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扩展:【大气圈结构】 自下到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一)对流层: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纬度】: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 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 【季节】: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 记住最根本的原理: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低。 (二)平流层:水平运动为主,故称为平流层。 臭氧层在集中在此。 (三)高层大气:电离层在该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人们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大气运动的过程本质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在学习中要将这个理念贯穿。而产生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面受热不均。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图示:理清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热量的传递过程。 1.大气层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主要是看大气中成分的吸收作用 对流层中的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比较少; 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 (2)反射作用:主要体现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晴天辐射强,阴天辐射较弱。(联系昼夜温差) (3)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容易被散射。(天的蓝色,太阳未出天已亮等) 2. 地面的吸收作用 绝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而增温。增温后又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地面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辐射量,还取决于下垫面状况。 大气的下垫面指地球表面,包括海洋、陆地及陆上的高原、山地、平原、森林、草原、城市等等。 海洋和陆地是性质差异最大的下垫面。 下垫面的性质和形状,对大气的热量、水分、干洁度和运动状况有明显的影响,在气候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 3.大气增温及大气逆辐射 对流层中的CO2和水汽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大气增温后向外传递热量,分别向高层大气和向地面。向地面那部分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注意:大气逆辐射在一天中都有,地面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但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明显。 CO2和水汽作为大气增温的主要助力。CO2变多啦,联系全球气候变暖;水汽多,联系晴天和阴天、沿海和内陆的昼夜温差。保温作用的一些相应的保温措施要从这两个要素(CO2、水汽)的变化量入手。 农业生产的运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二)正温和逆温现象 1.原理: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形成条件
3.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 4.逆温的利与弊 ①阻碍空气的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低,导致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②逆温并不是只有弊端,它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带来以下好处: a.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b.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二、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 1.受热均匀 假设地表均一且受热均匀,则大气得到同等的热量,气温、气压相等,形成与地面平行的等温线和等压面。 但地面是受热不均的。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受热不均——(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热胀冷缩]——(使得)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发)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热力环流 【等值线的弯曲】: 由于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等压线不再保持水平状态,产生弯曲。 规律:等压面凸向高空为高压区,凸向近地面为低压区。 运用:高压区的等压线会向气压变小的方向弯曲, 低压区的等压线会向气压变大的方向弯曲。 简记:适用于任何等值线 大(高值区)的凸小(变小的方向); 小(低值区)的凸大(变大的方向)。 3.等压面的判断运用: (1)海拔与气压结合的等压面图判读: 第一类:高程剖面图 第二类:等压面高程图 500百帕等压面高程(单位:米) a. 等压线(面)向高空凸为高压区;向近地面凹为低压区。 在第二类图中,没有剖面图直观,但根据数值也可以知道海拔的相对高低,即向高空凸还是向近地面凹。 b. 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 注意高空气压和近地面气压的区别: 如果没有告知等压线图是表示近地面还是高空时,可借助等压线气压值的大小确定:一般等压线气压值在1000百帕左右为近地面,低于800百帕为高空。 高空和近地面没有明确规定的高度,但是一般以1500米为参考数值。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把握原则:“温高压低,高凸低凹” a. 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b. 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c. 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 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1. 海陆风: a. 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b. 风向: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c. 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 山谷风: a.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b.风向: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 c.影响: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③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a.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b.风向:近地面由郊区吹向城市。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 c.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地带距离之外。 注意: ①在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的复习中,要注意其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温度对比关系。 ②常见的热力环流中,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等的风向存在着昼夜的差异,而城市风的风向不存在这种差异。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风形成的过程分析 1.影响主要受三个力的影响: (1)直接影响其形成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于同一水平面差生气压差,气流就会有从高压流向低压的趋势。这个促使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称之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特点: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改变方向力——地转偏向力 只改变风运动的方向,不改变大小。 (3)既改变方向,主要影响大小的力——摩擦力 2.风的形成过程: 高空的风vs近地面的风: 高空的风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的形成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最终风向斜穿等压线。 【注意】 读图判断等压线图上的风向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二)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图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①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②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左或向右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2.根据风向标和风向玫瑰图判断风向 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风尾上的横杠表示风速,一横表示风力二级,最多三横,就是六级,风力再大就用风旗表示,例如“”就表示北风四级。 “风向玫瑰图”是一个给定地点一段时间内的风向分布图。通过它可以得知当地的主导风向和最小风频。最常见的风向玫瑰图是一个不规则的折线图,折线上不同的点的方位即为该地区的风向,与原点之间的距离与这个方向的风频成正比。 3.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
【拓展】'狭管效应'也叫'峡谷效应',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焚风效应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4.风内容的思维导图 【扩展】等压线的判读运用: 1.气压分布的判读: 会找出: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脊;低压槽。 2.判断风向的步骤 (1)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 (2)确定地转偏向力; (3)确定风向(注意区分近地面和高空)。 3.判断风力(风速)大小的方法 ①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②不同图中,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 ③不同图中,等压线疏密和等压差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4.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5.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 【跟踪练习】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3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1.C 2.D 3.A 【解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试题以积云为切入点,“看云识天气”,身边地理无处不在。 1.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故选C。 2.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D对。故选D。 3.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下列4-5题。 4.此时天气最可能是 A.晴朗、无风 B.阴雨、无风 C.晴朗、大风 D.阴雨、大风 5.图示大气现象 A.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 B.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 C.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 D.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 【答案】4.A 5.B 【解析】 图片中阳光充足,炊烟、山岚明亮。无风,炊烟竖直升起。阴雨天炊烟、山岚是灰暗的,大风时炊烟是倾斜的。静风天气,空气流动速度慢,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 4.图片中炊烟、山岚明亮,说明阳光充足。炊烟竖直升起,说明无风。此时天气最可能是晴朗、无风,A对。阴雨天能见度不高,炊烟、山岚是灰暗的,大风 时炊烟是倾斜的,B、C、D错。 5.图示大气现象是一种静风天气,空气流动速度慢,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B对。可能是由近地面逆温现象引起,A错。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炊烟不能上升,会积聚在近地面,C错。不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D错。 (北京市朝阳区2019年高三二模地理试题)下图中①②③④四点间存在热力环流。据此,完成第6题。 ①②③④四点中 A.②比③气温低,气压高 B.③位于近地面,④位于高空 C.①处气体受热膨胀,气压低 D.气流运动方向为③→④→①→②→③ 【答案】6.D 【解析】 越靠近高空,大气密度越小,气压值越低。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四点中,③④气压值远高于①②,故③④位于近地面,①②位于高空。③④相比,③气压值高,对应近地面高压,应为近地面的受冷地带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④处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近地面的低压;①②相比,①的气压值高于②,则①为高空的高压,②为高空的低压。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性质相反,故①对应近地面的④,为④处气流上升集聚形成,②对应近地面的③,是因③受冷,高空气流下沉形成的。大气总是由近地面气压高处向气压低处运动,故该热力环流的气流运动方向为③→④→①→②→③,选D。 (2019年海南卷)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A.偏南风 B.偏东风 C.偏北风 D.偏西风 8.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 B.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C.南北走向,东高西低 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答案】7.C 8.D 7.从材料可以分析出,谷风主要形成于白天,从图示信息尤其是11时以后的风向、风速信息可以看出,白天主要是北风,即当地谷风的风向是北风。故选C。 8.从图文材料可知该地夜间主要是南风,白天主要是北风,可判断出该山谷为东西走向;从风速来看,南风强于北风,说明该山南高北低,南风在下坡运动过程中受重力加速作用而导致风速加强。故选D。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 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2)概述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3)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冬季。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2)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3)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 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解析】 (1)结合图示可直接判断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为冬季。结合冬季博斯腾湖与湖岸的温差及冬季风的影响分析原因。 (2)结合夏半年陆、湖热力性质差异及温差转变分析原因。 (3)结合城市热岛效应判断影响并分析原因。 (成都市2019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下图为 2018 年 12 月某日两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过程。据此完成下列10-12题。 10.当日 14 时,下列地点中气压最低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当日 2 时至 14 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小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当日 2 时至 14 时,下列地点中阴晴变化最明显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0.C 11.D 12.B 【解析】 10.根据14时等压线,结合风向,风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当日 14 时,选项地点中气压由高到低,依次是①②④③,气压最低的是③,C对。A、B、D错。 11.根据图示等压线的分布,当日 2 时至 14 时,选项地点中风向变化最小的是④,一直是东风,D对。①由西北风转为东北风,A错。②地可能由偏南风转为偏北风,B错。③地可能由东北风转为西北风,C错。 12.结合等压线形态,当日 2 时至 14 时,选项地点中阴晴变化最明显的是②,由受低压槽控制转化为受高压脊控制,B对。①、④始终受高压脊控制, ③始终受低压槽控制,天气变化小,A、C、D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