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斯和名垂千古的《谏逐客书》

 东方文捷 2019-10-04

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各国争夺人才。之前已有苏秦、张仪等平民将相出现, 成为无数有志之士的表率。李斯也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他头脑十分灵活,深知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有名师指引。于是,他辞去了在楚国的小吏之职,不远千里跑到齐国,拜荀子为师。

荀子是融儒法于一体的一代大师,提出了全面而实用的一整套政治思想体系。他自称儒家,但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他对儒学进行了扬弃,最终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新兴地主阶级需要的学说。当时普遍认为,他的思想是“帝王之术”,十分符合统治者的口味和时代的要求。从各派弟子的际遇来看,荀子培养出了李斯和韩非两大弟子,并被最强大的秦国所看重。由此可见,荀子的思想、学识和政治学说,顺应了历史潮流,其实用性远在其他学派之上。

学业有成之后,李斯面临着重大的人生抉择。到哪个国家,为哪位帝王服务,是李斯反复思考的问题。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李斯认为楚王昏庸,楚国没有前途,其他各国也都在走下坡路,只有秦国能成为养肥他这只老鼠的粮仓。作出决定后,李斯就去向老师道别。荀子问李斯:“你为什么要到秦国去?”

李斯回答说:“有合适的环境和时机,人才能干出一番事业。现在各国互相征伐,都在延揽人才,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时机。但其他国家都在走下坡路,只有秦王有雄心壮志,想要一统天下,因此我到那里更有机会崭露头角。人生在世,最大的耻辱就是地位卑下,最大的悲哀就是穷困潦倒。一个男子汉,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是会被讥笑的。我不能忽视名利,更不能无所作为,所以我要到秦国干一番事业。”

说完这些,李斯告别了老师,西向入秦。公元前247年,李斯到了秦国。此时的秦国,子楚刚刚去世,大权实际上掌握在丞相吕不韦的手中,于是李斯就投到了吕不韦的门下担任舍人。吕不韦有三千门客,但李斯一经展现才华,就得到了吕不韦的器重,经吕不韦的推荐,李斯被任命为郎官,进入了朝廷,这样,李斯就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

一次,他对秦王说:“要想做成一番事业,就要抓住时机。穆公时秦国很强,但秦国没能完成霸业,这是因为当时时机不成熟。孝公时,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连年互相征伐,秦国趁机强大起来。现在,经过了六代君王,秦国仍然是最强大的国家,您又如此贤德,现在消灭六国易如反掌,正是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啊!一旦错过这个机会,六国中有国家再次强大起来,即使是黄帝那样的人物出现,恐怕也难以完成统一了。”

李斯还建议秦王从各国内部削弱它们。他提出:“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简单说,李斯的办法就是把六国的人才挖到秦国,那些挖不过来的,就派人刺杀了或者离间了,总之不能让六国中那些有安邦之才的人在庙堂。而对于具体的灭六国的方案,他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

秦王对李斯的这些建议十分赞赏,于是就提拔他为长史。从此,李斯进入了秦国的决策层,成为秦王智囊团里的重要人物。按照李斯的建议,秦国运用政治、军事、外交、间谍等手段,收买六国的重臣,刺杀它们的谋士,离间它们的君臣关系,六国的国力变得更加衰弱,而秦国却更加强盛。不久,秦王就因李斯出谋划策有功,拜他为客卿。

正当李斯步步高升,眼看就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一件震惊秦国的间谍案发生了。这一间谍案的主谋就是郑国。郑国是韩国人,是当时驰名天下的水利工程师。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又处于中部的四战之地,饱受兵祸。在嬴政继位前,秦国就表现出了一统天下的姿态。嬴政继位后,励志统一六国,韩国连年被秦国打,是最恨秦国最怕秦国但也是最无能为力的国家。但面对即将到来的灭国之灾,韩国还是想出了一条削弱秦国的“妙计”,以求能继续苟延残喘。

这条韩国人眼中的妙计就是派郑国去秦国修建郑国渠。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大兴土木,就派郑国去游说秦人。郑国到了秦国后,建议秦国修一条连通泾水和洛水的运河用来灌溉。他的目的是想借修渠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让秦国暂时无力东顾。

韩国的这条所谓妙计是典型的“坏心办好事”。郑国渠修成后,秦国的国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又有了关中这一块天府之国,最终秦国就是依靠关中和巴蜀两块宝地作为物资供应基地,平定了六国。

嬴政亲政后,迅速平定了嫪毐之乱,然后又铲除了吕不韦势力。不久,他就查出了郑国的间谍身份,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正值嫪毐和吕不韦事件之后不久,嫪毐、吕不韦、郑国,这三个人都是外国人,都做了不利于秦国或秦王的事。因此,这件事情发生后,秦国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一批秦国的宗室大臣纷纷对秦王说: “各国来秦国的人, 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

秦王听后,就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自然也在被逐之列。李斯边收拾行囊边向秦王上了名垂千古的《谏逐客书》。李斯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有感而发,自己确实对这件事颇有感悟;另一方面,他在秦国的事业刚有起色就被驱逐,也心有不甘。他写这篇文章是希望秦王能回心转意。

这篇《谏逐客书》,气势磅礴,论据充分,是秦代文学中少有的精品。而且,它言词恳切,切中秦国要害,有极强的感染力。因此,《谏逐客书》得以流传千古,并成为李斯的代表作。

李斯先举例说:从前秦穆公用的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都不是秦国人。但秦穆公用了这五个人,称霸了西戎。秦孝公重用的商鞅,秦惠王用的张仪,秦昭王得到的范雎,也都不是秦人,但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了他们,才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客卿对秦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

李斯还说,秦王的美女、好马、财宝也都是来自他国,为什么这些东西可用而客卿却要驱逐呢?难道大王只是看重珠宝,而对人才不重视吗?这样做只能加强他国的力量,不利于秦国统一天下。

历史上普遍认为嬴政是个暴君,但这并不影响嬴政是个明君,明君与暴君,都只是秦始皇的一面而已。在对人才的任用上,嬴政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次也不例外。看完李斯的《谏逐客书》后,嬴政幡然醒悟,毅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立即下令取消逐客令,将李斯追回。李斯仍任原职,其他的客卿也都被请了回来。

不久,本来难免一死的郑国也趁机对秦王说:“韩国让秦国兴修水利,本来是为了消耗秦国让韩国多存在几年,但水渠修成后,秦国也将受益无穷,‘为秦建万代之功’。”秦王听后,觉得郑国的话很有道理,就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指挥水渠的修筑工程。不久,著名的郑国渠就这样诞生了,它使关中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对发展秦国的农业、对秦国统一战争中的后勤保障,都发挥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这次事件,是秦国最后一次排外行动。此后的秦国,坚持招揽外来客卿的传统并予以重用。正是有了这批贤能之士的辅佐,嬴政才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可以说,李斯为秦国保留了最重要的资源——人才,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斯卓越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政治上,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李斯也为秦国、为后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文学上,李斯以散文见长。其文布局严密、纵横驰骋,既有实质,又有文采, 往往文质互生。可以说,在秦代短暂的历史上, 李斯在文学界一枝独秀。鲁迅先生就曾称赞:“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