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产业发展成效初显,成为重要的石油替代产品一是煤制油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煤制油技术路线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当前,这两种技术路线在中国均已建成示范项目,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打通了工艺流程,步入商业化发展阶段。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煤制油产能达到763万吨/年,其中直接液化产能108万吨/年,间接液化产能555万吨/年。 二是获得不同于石化路线的优质高清洁燃料。 煤制油品具有低硫、低氮、低芳烃含量等特点,属于高清洁燃料,可明显降低颗粒物排放。煤直接液化油品还有低凝点、大比重、高体积热值等特点,适宜作为军用和航空领域的特种油品,近年来已在飞机、火箭领域和极寒地区开展了燃料试验。煤间接液化油品具有高十六烷值的特点,适宜作为清洁调和油品,与普通柴油混兑,可提升油品等级,大幅度减少车辆尾气污染物的排放,已取得良好的试用效果。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油品还存在很好的优势互补关系,可形成独具特色的煤基油品体系。 三是初步形成煤制油化工园区化、基地化格局。 中国煤制油化工项目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陕西、宁夏、新疆、山西等富煤省区,煤制油、煤化工集中建设,初步形成了鄂尔多斯、陕西榆横、宁夏宁东、新疆准东等煤制油化工基地。 2、工业示范成效凸显。关键技术创新实现整体突破一是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中国煤直接液化项目和数套规模较小的间接液化项目均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2016年底建成的神宁400万吨/年间接液化项目一次打通工艺流程,产出合格油品。示范项目的长周期平稳运行,验证了煤制油技术工艺,标志着中国已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气化、煤油共炼等工艺技术,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二是装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高。 现代煤制油化工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大型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2016年建成的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 目重大技术、装备及材料国产化率高达98.5%,尤其是大容量、压力等级高的煤气化炉实现了国产化,大型空分、大型压缩机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不断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有的甚至具备了国际竞争力。 三是能源消耗不断降低,污染物控制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煤化工项目因原料禀赋特征,其资源、能源消耗相对较高,与石油路线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在打通工艺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工艺技术优化完善、管理水平的提升,煤制油能耗和水耗在不断降低。例如,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吨油综合能耗由2.12吨标准煤当量/吨降低到1.69吨标准煤当量/吨,吨油水耗由设计的10吨降到6吨以下。通过持续的科技攻关,煤制油在生产化工产品和清洁能源产品的同时,污染物控制水平不断提高,煤直接液化实现废水零排放,废气废渣等均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污水回用率97%,含盐废水回用率98%,最终实现工业废水近零排放。随着示范项目的稳定运行,工艺技术、能效、环保技术等还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一是有效延伸传统煤炭产业链。 现代煤化工项目投资大、煤炭转化量大、科技含量高,有利于缓解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是延伸传统煤炭产业链的有效途径,同时产品附加值高,增值税和油品吨油税费远高于一般的石油化工企业,能够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煤大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例如,2011—2014年,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营业投入228亿元,缴税46亿元;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于2016年投产试车,预计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66.4亿元,利润总额83亿元。 二是带动地区就业和经济发展。 煤制油项目多建在陕西、内蒙、宁夏等西部大开发重要省份,对有效解决当地人就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直接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间接带动地方就业上万人;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能够带动宁夏地区10万人就业和区域建筑施工、物流、物资供应以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实现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三是培养了一批有经验的煤化工人才。 煤制油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建设安装、生产运营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从业人员超过1 0万人,基本形成了专业全面、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