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与一位外国友人一同在京内一所小学参观学习,恰逢课间,学生们跟随广播里的节奏整齐划一地做起了眼保健操。外国友人对这种现象感到十分好奇,不停追问我:“这个活动对保护视力真的有用吗?” 上网一搜,果不其然,也有人提出了质疑。更有好事者,搜集了眼保健操推行前和推行50多年后全国视力普查的结果,发现中小学生的近视率翻了将近两番。有人就此推断:眼保健操对视力有害。 乍看上去,这种推测不无道理,但细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推断忽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用眼时间、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变化。 专业一点来说,就是“缺少对其他影响因素的控制”,或者更进一步而言,是因为研究中“缺少对比组”导致出现这种对数据的误读。 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对比组”或“参照系”的概念同样重要。 以前段时间发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世界大学排名(以下简称“THE排名”)为例,如果我们不了解排名的参与方式,就无法正确解读排名结果。 在2019 THE排名中,华东师范大学的世界排名位于601-800名之间,而同属师范类传统强校的北京师范大学却榜上无名。但在2019年发布的QS排行榜中,北师大的排名(292名)却高于华东师大(501-510名)。 观察以往的THE排名,同样不见北师大的踪影。另外,亚洲大学中,孟加拉国排名第一、2018QS排名701-750名的达卡大学也未出现在THE排名上。 原来,参与THE排名需要大学主动报名并自行提交具有可信度的相关数据。换句话说,如果无心参与THE排名,没有自行提交评比材料,自然难以“榜上有名”。可见,该排名的样本存在一定的自选择偏误。 除样本选择外,评价指标的选取也对排名有非常大的影响。 比如,THE排名显示,我国已是是全球高校入围数量名列前茅的国家,仅内陆上榜高校数,就已从去年的63所增至今年的72所。入围高校数量的增加是否体现了中国高校的强劲势头? 对于这点,我当然不能随便否认,但对THE排名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分析可知,国际师生比、研究收入、产业收入等都在评比指标中占有不小的权重,而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排名编辑总监Phil Baty表示: 中国已经将其高校作为其国家经济增长战略的重中之重,并逐年获益。中国成功的秘诀是提升其国际视野和加强其全球伙伴关系,持续加大对顶尖高校的投资,将重点放在吸引和留住全球顶尖人才上,这些正在提升中国高校的全球声誉和影响力。 同样,2019年QS中国内陆大学排名一经发布,就有不少媒体宣扬C9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依旧稳居前列。 然而,若将此排名与今年6月份公布的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内陆高校排名相比,位置相同的高校只有6所,数据一致性并不高,让人不由产生对排名标准的质疑。 QS中国内陆大学排行榜和QS世界大学排名内陆高校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图片来源:“大学生学习与发展”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