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难得君 满清在1840年的战争中惨败后,一批精英迅速做出了反应,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四洲志》;魏源撰写了《海国图志》;徐继畲(shē)编撰了《瀛环志略》;梁廷枏(nán)编写了《海国四说》。魏源、徐继畲、梁廷枏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家,他们好比从一个深不见底的水井中伸出头来,开眼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实事求是的说,这些知识官员比现在的强太多了,因为他们能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自负,平静而客观的看待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这在那个完全封闭的时代,绝对是石破天惊之举。尽管,《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后来传到日本,启迪了日本人的维新思想,但在大清帝国,这些书和作者备受冷落,他们被主流的精英们排斥和鄙视,认为这不是“圣人”之学。 毕竟时代局限了他们,代表了满清最优秀的思想家们,没有找到天朝的方向,他们的思想未能达到应当具备的世界水准,这是整个民族的不幸。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编写著作时,缺乏大量的西方思想意识方面的著作资料。虽然满清的先帝乾隆借着编写《四库全书》,阉割思想,毁灭经典,但天朝上国依旧有着浩如烟海的图书,而唯独没有关于夷人的书。魏源在写书时,到处求人帮忙找夷人的图书资料,而苦苦不能得。然而,就在帝都,大量珍贵的外来图书资料正放在故纸堆里发霉腐烂。1845年,沙俄因为满清赠送了《大藏经》,回赠了各类图书355种800余册,此外,还有天文、地理的仪器和工具。这些图书分为21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工艺、地理等。仅各类世界地图就有22幅,另有地图册13本。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之机构)收到这批珍贵的图书后,仅仅翻译出了书名,就束之高阁了。13年后的1858年,郭嵩焘到帝都,听闻了这件事,感慨道:“倘能译其书而为之备,必有以济海疆之用者矣。”一名官员向郭说,当年他曾向军机大臣祁寯(jùn)藻提议翻译这批书,祁反对,理由是“恐其书不伦,徒伤国体”!13年后的1858年,郭嵩焘到帝都,听闻了这件事,感慨道:“倘能译其书而为之备,必有以济海疆之用者矣。”一名官员向郭说,当年他曾向军机大臣祁寯(jùn)藻提议翻译这批书,祁反对,理由是“恐其书不伦,徒伤国体”!(来源:《郭嵩焘日记》第一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