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燃!这家医院跻身全球七大中心,三大癌症治疗将获重大突破

 妙音禅韵 2019-10-02

有约君说

医疗“国家队”掌门人访谈系列之二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第一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签约仪式,将与广东省共建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综合类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6个专科类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此次共有八家广州医院入选。为何是他们脱颖而出?未来,他们将如何在医院布局、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方面发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建设区域内医疗高地,从而令患者获益更多?

国庆期间,广州日报将推出“建设‘医疗国家队’,医院掌门人访谈”系列报道,为您揭晓谜底。

徐瑞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徐瑞华教授

在第一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名单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被列入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单位。作为国内重要的肿瘤学医教研防基地,近年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大批科研创新成果蜚声国际,并在著名的Nature Index(自然指数)2018年度榜单中居全球癌症中心第七位、中国癌症专科医院第一位。

“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进入到国际一流行列。在国内,很难得有一家医院获得这么多科研成果,被国际同道所认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徐瑞华教授表示,“中肿”力争到2035年稳居 “国际顶尖肿瘤医学中心”之列。

今后,医院将继续致力于为国家为民族攻克肿瘤防治难题,重视防癌和癌症早诊早治,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延长生存期。

频频改写肿瘤诊疗的国际指南  

提起“中肿”的威水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鼻咽癌”。这种在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高发的恶性肿瘤,曾经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如今,经过中大肿瘤防治中心几代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的接力攻关,我国鼻咽癌从筛查到治疗的水平均获得大幅提升。在“中肿”,即使是晚期鼻咽癌,三年无瘤生存率也已被提高到85.3%,三年总生存率则从90.3%提高到94.6%。

除了引领国际鼻咽癌治疗技术的发展,“中肿”人在大肠癌、肝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等领域也频频发力,不断改写国际治疗规范和指南。

据统计,2015年至今,“中肿”以第一单位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按照2019公布)的SCI论著66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自然》《柳叶刀》等一系列国际权威医学杂志上。

仅今年一年,马骏教授团队有关鼻咽癌新治疗方案的研究获《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该研究确定GP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远处转移风险,进而提高无瘤生存、总生存,并且患者在治疗期间毒性反应小、耐受性好,在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综合治疗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曾益新院士团队筛选出与华南地区鼻咽癌高风险相关的EBV亚型位点,研究成果于2019年发表于《自然·基因》。徐瑞华教授团队则发现两个基因突变可作为泛瘤种免疫治疗的新指标,研究成果于2019年发表在JAMA Oncology。

这些重大研究成果被国际诊疗指南采纳,提高了中肿在国际肿瘤学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鼻咽癌、大肠癌、肝癌等强势病种防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病人何处觅良药?临床试验立功劳

面对肿瘤发病率高企的趋势,“中肿”人不仅努力提高临床疗效,还致力于研究肿瘤发病、转移的机制。

“我们在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的突破,包括发现了很多新的肿瘤的发病、转移相关的机制,推动了肿瘤学原创研究的发展。”徐瑞华说,基础研究的进步,为人类攻克肿瘤铺就了前进的 道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医生和病人而言,没有良药,无以克癌。徐瑞华指出,在转化研究领域,中肿为国家的重大创新药物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很多创新药物获批上市前,都需要在该院进行临床试验,最终为肿瘤病人提供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新药。

徐瑞华指出,在国际医学界看重的nature科技创新指数方面,按照国际统计的标准,中肿排在中国医院的第三位,仅次于国内两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名列国内专科医院第一。在国际癌症医学中心的排名中,该院位居全球第七,“说明了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进入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意味着会有更多新治疗方案、新药物问世,最终令肿瘤患者获益

未来发展:科技创新驱动 更多科研成果“落地”

徐瑞华指出,作为承担肿瘤防治重任的“医疗国家队”,中肿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作为医院建设发展的第一要义,以为病人解决病痛作为自己的使命。

该院以“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引,围绕建设“国内专科布局最全、服务规模最大、诊疗水平最高,综合实力国际一流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关注大项目、建设大平台、打造大团队,进而带动区域乃至国内的肿瘤治疗水平提升。

接下来,该院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将以“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基础和转化医学集成平台,包括肿瘤样本与大数据、药物化学、模式动物、代谢组学、分子影像、基因编辑、肿瘤标志与液体活检、肿瘤免疫与肿瘤疫苗、蛋白功能与结构、纳米医药等支撑体系。医院将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向临床应用转化,实现产业化,以科技创新驱动肿瘤防控能力的全面提升。

医院计划重点打造五大科研团队和研究领域,分别是鼻咽癌发病机制及预防方案研究团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研究团队、肿瘤代谢及抗癌药物开发研究团队、肿瘤生物信息平台团队、抗肿瘤免疫研究团队。

鼻咽癌、结直肠癌、肝癌防控能力将更强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肿将以“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依托,搭建国际一流的临床新药研究平台,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为制定和更新临床诊治指南提供高级别循证证据,不断改写国际指南并推进全球推广应用。最终,实现多个瘤种从“跟跑”到“并跑”、“领跑”跨越,全面提升我国恶性肿瘤科技攻关水平和防控能力。该院计划重点打造鼻咽癌诊疗团队、结直肠癌诊疗团队、肝癌诊疗团队。

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肿将重点支持医疗大数据、医疗人工智能大科研团队的建设,推动医疗装备的产业发展,以便解决常见恶性肿瘤的筛查、诊断、治疗中的关键临床问题,尤其是要突破肿瘤学影像设备、先进治疗设备、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促进诊治能力提升。

不久前,孙颖教授团队在全球首次研发“AI人工智能自动勾画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靶区”,AI医生若能在基层上岗,将有助于批量快速提升基层诊治能力。除了头颈部肿瘤,AI医生有望在消化道肿瘤诊断领域获得突破。

未来发展:科技创新驱动 更多科研成果“落地”

这些宏大愿景的实现,离不开高端人才的贡献。医院一方面全面实施“临床博士后制度”,让新入职的青年人才全部加入博士后培养,培养能看病又能科研攻关的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另一方面,积极从海内外引进癌症生物学及防治基础研究、大数据与生物信息、分子影像、生物材料或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优秀人才。

为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也为科研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医院正在构建越秀、黄埔、天河三院区新格局。徐瑞华透露,明年初,位于黄埔的新院区将投入运营,届时将增加五百到六百张床位,并引入质子治疗等国际最新高端治疗技术。天河院区今年4月签约,预计未来将提供1500张床位,有助于缓解患者住院难的问题。

对话“掌门人”

AI助阵  基层医院肿瘤诊断水平可获提升

广州日报:一说起中肿最厉害的专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鼻咽癌、结直肠癌。近年来,您带领的课题组也让消化系统肿瘤进入国际一流水平。除此以外,还有哪些肿瘤的治疗水平会有突破?

徐瑞华:在各种肿瘤的治疗方面,我们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几年我们在肝癌领域一直都属于国内领先的,还有淋巴瘤。淋巴瘤在国内毫无疑问我们是第一的,治愈率是最高的,病人的生存状态是最好的。接下来我们除了保持优势专业的发展速度外,还会在前列腺癌等泌尿系肿瘤的治疗领域发力,进一步提升这些疾病的诊治水平。

广州日报:随着AI(人工智能)和5G时代的到来,肿瘤治疗领域会有哪些发展?

徐瑞华:今年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AI+5G跨网段远程微创介入“一对多”指导手术,介入专家坐在医院会议室,就能同时遥控深圳、珠海、高州三地的医生,为晚期肝癌患者分别开展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整个手术非常成功,是无延迟的“实时直播”,可以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医疗”,非常值得期待。今后我们会探索用于更多肿瘤的治疗。

人工智能用于病理诊断,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现在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学习,可以达到非常高的准确率。以后病理科的大夫主要负责看疑难杂症,一般的诊断可以采用人工智能诊断,既保证诊断准确率,又能大大提升工作效率,相当于为国家培养了5——10万名高水平背景的医生,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倍增扩容,运用到基层医院的话,会大幅提升基层医疗的诊疗水平。

我们医院正在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内镜医生,近期将发布这一成果。我们医院每一台内镜设备都引入了人工智能,系统还在不断地优化,希望可以取得更好的诊断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不仅让国民身体素质持续提高,更让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而我们的期盼,也已从“能看病”发展为“看好病”、乃至“不得病”。

今年,也是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栏目创办10周年。10年间,我们坚守着健康中国的理念,让名医大咖从报纸上“走”下来,为千万读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十年磨一“剑”,今年,广州日报健康有约有一份特殊的礼物要给你——

不生病的活法

70位名医的健康忠告:

这本书集结了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十年精华,荟萃了邓铁涛、钟南山、侯凡凡、禤国维、周岱翰、余学清、吴一龙、徐瑞华等70多位名医国手的防病治病妙招精华,以大众常见病、多发病为线,用权威的观点、科学的方法、通俗的语言让你科学认识疾病、快速掌握防病治病的钥匙,揭开“不生病”“少生病”“早治愈”的奥秘。

癌症可以预防吗?

高血压怎么降?

糖尿病如何吃?

冠心病要不要放支架?

中风康复怎么做?

颈肩腰腿痛怎么办?

年龄大了要“二孩“要怎么准备?

……

你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

点击这里订购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王婧 通讯员黄金娟、余广彪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燕 实习生闫中慧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王燕、任珊珊、王婧

编辑/何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