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常吃的这6类“健康零食”其实对身体有害,很多爸妈还不知道!

  平凡的人 2019-10-07


没有不爱吃零食的孩子!
琳琳满目、美味可口的零食连大人都挡不住诱惑。
零食虽好吃,但并不都健康。
特别是有一些看似营养、但给孩子吃了有害无利的零食,尤其需要我们擦亮眼睛。
零食是把“双刃剑”,选对吃对才关键!
儿科医生特别提醒:以下6类极具迷惑性的零食最好不要给孩子吃。
1
所有非正餐时间吃的各种少量食物和饮料都属于零食。
孩子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阶段,学龄前的孩子需要“三餐两点”,才能满足每天的营养需要;
而上了小学的孩子,也最好能安排课间适量加餐。
纯牛奶、酸奶、新鲜应季蔬果,都是理想的健康零食;
而糖果、冰激淋、奶油蛋糕、薯片等,是很多家长都知道避而远之,尽量不给或少给孩子吃的。
还有些好吃的零食似乎感觉还比较健康;
但如果细看下食品包装上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就会发现它们原来也含有不少的“添加糖”、“隐形盐”、“反式脂肪酸”……
给孩子吃的时候千万要悠着点儿。
  • 山楂卷、果丹皮、果脯

这类酸酸甜甜的小零食,通常认为可以“开胃、助消化”,其主要成分为山楂、白砂糖、水和食品添加剂。
在其营养成分表中可以发现,每100g食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在80g左右。
除山楂本身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外,其他绝大部分都是白砂糖。
100g山楂卷所提供的能量大约是同样重量2两熟米饭的3倍。
因此,对于已经超重或肥胖的孩子而言,最好不吃或尽量少吃这类小零食。
  • 乳饮料、果蔬汁饮料

乳饮料名称为“XX乳或奶”,看似健康,但乳饮料、果蔬饮料、碳酸饮料等的含糖量多在8%-11%之间;
若为一瓶400毫升的饮料,就可以喝下约40g糖。
食品饮料中的“添加糖”包括蔗糖(白砂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果葡糖浆等。
过量摄入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龋齿,并会增加青少年和成年后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果蔬汁饮料中的果蔬汁含量仅要求在10%以上;
而“果味饮料”甚至可以不含果汁,完全用糖、甜味剂、酸味剂、香精等食品添加剂调兑而成。
因此,要帮助孩子从小养成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的习惯。
  • 杂粮酥、沙琪玛、曲奇饼干

很多家长会给孩子这些独立包装的小点心当零食,“杂粮”听起来很健康吧?
如果是正餐的能量和营养摄入不足,或者孩子的身体活动量较大,临时补充些高能量密度的小零食是可以的。
但是,提醒家长要了解并养成看食品营养标签的好习惯——名称中含有“杂粮、粗粮”的不等于是健康食品;
有些全麦食品也未必是真全麦,可能只是在白面粉中添加了少量胚芽和麸皮。
为了使粗杂粮的口感酥脆或软香,往往要在其中加入较多的植物油或黄油、奶油、炼乳等,“添加糖”也不会少。
某种杂粮酥每100g的脂肪含量高达40g,相当于成人全天脂肪推荐摄入量的近70%,每吃下10g的一小块就相当于半碗米饭的能量了。
  • 牛角起酥面包、涂层夹心面包

西式面包糕点种类繁多,外观和口感都很诱人,有些妈妈还会自己烘焙制作,便于控制油盐糖的添加比例。
如果当早餐吃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若经常作为零食加餐,就容易使摄入的能量、脂肪和糖分等超标,埋下健康隐患。
另外,要引起注意的是反式脂肪酸的危害,我国食品标准规定,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0.3g/100g时,就可以标注为“0”。
但是,配料表中的“起酥油、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脂末、奶精、代可可脂”等,可都是反式脂肪酸的别名。
如果每天吃了多种、多量这类糕点及饮料、油炸食品等,累积摄入的反式脂肪酸就可能超量了。
  • 调味豆制品、加工肉制品

大家都知道辣条、薯片不是健康零食,可超市里的调味豆制品、肉干、肉脯等,富含蛋白质,都可以放心给孩子吃吗?
再次强调,为了健康多花1分钟看看食品标签就一目了然啦!
某种调味豆腐干的配料表中,主要有大豆、水、植物油、食用盐、味精、香精、酱油、赤砂糖、香辛料及多种食品添加剂等。
不仅能量、脂肪含量较高,更不利于健康的是钠含量过高。
儿童每天的钠推荐摄入量为1200毫克(相当于3g盐),而这类食品每100g的钠含量少则数百毫克,多的已经超过2000毫克。
包括像牛肉干、肉脯等肉类零食,也存在调味料较多和钠含量过高的问题,建议只能给孩子少量食用。
  • 高盐坚果、糖渍坚果

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酥脆可口,大人孩子都爱吃;
但在琳琅满目的坚果类零食中哪些是适合孩子吃的,哪些又不建议给孩子当零食呢?
先要强调的是最好选择原味坚果,那些盐焗、糖渍或者添加黄油、蜂蜜、香料等复合调味料的坚果是不适合常吃的。
其次坚果毕竟是属于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成人每天的推荐摄入量是10g,儿童也不宜超量食用。
10克坚果大约只相当于8-9颗大杏仁(扁桃仁、巴旦木)或4-5颗腰果或3-4颗夏威夷果或1个半核桃。
最后还要注意吃坚果的安全,在进食时,叮嘱孩子不要跑闹、说话和苦笑。
2

零食也分级,按照这张表给孩子吃零食

零食那么多,怎么知道该吃哪些,不该吃哪些呢?
别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和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编制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
不仅将零食分为9大类,而且在每一大类里,又根据零食的营养特点和健康程度。
按可食用频率推荐了3个级别,即“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量食用”,您跟着建议指南来实施就可以了。
  • 零食分为9大类:

☆ 肉、蛋类
☆ 谷类
☆ 豆及豆制品类
☆ 果蔬类
☆ 奶及奶制品类
☆ 坚果类
☆ 薯类
☆ 饮料类
☆ 糖果、冷饮类(旧版算两类)
可经常食用
  • 推荐:每天食用

举例:纯鲜牛奶、纯酸奶、水煮蛋、黄瓜、香蕉、苹果、全麦面包、煮玉米、蒸煮烤红薯、100%纯果蔬汁等。
这类零食采用纯天然食材,经过较少加工而成,新鲜、原味,能提供一定的能量和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或膳食纤维。
并且油、盐、糖的含量较低甚至不含有,不存在“添加糖”、“隐形盐”和“反式脂肪酸”的问题,家长可以放心给孩子选择食用。
适当食用
  • 推荐:每周1-2次

举例:海苔、卤蛋、火腿肠、水果沙拉、奶酪、卤豆干、含糖少的鲜奶或水果冰激凌、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等。
理由:这类零食对食材进行了加工、调味、再制的过程,虽然能提供较丰富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但由于加工过程中添加了糖、盐或脂肪含量较高;
若儿童食用过多,易形成重口味的饮食喜好,家长应权衡利弊,控制宝宝不宜多吃。
限量食用
  • 推荐:每周≤1次

举例:炸鸡、炸薯条、奶油蛋糕、奶油夹心饼干、水果罐头、果脯、炼乳、果味饮料、含糖高的冰激淋、糖果等
理由:这类零食是典型的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所含能量过高,有益的营养素成分却很少。
不仅容易造成儿童超重、肥胖、龋齿,还会增加青少年和成年期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建议尽量不给孩子选择此类食物,最多每周偶尔吃1次。

END -

来源:教育(edu618),教育致力于为1~12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