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9月28日,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新生第一课《中医学导论》在神曲厅正式开讲。本堂课由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章文春教授主讲。从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科学和古老的中医学理论,讲到现代前沿科学和现代中医的发展;提示同学们要想学好中医,必须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现代科学素养,将修身——养性——治学紧密结合。为新一届的中医学生走好中医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正在学习中医的老生们拓宽了视野,坚定了学好中医的信念。以下是徐鹏硕士的听课心得。 中医学本科新生开学第一课,章院便给他们讲授中医学导论,高屋建瓴,在气与气化的的视角下体会中医最本源的面目,在气论的启迪下扬帆中医学习之路。感触相对深的,还是气论。 在过往千年岁月中,“中医”一直护佑着中华民族,也没有“中医”这一称谓,直到近代,西医的传入,它才有了这个名称,至今,不少国家依旧是叫“自然医学”,而它的起源似乎也被认为是这样:远古先民们在磕磕碰碰、误食或无意中发现了中药、穴位,而后历经漫长的积累,至《黄帝内经》而初成体系。 而为绝大部分中医人忽略的是,它不是简单的经验积累,更少不了原始气功的贡献,在少部分能够“与神对话”的“巫醫”、“神漢”借助祝由、咒语、祈祷等手段给族人治病和部落首领对部族的管理中慢慢对人体生命、对自然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渐渐成一定体系,如黄帝,《内经》中对他的描述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颛顼帝在《史记》中的记载是“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而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帝喾是“生而神灵,自言其名…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修身而天下服”等等,均可见他们具有一定的超乎平常人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或来自天赋,或来自“修身”实践--对人体生命运动的体察,类似的在古籍里有大量的记载,说明远古时代气功是比较盛行的,从现代考古的资料也可以印证,这说明中医理论、经络等不仅仅是经验积累,更是来自古人通过气功实践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总结。 不然,依托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为何中医学没有更重大的突破,对于中医、气功、特异功能这些以气为核心的超现代科学的事物,需要用它自身相匹配的理论体系去研究和证实,这也是中医、气功等为什么难学的原因之一,在整体缺乏传统文化学习、实践的环境和氛围下,章老师提出中医学习的“一个功夫”“两个修养”“三个结合”,要加强中医经典和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不仅要半日读书临证,更需半日练功,将治学与修身养性相结合,使自身生命状态得到提高,而能够具备“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本领,甚至是到达“内圣外王”之境。 综言之,中医学是根植在中国古代科学基础上的,依托以气论为基石的气学科学体系,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结合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去学习、研究和运用,气论贯穿于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各个方面。 中医是在中国古代科学的框架下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预防的学科,迥异于现代科学框架下的西医,两者的生命观自然各异,西医立论于形,通过形体解剖逐步建立各个医学学科,各学科研究精细入微,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相对割裂,也割裂了人是个与自然统一的生命整体;中医立论于气,是以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性命之学为依据,从人体生理病理表现之征象入手,揭示人体生命三要素——形、气、神之间的一般活动规律,在形气神三位一体和天人合一的整体生命观指导下,以导引按跷、针灸汤药来调理,以脏腑为核心,以神为主宰,由经络维系的四肢百骸为一整体的人独立生命。 中医学以气论为核心,建立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理论、八卦等独特的气学科学体系,而这诸多理论,是古人结合气功锻炼和中医实践,对人、人与自然之气的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总结。 《易传·系辞上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外篇》说“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此谓不易之易,道之体也。驱动事物变化的根本推动力,就是易,或者说,是这个宇宙混沌未分,阴阳未判的“道”,由“道”这一团虚豁兼容、整体遍布的元气运动变化而产生阴阳二气,有了对物质世界的初始分类和运用,这在《黄帝内经》中尤为明显,论述颇多。而阴阳二气的不同运动变化和变化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气团,以表征不同的事物发展趋势、结果,八卦即是这方面的典型,古往今来对这方面的研究和运用从未断过。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最早见于《尚书》,但据有关考证,真正的《尚书》已经佚散,不过《国语》《左传》等书也有不少论述,如《左传》中“五行之官,谓之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又说:“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 不仅提出五行,还提出了与五行相应的五味、五色、五声、五官等概念,可见当时已经运用的比较广泛,结合《气功与人类文化》的有关论述,五行更重要的是指形成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五种具有不同特性的、普遍存在的、无形的“气”,这一类气(五行之气)是万物(有形的“器”)所共有的,而它本身又都是“负阴而抱阳”的,因而属于“三”(或“四象”)这个层次,也是由“道”或“元气”所化生的。 万物皆有气,五行既为万物之一,五行之气也可能在古人的气功实践中被发现,通过“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和“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自身体内气化过程中体察到的“五气”,以及它们的阴阳之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体会到五色、五味、五果、五畜、五方等万物的五气特征,并运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黄帝内经·素问》中五运六气的有关论述也占不少篇幅。 干支是古人用来描述自然之气运动变化时空特征的理论,其表征的时空特征信息特别明显,与天文星象、历法、五运六气等密切相关,其中十天干来源于天运五气,内分阴阳(甲、乙、戊、庚、壬为阳);而十二地支则起因于昼夜之间“气”的往复变化(十二时辰)和四时二十四气的循环变化。十二地支亦有阴阳之别,子、寅、辰、午、申、戌为阳,而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四时、昼夜、气候的变化都会引起自然之气的变化,且其时空特征很明显,昼夜之气有阴阳之分,四时之气有四象之别,日月之气太阳太阴,自然之气这样的宏观变化对于气功态下的人是可以说是可以感知的,因而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其本质还是对气在不同时空变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别的时空整体信息,有其特别的性质和功能,对农作物和人体生命运动有着特殊的影响,所以,干支理论也是人们对于昼夜、四时以及天象五运的“气”的变化的感知经验,是勤劳智慧的先民气功实践的经验和常态认知下对天象进行系统观测相结合的结果。 以气论为核心的中医学,与西医相比,更贴近人体生命运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气,现代科学更多的认为是场性物质,目前尚不能对气这一看不见的实体性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化研究,只能根据气在不同变化发展阶段的时空特征进行比较粗略的分级,其标准难以细化,需要有其特有的测量方法。借助气功科学的研究,更能找到中医的本质,找到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找到人与自然联系的密码。 同样重要的是,中医学发展千年,虽有各方的“百家争鸣”,自成体系、流派,在某一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但至今其理论体系未有大的突破和完善,各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发掘和整理,姚荷生教授打开了藏象整理的新局面,其它诸如五运六气、干支理论、经络理论等等均未有大的进展,譬如干支理论,《黄帝内经》《类经》等经典中有干支纪年与五运六气结合、十二支纪月对应五脏以配十二经、十干纪日与脏腑经脉相配、依五行生克运用十干纪日指导用药等运用,但却散乱,也不完善,通过对经典中干支理论的管窥蠡测,当有运用干支于人体生理、病理、药理、预防这一系列的理论体系,干支与中医学的对应可以细化到各个方面,但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五运六气、干支理论内容驳杂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但现在也有人通过寻找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结合,来获得中医更大的突破,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因此,作为中医学子,我们责无旁贷。 江西中医药大学 气功科学研究所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