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 乡 的 记 忆

 城北十五里666 2019-10-04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故 乡 的 记 忆

大凡农民或者农民出身的人,对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应该不陌生,一年年的生活就是这样过来的,伴随着每一个节气,都会有干不完的农活,当然也就留存了无尽的乡村记忆。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不再是贫穷、落后、愚昧的代名词,个别农村的富裕程度甚至超过了城市。但有一个现象不容回避,随着大多数年青的农离开家乡到城里打拼,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加剧。农村人口越来越少,除了春节期间那几天热热闹闹,充溢着年味,大多时日,大部分农村冷冷清清,人与人的交往日愈淡薄,即便亲戚之间也很少走动,传统的乡风民俗越来越淡,农村越来越像个衰老的长者,逐渐失去生机活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需要振兴,文化需要传承,贫困地区急需脱贫。留住乡音,记得乡愁,保存那些并不久远但略显陌生的乡村记忆显得非常必要而且迫切。

山东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文化大省,鲁中地区更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曾经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尽管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在迅速地转型升级,传统的农业、工业被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所取代,但必须承认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累积性,当今的一切财富、文明、文化都是建立在前辈、前人流血流汗不懈奋斗的基础上。这就如老百姓说的“一个人吃三个馒头才能吃饱,但不能说前两个馒头没用”是一个道理。正因如此,目前鲁中地区出现了诸多乡村记忆博物馆如“三转一响博物馆”“传统农具博物馆”“民俗体验馆”等等。此类场馆形式各异,特色鲜明,人气很旺,效果颇佳,但也存在受场地限制、体验手段单一、挖掘深度不够等不足。实物的展示固然形象生动,但文字的记录、传播或许更为深刻和广泛,故而产生了用文字记述鲁中乡村记忆的想法。

故 乡 的 记 忆

我出生在鲁中山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打记事起便与各种农具、农活打交道,割草、放羊、推磨、拾柴禾、掐花椒、收地瓜、割麦子……为了挣点零花钱,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还利用假期收过酒瓶子,干过建筑队,赶集卖过火烧等。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可谓清苦,但同时又丰富、充实,难以忘却。梁实秋说过“贫穷不是罪恶,但也不是什么美德,不足以自傲,更不足以傲人。”名家的话当然是极为正确的,但我却觉得“贫穷固然不是什么美德,但也绝对算不上罪恶”,回忆过去,说给有相同经历且感兴趣的人听,未曾觉得丢人呢!

故 乡 的 记 忆

一般说来,两代人之间相差20岁,据此标准,自己周围的人大致可分为四代。写下“故乡的记忆”的文字就是想给这四代人看。

想让40后50后看。他们是我的父辈,童年经历过战争,逃过荒、要过饭、挨过饿,尤其是经历过改朝换代,对鲁中乡村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刻,对土地和粮食怀有浓厚而热切的情感,是饭粒掉在地上一定会捡起来吃掉的一辈人。他们的一生非常不容易,后辈绝对应怀有崇高的敬意,因为是他们养育了我们,让我们能活下来,成家立业,甚至还混成了城里人。与他们相比,我的“鲁中乡村记忆”显然流于肤浅,感受未免矫揉造作,因此虔诚地请他们批评指正!

故 乡 的 记 忆

想让60后70后看。他们是我的同辈,童年或青年时期经历过剧烈的社会动荡变革,听过或唱过样板戏,也迷恋过港台流行歌曲;穿过黄军装,也曾穿着喇叭裤跳过迪斯科、霹雳舞;曾经“又红又专”,也曾“朋克”、逆反。如今这辈人也年逾不惑,乃至知天命,内心渐趋沉静,思虑不再片面极端,对人和事的认识评价较为公正客观,不会自怨自艾于穷困的童年生活,但也会深深忧虑物质极大丰富但社会问题依然多多的今天。

故 乡 的 记 忆

想让80后90后看。某主持人说这一代人“是娇生惯养不可理喻的小屁孩儿”(大意如此),但事实上他们已然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记事起从未体验过挨饿的滋味,从未穿过打补丁的衣服,其中的大多数也未曾体验过囊无一文余钱的寒酸与窘迫。曾经对这一代人不放心,担忧他们难以接过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但现在看来,纯属杞人忧天了,汶川地震、奥运会志愿者、重大疫情防控等活动中,这代人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的答卷,他们在学识、眼界、责任感、创新创业等方面显然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他们之中的家庭贫困者,也曾干过一些农活,吃过一些苦,对这些乡村记忆有一些印象,想必能够产生一些同感和共鸣。

故 乡 的 记 忆

也想让00后看,尽管这有些不切实际。这代人自出生便有暖气、有空调,吃肯德基,喝牛奶,出门打车,从不知钱为何物,认为“没钱了,到银行提呗”。他们手机不离手,游戏不停歇,消费娱乐是正业和常态,的确让父辈们担忧。但如果耐心平等地与之沟通,给他们讲一讲过去的故事,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要求,他们还是能听得进去。毛主席说过,世界归根结底还是年轻人的,我们终将老去,未来必须由他们承担。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不忘本来,面向将来,吸收外来才是应然的辩证态度。我们现在之所以衣食无忧,是因为40后50后曾出大力、流大汗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开山劈石、建水库、通水渠、修梯田的结果。后辈没有资格瞧不起前辈的节俭、吝啬、保守、退缩,即便城里人,上数三代也大多是农民,所谓人不能忘本。“长江后浪推前浪”说得是哲理,“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是调侃,实际上正是一排排前浪前赴后继地冲锋陷阵,才有波涛翻滚的后浪乘势而前。自然界如此,人生也大抵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回忆过去,珍惜当下,憧憬未来。

“农村是一块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所为!”这是开国领袖毛主席说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看来,老人家说的绝对不虚。面对城市的“就业难”“薪酬低”“没前途”等现状,新常态背景下的年轻人如果面向农村,脚踏实地,完全可以开辟出一番新天地!正如另一首节气歌唱的那样: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新中国城里七十周年之际,愿“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放眼望去尽是青山绿水,交通阡陌处处益俗良风!那是我们的梦想,她的名字叫中国!

故 乡 的 记 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