精神有所寄托,去除烦恼,陶冶性情,抒情畅志,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养生长寿。
调呼吸
调呼吸(调息)是道门养生的入手功夫。
①调息的作用。通过气息的调整可以达到护肾养生的目的。“呼出心于肺,吸入肝于肾。”天地之精气通过口鼻吸受,入藏于肝肾,对肾中精气有培补充益之作用。体内浊气则通过心、肺的作用而排出体外,从而实现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之清浊气体交换。
②调息的方法。用二吸一呼的深呼吸方法以达到养生护肾的目的。调息如与调神联用,效果更佳,即《黄帝内经》所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现代医学研究:深呼吸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强呼吸肌的功能,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重要脏器的氧供等作用。
调起居
起居失宜是中医学内伤性致病因素之一。《皇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形与神俱”之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①起居有常。中医认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是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之后是医院就诊高峰。此间的起居失宜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②顺应四时。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们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使人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节律同步。人的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做到衣着适当,饮食合理,起居合宜,动静相随,才能保持健康,增强体质,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皇帝内经》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养生原则和方法,就是要求人们养生必须遵循四时变化规律。
③劳逸适度。中医认为过劳过逸皆可致人于病。过劳包括体劳、神劳和房劳过度等方面。致病特点一是耗气,二是伤形。耗气:劳力太过,导致内脏精气耗损,功能减退,可见少气懒言、气喘汗出、神疲困倦、形体消瘦等症。伤形:长期用力太过,劳伤筋骨,组织损伤,久而积劳成疾。
调饮食
中医主张人的饮食应该适时适量,不可过饥过饱;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洁净;强调“药补不如食补”的补法原则,主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能够收到药补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药物性能的偏胜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
 
 
 
 
 
 
 
气喘
【配方】:五味子5两,红皮鸡蛋7个,醋4斤。
【制法】:将五味子和鸡蛋共同泡入醋中,七天后将这三味放入砂锅煎熬,沸后再煎30分钟。
【用法】:饭前吃鸡蛋喝汤,一次喝不完,下次温热后再服。
 
 
 
 
 
胃痛呃逆
处方:党参15g,吴茱萸10g,生姜10g,大枣10g,炮姜5g,枳实10g,竹茹10g,旋复花(布包)10g,半夏10g,莱菔子20g,黄连5g,赭石30g(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早晚各一次服用。
 病例:秦某某,女,45岁。多涎两个月,胃镜及胃动力造影,贲门弛缓症。症见:纳呆,口苦,腹胀,喜热饮,时有胃痛呕吐,涎水甚多,胃脘部泛凉,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腻,脉沉。辩证:中焦虚寒,气虚下陷,气虚导致阳虚,脾失温煦则腹胀,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治以: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临床应用本方治疗:服用七剂后,口涎明显减少,呃逆仍有,有所减轻,呃逆时伴有黏涎。胃脘部仍有冷感,舌淡苔白腻。上方去炮姜,加肉桂6g。药后诸症悉除告痊愈。
 方解:本方具有之温中散寒,和胃降逆功。主治贲门弛缓症,胃痛呕吐患者。疗效独特而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产妇忽然腹痛,先行其水,婴儿不降,忽误吞热物伤胎者
保胎如圣散
【处方】 当归、红花、益智、白芍、益母草、甘草。
【功能主治】 产妇忽然腹痛,先行其水,婴儿不降,忽误吞热物伤胎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如儿不下,取鲤鱼1尾,同药再煎,加醋1杯,服乌金丸。
【摘录】 《女科切要》卷三
 
 
 
 
 
主妊娠血分有热,目病凝脂翳障
保胎清火汤
【处方】 黄芩4克 砂仁 荆芥穗 当归身 白芍 连翘 生地黄 广陈皮各3克 川芎2.4克 甘草0.9克
【制法】 上药锉为粗末。
【功能主治】 主妊娠血分有热,目病凝脂翳障。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 《审视瑶函》卷四
 
 
 
 
 
 
堕胎小产
保胎盘石丸
【处方】 怀山药4两(微炒),杜仲3两(去粗皮,净,盐水炒断丝),川续断2两(酒炒)。
【制法】 上为末,糯米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保胎。主堕胎小产。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米汤送下。凡胎欲堕者,1服即保住;惯小产者,宜常服之;或每月服数次,至惯半产之月即服之,无不保全。
【摘录】 《女科辑要》卷下
 
 
 
 
 
 
药物性溶血
四生汁
【配方】
生地锦草2份,生墨旱莲、生车前草、生荷叶各1份。
【主治】药物性溶血。
【用法用量】
1.将上述4味生药洗净后捣烂用纱布包好,手挤取其汁,每10毫升药汁中加冰糖1克,待用;
2.2岁以下每次服10毫升;
3.2岁以上小儿每次服30至60毫升;
4.成人每次服120毫升。每日服6次,每
4小时服1次。
【方解】
1.四生汁中车前草利血通淋,善治小便不通、尿血;
2.生荷叶善治吐血衄血、崩漏便血、产后血晕等各种出血症;
3.生地锦草性味辛平(该药又名血见愁),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亦有清热解毒之功;
4.生墨旱莲药性寒凉,为养阴益肾、凉血止血之佳品。
【特别说明】
药物性溶血是指服用氧化剂药物引起的溶血和红细胞凝聚等反应导致的急性溶血性贫血。本病以反复发作的贫血、溶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及季节均可发病。本病中医学按“黄疸”辨证。
药物性溶血皆因服用有关药物,如磺胺类、安乃近等所引起的全身溶血性改变,表现为肉眼血尿、血红蛋白尿、黏膜下出血、进行性贫血等,治宜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本方四味合用,具有养阴活血、凉血止血的作用,使血止而瘀血除,补血又不腻滞,用来治尿血疗效甚好。治疗期间查血红蛋白在60g/L以下者,需配合输血;发热及其他症状则行对症处理,同时积极寻找致病药物并停止应用。
 
 
 
 
 
 
 
 
血栓性脉管炎(脱疽)
保脱汤
【配方】
茯苓60克,白术30克,土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车前子15克,肉桂3克。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亦称“脱疽”)。
【用法用量】
1.上药加水煎成汤剂,过滤去渣,待用。每日1剂,分2次口服;
2.另加土蜂房30克煅为末,醋调搽患处。每日3次或4次。30日为1个疗程,病未愈则继续应用。
【方解】
1.方中肉桂为温中补阳、散寒止痛之常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肉桂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2.土茯苓味甘淡而性平,为清热解毒、除湿通络之要药;
3.茯苓药性缓和,功能益心脾,利水湿;
4.白术补脾燥湿,利水止汗,还有镇静作用;
5.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利水渗湿除痹、清肺排脓之功;
6.车前子甘寒滑利,性专降泄,有通利小便、渗湿泄热、清肝明目的功效。
【特别说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学称为“脱疽”,又名“十指零落”,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血管性疾病,多发生于男性青壮年。本病多与寒冷侵袭有关,其内在因素多为肾虚。阳气不足,气血不充,外受寒湿,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气血不能濡养四末,而发生肢端坏死,甚而肢端脱落,始为寒伤于阳,寒邪郁久化热,或因破溃染毒,而发生干性或湿性坏死。治宜活血祛寒,解毒镇痛。上药合用,可疗痈、消肿、败毒,又重在扶正治本。外治辅以大毒之品蜂房,祛风攻毒,散肿止痛,达到败毒而不伤正之目的。
【禁忌】治疗期间注意保暖,禁忌吸烟饮酒。
 
 
 
 
 
 
 
突发性耳鸣
黄连1.5克、淡竹叶6克、柏子仁10克、丹皮6克、熟地15克、生地10克、麦冬10克、白茅根10克、黄柏6克、知母10克、地骨皮10克、丹参10克、炒酸枣仁10克、菟丝子10克、覆盆子10克、桑葚子10克、灵磁石30克、路路通10克、石菖蒲10克。
这个方子,每一味药的药量不大,具体的思路,就是一路药,去泻心肝之火,一路药,去滋补肝肾之阴,另外,稍佐开窍通络之药。
 
 
 
 
 
 
 
 
话说中医的“瘀”与“瘤”
活血化瘀的瘀,本来是由淤水积滞的“淤”字转化而来。由于属于病的范畴,便于区分改成疒(ne)部,象征淤浊、不能流行顺畅的水。我们都知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
 许慎《说文解字》:“瘀,积血也”,许慎认为,瘀就是血液停滞,不能流通。唐代颜师古《急就章注》说:“瘀,积血之病也”,也认同许慎的看法。清代的段玉裁在《段说》:“血积于中之病也”说明“瘀”是血液停留在人体内的疾病。 《灵枢·水胀篇》:“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恶血也就是瘀滞不流的坏血,因为它没有生机,张景岳把它归为败血。说,色紫黑的是衃。《素问·六节藏象论》注:“败恶凝聚之血色赤黑也。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黄帝内经·素问》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 ——《黄帝内经·灵枢》
 伤寒论太阳蓄血证原文共4条
1.“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2.“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3.“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4.“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太阳经证失治,邪热随经内传,与血相结,瘀热结于下焦少腹,故见少腹急结,甚则硬满;瘀热内结,上扰心神,故见神志错乱如狂,甚则发狂,以及善忘等症;病在血分,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故小便自利;瘀血下行随大便而出,则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是因瘀热阻滞,脉气不利所致。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瘤”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取病之“留聚不去”(而形成实体)之意。距今估计3000-4000年。在约3000多年前的《周礼》一文中,古代中国已经形成食、疾、疡、兽四大医学专业,其中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肿疡”多半包括肿瘤。“癌”字的成字时代不详,但其造字规则跟瘤一般无二,取病如喦(yan)之意,喦者,山崖也,岩石也,用以形容恶性肿瘤坚硬如石。
《说文》:瘤,肿也。从疒,留声。
《通俗文》:肉凸曰瘤。
《声类》:瘤,息肉也。
《三苍》:瘤,小肿也。
 
补气血,安胎元。主惯易流产
保胎牛鼻丸
【处方】 黄牛鼻1具,党参2两,蜜炙黄耆2两,白术1两,归身1两5钱,白芍1两5钱,熟地4两,阿胶1两,怀山药3两,川断3两,杜仲4两,黄芩7钱,炙甘草5钱,春砂仁7钱,卷心荷叶1两,蚕茧壳1两。
【制法】 先将黄牛鼻、荷叶、蚕茧壳等3味炙灰存性,为末候用;次将熟地捣烂,与诸药打和(阿胶除外),为细末,与前药末和匀;再将阿胶用开水烊化泛丸,如绿豆大,约成丸21两。
【功能主治】 补气血,安胎元。主惯易流产。
【用法用量】 每次1钱5分至2钱,开水吞服,1日2次。
【摘录】 《中药成方配本》(苏州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