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全东:《校园的记忆》(摘录)

 安东老王 2019-10-05


  人这一生,会有很多经历。有些经历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忘却,有些经历却因为时光的久远愈加显得弥足珍贵。比如我对校园的记忆,就属于后者……

  七七年下半年,因文革终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在邓小平的力主下,终于恢复了。我有幸作为师里14名参加地方高考人员中的一员,参加了高考。考场在沈阳的三十八中。当年全国考生是570万,录取了27万。我以全师第一名的考试成绩被辽宁大学历史系录取。虽然是78年3月入学,但我们被称为“七七届“。

  走进大学校门,走进大学校园,是梦寐以求的事,真的实现了,还是穿着军装上大学,仿佛一切不是现实,像在一场梦中。那个年代能上大学,确实是幸运儿,但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部队的几年,从来没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北大工农兵学员撰写的《理想之歌》,我能从头背到尾,《红楼梦》中的好多诗词,我也都能背诵。

  大学校园,是真正意义上的校园。在校园里,一切都感觉新奇,一切都感觉新鲜,就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七七届学生的成份是最复杂的,有机关干部,有下乡知识青年,有工人,有农民,有退伍军人,有应届毕业生,还有像我这样的解放军学员。学生的年龄差异很大,年龄最大的同学和最小的同学几乎就是两代人。

  校园的晨曦中,永远有一群早起的同学在林荫树下背诵英语单词。图书馆里,一直是人满为患,椅子上的座垫,变成了"占座"的利器。课堂上,全神贯注的同学,努力记住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所有同学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都想把文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最有意思的是英语课,上大学了,还得从英语字母开始学起。英语课老师是一位刚从本校外语系毕业的女老师,见到课堂上那么多比她年龄大得多的学生,竟一时不知所措。她上课提问的原则是,只提问和她年龄相仿和比她年龄小的同学。

  校园里,不只是盛产知识,也盛产爱情。本班男女同学间,结成伴侣,走进婚姻殿堂的有好几对。班里的两位女同学被别班的男同学"撬走",成了我班男同学心中挥之不去永远的痛。

  辽大校园让人最难忘记的是文科楼路两旁那一排排的丁香树,每到春季,那似锦的繁花,那沁人心脾的幽香,让人驻足,久久不愿离去。丁香树在一年年长高,我们也终于迎来了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大学四年知识的积累,为每位同学在今后事业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四年,可以称为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

  离开校园很久了,但每每回忆起校园的经历,仍觉得亲切,温馨,仍心绪难平。请和我一起记住我就读过学校的名字吧:裕强小学,利民中学,大学就读的学校读者已经知道,是辽宁大学。这几所学校的经历,我会一直珍藏在心里,教过我的老师,会一直保存在记忆中,直到永远!

  注:郭全东,系辽宁大学历史系1977届一班同学。此文原载《心香文艺》。题图为辽宁大学原校门旧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