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今的孩子自我意识很高,如何让孩子对父母有敬畏感,家长说话孩子能听?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0-02

感谢邀请!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家得到的文化资源是越来越便利了。特别是作为刚刚升级做父母的成年人,一遇到宝贝成长的问题,可能最快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上网查资料或是翻阅书籍。有时办法“对口”,问题处理得很顺利;可有时处理起来确很棘手。为啥会这样呢?因为大家只是吃了“快餐”,解决了表面问题,并没有“根除病灶”。

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清楚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通常情况下儿童在2岁左右就已经开始发展自我意识了,比如表现为:我看到的东西都是我的;我喜欢的都是我的;但凡是我视线范围内的物品都是我的。

在这种情况下,成人无需焦虑。只要告诉宝贝:“这是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拿。”孩子肯定会嚎啕大哭啊,这个时候,成人更要做到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告诉他(她):“看来你现在有点难过,你想哭就哭一会吧,妈妈或者爸爸会在这里陪着你。”

这个时候的孩子无需我们给他们讲大道理,和孩子共情并告诉孩子规则即可。

那么孩子什么时候需要从“自我”到“去自我”过渡呢?答案是“四周岁”。为什么有的孩子都十几岁了还处在自我意识里无法自拔呢?想想我们的做法是否存在本末倒置呢?

1、在孩子需要被保护的自我意识阶段(0--3岁)却被家长当作“不良行为”扼杀了。

2、在四岁之后需要“去自我”的修正时,又被家长认为“没必要”拒绝了。

家庭里的“非黑即白”的思维需要改变一下了。

许多成人都认为,要么让儿童服从,要么他们就会分庭抗礼或放肆无礼。我们成人一定要明白,我们是想培养一个道德自主的孩子,而不是培养一个生活在监控下的孩子。要实现道德自主,我们不能满足于孩子的服从,我们要向孩子解释我们所了解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区别。我们给孩子制定的目标一定是合理的,不要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们如何建构一个为道德自主而生的孩子呢?

1、成人与儿童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是发展道德自主的基础。互相尊重,意味着你尊重儿童和儿童尊重你都很重要。

2、持建构主义观点的成人,总是尽力帮助儿童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是可取的?为什么某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3、对幼儿提供适合年龄的选择,并支持他们自行解决问题,这既是一种尊重儿童的方式,也是教儿童思考并帮助他们理解的方式。

4、当不良行为发生时,我们的纪律教育必须针对行为产生的原因,这样教导才会有效。

以上方法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的质量。

我们对孩子说话时,请仔细想想:我们说的话是孩子想要听的吗?我们是不是在教他们对我们熟视无睹?同时传播我们这一连串的命令和批评呢?

教育无小事,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还是那句话:“遇到问题不要焦虑,先修复亲子关系,再解决问题。”有时,我们会发现,亲子关系一旦密切了,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