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被胡惟庸暗害中毒身亡,长子刘琏被胡惟庸逼迫投井自尽,次子刘璟则被朱棣下狱上吊自尽。为何“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及儿子会落得如此悲惨结局? 刘伯温之死 刘基,字伯温,被朱元璋称为“吾子房也!”对于大明开国来说,刘伯温绝对功勋斐然。 献“时务十八策”,为大明开创基业,定下长远战备方针; 献“天命所在”论,坚定朱元璋帝王野心; 献“陈氏灭,张氏势孤”策,为朱元璋定下中短期发展目标。 献“劾无所避”计,麾下骄兵悍将再不敢目无法纪。 期间,首献“诱敌深入”之计,以弱胜强,于钟山大败陈友谅汉军,灭其锋锐,朱元璋打算赏赐刘伯温,被其所拒;再献“奇袭”之计,攻占陈友谅巢穴江州,同样并未接受赏赐;三献“权宜”之计,一举平定江西……大明立国后,丞相李善长即将年老致仕,朱元璋欲让刘伯温接任,却被力辞。 无奈之下,朱元璋打算任命杨宪、胡惟庸继任丞相,而刘伯温则认为二人并不适合,应该慎重选择。后来,李善长离任时,又极力举荐胡惟庸,因此胡惟庸接任丞相之职。 正如刘伯温所言,胡惟庸没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心胸,因当初反对其接任丞相之故,对刘伯温怀恨在。所以,当致仕回乡的刘伯温上书朱元璋说“谈洋这里有盗匪巢穴,应当巢灭”时,而胡惟庸却令心腹官员弹劾刘伯温想在谈洋这块“拥有帝王之气的风水宝地上”建自己的墓地。此言一出,惊了刘伯温一身冷汗,急忙赶回京中谢罪,不敢再回乡里。 最终,在刘伯温生病期间,吃了胡惟庸指派医生煎的汤药后,腹中疼痛加剧,病情不断恶化。朱元璋闻报后,立即安排宫中人员护送刘伯温返回家乡,不到一个月便死于病痛。后来,胡惟庸案发,中丞涂节就曾指出刘伯温吃了胡惟庸指派医生送的汤药后,中毒而亡。 刘琏之死 刘琏,字孟藻,有文行,刘伯温长之。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任刘琏为监丞、兼试监察御史;洪武十一年(1378年)四年,出任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后至中奉大夫。 洪武十二年 (1379年)九月,遭胡惟庸同党陷害,被逼无奈之下,跳井自杀身亡。死后,朱元璋亲写祭文,称其为“忠孝具著”。 据《明史·刘基列传》记载:初,基爵止及身,至是帝追念基功,又悯基父子皆为惟庸所厄,命增其禄,予世袭。 由此可见,刘伯温及长子刘琏皆为胡惟庸所害,而非朱元璋所杀。 刘璟之死 刘璟,字仲璟,刘伯温次子。他的性格继承了父亲刚正不阿的秉性,而且“弱冠通诸经”、“喜谈兵”,因此从小颇受朱元璋喜爱,经常应诏入宫,与皇太孙朱允炆的感情也很深。 洪武十四年(1381年),浙江东部贼首叶丁香率众作乱,朱元璋派延安侯唐胜宗领兵前去镇压。当时,唐胜宗听说刘璟是浙东人,而且“喜谈兵”,因此邀请其一同前往,平叛结果“决策于璟”。朱元璋听后,大为惊喜,称赞刘璟:“真伯温儿,很厉害。”因此,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擢升刘璟为谷王(朱元璋庶十九子朱橞)左长史。 同时,刘璟的棋艺出类拔萃,难逢敌手。一次,与燕王朱棣对弈,竟然杀得燕王丢盔卸甲、惨不忍睹。燕王忍不住对其轻责:“你就不能给我点面子,让让我。”但是,刘璟却表情严肃回道:“可让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 其实,朱棣也就是开开玩笑而已,如果刘璟能回个:“王爷,是在下唐突,或侥幸罢了”之类,也就过去。但是结果恰恰相反,刘璟竟然直接进行言语“攻击”。这样的结果极有可能因为朱允炆的关系,刘璟才对有“反心”的朱棣并不“感冒”,所以才会直接进行语言“攻击”。但是,朱棣军旅生涯多年,性格强悍,何曾受过这等窝囊气,当时不好发做,只能默然(记仇)而散。 建文元年(1399年), 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刘璟随谷王朱橞返回南京,并向建文帝朱允炆“献十六策”,可惜未被采纳。最终,在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称帝,国号“永乐”,故史称其为“永乐大帝、永乐帝、永乐皇帝”。不久,朱棣想起刘璟利用棋局给自己难堪之事,随召其来京,但是刘璟却以生病为由不应皇诏。因此,朱棣命人将其押送来南京,但是刘璟依旧以殿下称呼朱棣。并且对朱棣道: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纂’字”。 因此被朱棣下狱,并在狱中上吊而死。后来,有官员上奏,依照律法应当连坐其家人,但是朱棣并未同意,只罪刘璟一人。 正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死的平顺也好,凄凉也罢,只要生前能有所作为,能够造福一方,能够坚守忠贞、大义信念,无论什么样的死法,其精神必能竹帛留名,警醒世人。 图片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