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天道不具备玄德

 饮膳道人 2019-10-03

经典语录

承受国家的耻辱,才是国家的君主;承受国家的灾祸,才是天下人的归往。显然这个观点是天道观所不认同的,因为天道观奉行“德君”思想,统治者是天子,是“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第八章)的道德标杆,要泽被四海的。

这样,老子就无形中制造出一个二律背反来,从而指出天道观的德君思想是有局限性的。

承启

上一章对比了人道、天道、常道的差别。在本章,老子告诉我们差别的根源在于“玄德”。本章讲述天道不具备玄德。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

但是在攻击坚强方面没有什么比水更胜任。

而且在这方面,

没有什么能够取代水。

柔软能够战胜刚硬,

弱小能够战胜强大,

这些道理天下无人不懂,

可是天下无人真正实行!

所以圣人说:

承受国家的耻辱,

才是国家的君主,

承受国家的灾祸,

才是天下人的归往。

这些本是赞扬人的话,

听起来像是侮辱人一样。

解析

本章隐含着一些奥秘,而且老子试图去解开这个奥秘。

首先,老子在本章第一节,从司空见惯的现象出发,提出一个难以回答的设问。老子说,水能攻击石头,而且无可替代,这个大家都知道。所以,天下人都能理解柔弱是能战胜刚强的道理,但为什么做不到呢?

然后,老子在第二节做出间接回答。他的结论是这样的:

承受国家的耻辱,才是国家的君主;承受国家的灾祸,才是天下人的归往。显然这个观点是天道观所不认同的,因为天道观奉行“德君”思想,统治者是天子,是“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第八章)的道德标杆,要泽被四海的。

这样,老子就无形中制造出一个二律背反来,从而指出天道观的德君思想是有局限性的。这种论述方式几乎无懈可击。

最后老子轻轻一拨:正言若反,从而告诫奉行天道观的人,要检讨自己的思维方式。你们能不能辩证地思考这个问题呢?!其实老子在前面已经给出了答案。

天下人之所以知道天道,却实行不了天道,根源在于天道不具备玄德。也就是说,秉持天道的人,虽然他们知道柔弱能战胜刚强,也知道崇尚自然,但他们“政善治,事善能”,认为公平正义是天道,“以直报怨”是自然而然的,反而把本来是“正”的“以德报怨”、“知其荣,守其辱”看成是“反”的东西了。

所以,天道不具备玄德。这就引出了七十九章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观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