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还真有个人恩怨。 元丰元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诬陷,被逮捕入狱,择期问斩,除苏辙外,无人为其辩护,此时,身处江宁的王安石得知此事后,想到国家危难,想到苏轼的才情,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赶至京城,将自己的亲笔书信呈给皇上,保住了苏轼,也为后世保住了一位文坛巨匠。 所以两人个人有救命之恩! 元丰三年,苏轼奉命从黄州调往汝州。途径江宁,想起救命恩人王安石就住附近,于是专程拜访王安石,从而把以前为政见不同的分歧,化干戈为玉帛,王安石听说苏轼要来江宁,马上风尘仆仆赶到渡口与苏轼相会。两人在江边煮酒谈诗,通宵唱和,相谈甚欢。 两人的政见不合,当初王安石变法,起初苏轼是持反对意见的,所以提了不少意见,但王安石变法时期,承担的责任巨大,所以对反对意见多加压制,而没有合理协商,也造成变革最终失败,但是两位集文学和政治卓见于一身的风流人物,从未成为真正的敌人。二人的初衷无非都是为了风雨飘摇的大宋江山,王安石与苏轼,相互敬佩,相互欣赏。 所以个人之间只有情义,没有私人仇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