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3日至17日,一辆大巴30余人,一路南下踏破初春,带着对徽派人文风情的向往开启了皖南之行。 下午5点多,石潭村一处狭小的地盘,终于让旋转了近千公里的车轮停了下来;一顿晚餐几道农家菜尤其那盘原滋原味原色的腊肉,也让人们一路疲劳的身躯轻松了大半。 午夜,春雨降临,农家园摆放的锅碗瓢盆,发出有节拍的悦耳之声,滴答、滴答,如同时钟,一直迎来飞鸟花语。 早晨,雨依然下着,几辆小面包,相继消失在云雾叠嶂的崎岖山路中。十几分钟七八公里之后,随着师傅的手刹驻车,我们便开启了石潭风景之游。 雨渐停,雾渐起,人们穿梭在下太(实为土+太一字无法打出)观景台和山路之间,环视于云海与山涧村野之中。山峦叠嶂,有高有低;涓涓河流,弯弯曲曲;乔灌满山,郁郁葱葱;山坡横岭一片片油菜花,形成的无规则“军绿方阵”;还有那一个个不知名若隐若现的白墙黑瓦村庄,构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画卷。 环绕山道,继续前行,左侧山崖上不时有花瓣落下,右侧路边的树木伸向半空,不时有当地载人小面包和私家自驾车穿过,偶尔发出急刹车的声音。不一会儿,看到一片老旧村落,小心步入,空无一人,大多也没了房门,岁月的痕迹已将白墙流黄,这就是所说的“无人村”,原村名叫湖山村,据说是为规避地质灾害外迁他地。 再往前走,爬上一个山梁,前后视野开阔,可尽情饱尝远近高低各不同风光;阳面的油菜花、桃花、杏花将梯田装扮成红黄白。来自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驴友纷纷驻足,等待雾来雾去留下“庐山面纱”景色。 再往前一公里,就是我们返回会师的地点——北山。这里堪称山上“小镇”,有几个农家食宿小院,旺季生意很是红火。一位同行老兄还专门拜访了其中一家,因为去年他曾经下榻于此,故地重游,倍感亲切。 上午两三个小时,围着山头观景道路环形旅行结束后,再次乘小面包车原路返回,在等待午餐间隙,快速游览了石潭村十八条老街的几条。 山上观景点附近有不少村子,石潭村之所以成为景区游客集散中心,按照山上一位开“茶馆”老人的说法:“这个争不来,人家石潭村老辈上就厉害”。其实,他说的“厉害”,应该是出了吴家几代名人,其中三十年代的清华大学教务长吴景超和吴承禧兄弟都出自石潭;村里那两处具有400多年历史,敢与故宫“无钉”结构媲美的叙伦堂、武氏祠堂,足以说明石潭村的历史地位;交通相对优越,则是古石潭兴荣,而今又兴起旅游的根本原因。 世外又一村,石潭不虚行。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石潭村并不宽敞的街道两侧,“幌子”飘飘,招牌醒目,特别是挂在门窗旁的一条条大猪腿“腊肉”,似乎都在期待着四面八方游客的胃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