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专营”就一定好吗?千年前,汉武帝一个政策就害了整个汉朝

 阿布的书柜 2019-10-03

在中国的历史上,汉武帝不仅完成了“大一统”,实现了“中央集权”,还巩固了汉王朝统治的根基,最终,实现了天下太平。因此,从古至今,汉武帝在世人心中都有一个很高的评价。

“国家专营”就一定好吗?千年前,汉武帝一个政策就害了整个汉朝

如果有人站出来说:汉武帝是亡国之君。那么,这个人一定会被扣上“不知历史”的帽子。但是,说汉武帝是亡国之君,也是有根据的。自古以来,评价一个皇帝是好是坏,第一、就是看他对历史的贡献,第二、就是看当朝老百姓的生活。

正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然而,汉武帝在位期间,几乎没有停止过对外战争,使得国内人口损失了将近一半,最终,却没能完全消除北方匈奴的威胁。后来,还是采用和亲的方式,来维护当朝的统治。

“国家专营”就一定好吗?千年前,汉武帝一个政策就害了整个汉朝

那么,前面发动的战争,它的意义又在哪呢?

可能多数人会说:这样的说法,就是为了博得世人的眼球,就是为了黑化著名的历史人物,它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那么,这到底是不是事实?这里,我们可以从汉武帝晚年的《轮台罪己诏》中看出一些端倪。

其中,就有说到:汉武帝认为自己继位之后,过于放任,做了许多伤害百姓的事,现在是追悔莫及。然而,正是因为这份诏书,汉武帝时期的一些主要政策开始发生了逆转。他重新恢复了汉景帝时期的“无为而治”,让老百姓能够得以休养生息。

其实,《轮台罪己诏》的作用,远不至于此,它还避免了汉朝走秦朝的老路,但是,却埋下了西汉走向动乱的隐患。

“国家专营”就一定好吗?千年前,汉武帝一个政策就害了整个汉朝

那么,究竟哪些政策,才能够影响整个汉朝的国运呢?

在古代,凡是经营盐和铁的商人大多腰缠万贯,但是,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之后,这些商人就捞不着什么好处了。盐和铁一直都是国之根本,老百姓吃饭要用盐;农业生产、战争军事要用铁。在国家垄断盐铁经营之后,老百姓只能从官商手中购买。

盐铁国营的政策,并不是为了百姓福祉,而是为了缓解国家的财政危机,而盐铁部门也成了当时国家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汉武帝在看到盐铁经营背后的巨大利润之后,他决定以商治商,任用了一个叫桑弘羊的商人。桑弘羊作为一个以利益为重的商人,他把国家民生放在了最后面。

桑弘羊向汉武帝提出了盐铁专卖的主意,意思就是:盐铁不仅由政府来生产,还要由政府来售卖。因为,从生产到输出,乃至售卖都由政府包办,所以,盐铁价格变得更高。可能,有人会觉得:政府生产,由国家监制,盐铁的质量肯定会很好。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由官府生产的盐铁质量更低,不仅盐里面的杂质很多,让人难以下咽,就连农具都因为偷工减料,质量很差,使用时间也不长。

“国家专营”就一定好吗?千年前,汉武帝一个政策就害了整个汉朝

官府尝到“盐、铁专营”带来的甜头之后,又把榷酒划为了专卖商品。即使汉武帝晚年,承认了盐铁官营的弊端,但是,这项政策也一直实行到了汉昭帝时期。甚至,在汉昭帝时期,汉朝的内部对于“盐、铁官营”的政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分为了两大派:

一派是凭借读书入仕做官的“贤良文学派”;

一派是朝廷中的行政官员,也被称为“大夫派”。

前者的观点更贴近儒家思想,认为:盐铁国营的政策,虽然,能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是,不能保证老百姓的利益,不能稳定民生。所以,政府应该以民生安定为主,而不是与百姓争夺利益。同时,还批判了以桑弘羊为首的经济官员。

后者则认为:盐铁官营增加的收入,用在了抵抗匈奴身上,是国家面临外患时的非常之策,要征讨匈奴就必须使国库充盈,这都是必要的措施。他们还认为:讨伐匈奴的战役一定会大获全胜,并针对“贤良文学派”,说他们不懂实际,对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提不出可行有效的策略。

“国家专营”就一定好吗?千年前,汉武帝一个政策就害了整个汉朝

在经过多次讨论之后,汉昭帝选取了一个折中的政策,只取消铁和酒的官营,其余不变。因为改革的不彻底,也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埋下了恶果。并且,汉朝的农民起义,最早开始是在汉武帝晚年,之后,就愈演愈烈,导致一发不可收拾。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允许豪强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没有了田产,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仅失去房宅,还没有居住的地方,导致百姓苦不堪言;

第二,从汉武帝开始,就改变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开始开疆拓土,对外开战,使得国库空虚。为了充实国库,无形之中增加了百姓的负担,这样就损害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国家专营”就一定好吗?千年前,汉武帝一个政策就害了整个汉朝

可是,在汉昭帝统治时期,国家垄断经济的政策已经放开,为什么还是无法挽救汉王朝的统治呢?

都知道,国家的政治并不是一个内容,也不是一个政策,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之境况,之所以能拿出强有力的对策,那是因为:当时的皇帝还没有“实行中央集权制”。

直到汉武帝时期,听从董仲舒的意见,实行了中央集权,把国家的权力牢牢的掌握在皇帝一个人的手中,即使是一人之下的宰相,也没有太大的实权。因为,古代皇位传承的实行的则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只能保证继位人的血统,而不能保证继位人的才干。

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选取了身份低微的人才入朝为官,且担任朝廷之中的重要官职,给了他们出入宫禁的特权,伴随其左右讨论国家大事,从而,形成了“中朝”。虽然,在选择人才上更加公平,但实际上却削弱了宰相的权力,把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抛在了一边。

“国家专营”就一定好吗?千年前,汉武帝一个政策就害了整个汉朝

汉武帝为了集中权力,破坏了原有的国家机制,三公九卿被架空,他们只有提意见的权力,却没有实行的实权,即使深受汉武帝宠信的中朝人员,也只是他权力的依附。因为,汉武帝对中朝和外朝的态度截然不同,导致两朝之间斗争不断,最终,谁也不服气谁。

反观西汉初年,即使吕后独揽超纲,甚至,在吕后死后,汉朝一度出现皇位空缺的现象,国家也没有发生动乱,而这,都是宰相的功劳。

由此可见,汉武帝“中央集权”与“盐、铁官营”的弊端,应当为后世所借鉴。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史记》、《管子·海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