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区营造中的项目设计

 乐康居 2019-10-11

一、导言:

成都的社区营造可以说营造的是一种状态,是出入相友、守望相处、疾病相扶,邻里相亲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成都人要去追寻的有温度共同体的社区。

成都的社区营造也可以说营造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是重构居民/村民的主体性,以集体行动的方式来回应社区中不断新旧叠加的生活议题。

是状态亦是过程,那么项目就是让愿景的状态透过过程的形塑生根落地在社区的土壤里。成都就是这样,以公益项目创投的形式向社会征集优秀项目,鼓励社会组织协调社区居委联合申报并执行项目。

成都社区营造能否达到预期的愿景,除了需要时间与耐心来酝酿,也需要一个个扣紧问题与需求且能落地操作的项目慢慢堆砌而成。

二、如何设计好社区营造项目:

社区营造项目在我们看来是属于发展性社区项目,发展性的项目运作环境相当复杂,挑战不计其数,利益关系难以理清,失败几率也很高,譬如需求识别不准确、项目设计错误、期望不切实际、资源不够、能力不足、预算不符……

成都市级社区营造推出三年支持计划,2016年支持项目100个,2017年支持项目107个,其中新增68个项目,如此大概盘算活下来的项目39个,死去(未再申报或未获得资助或推动不走)61个,小伙伴们常将项目的“失败”归结于“社区里有太多无法掌控的情况”,虽然这种说法有时合理,但更多时候是借口,因为这些风险是可以通过更明确的预知、分析及有效的管理来规避或降低的。

要设计好社区营造的项目,我们先得把项目还原置于其生命周期来看。常见的周期是:了解社区----初步想法----项目识别---项目设计---项目书---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项目管理/监测评估控制---项目结项/移交。

时下项目设计往往被简单的解读成撰写项目书,所以社区营造项目一发布,很多人常规的做法是开始网上查阅社区资料(信息获取),描述需求(假设需求),开始研讨架构(项目逻辑),罗列活动清单(丰富项目内容),做出概算(依据活动而来)。

看似完整清晰流畅,而陷阱与误区却恰恰无处不在:非社区现场实地的项目评审,评委往往关注的都是项目书的完整性、逻辑性,一般看完或6分钟时限内答辩完没什么问题就通过了,但到项目结项时再次看项目效果好像也没有大的成效。

问题出在哪儿?我想除了执行团队的能力问题外,很多原因在于项目设计出了问题。

首先是问题识别与需求瞄准:

没有到社区走访调研而是假想问题、假设需求是最不可取的,那是社区工作态度有问题;而到了社区走访调研了解到的问题很多,千头万绪都还没理清就设计项目回应,那是社区工作者能力有问题。

譬如一到社区看到很多垃圾堆放,就说垃圾要做分类,要推行堆肥搞城市农耕项目,典型的简单现象触发的单向式机械项目思维,而社区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是综合性的,是需要多方利益相关分析,锁定问题的表象,层层抽丝剥茧,分析找到问题冰山之下的问题/成因(核心需求)。只有问题需求分析清晰,项目才会找到行动的靶子与方向,不然执行团队再厉害,项目成果再好都是外力做出来的,都不是社区营造需要设法激发的内在主体力量。

再如垃圾乱堆放于楼道事宜,我们可以进一步的追踪,向各个利益相关方求证,是谁丢的?在哪丢的?丢的垃圾的类型?严重程度及频率怎样?之前的是怎么回应的?效果怎样?利益相关者的看法、态度如何?层层递进,交叉印证,有时你会发现不是物业公司不作为,不是社区居委不想管,不是居民不反应,而是垃圾类型都是旧家具床垫,是高流动人口频发的社区,再进一步你或许又会发现不是流动人口丢的,而是中介公司,而所谓的中介并非执证的公司,是在地安置的居民户,物业社区清理过程发生过多起冲突……

那么当你了解的越多,你对核心问题或需求的瞄准则会更加准确,你了解到相关者的态度、意愿、行动及资源越透彻,那么你所设计的项目落地性更强,更能动员到不同的人群参与。

最怕的是简单走访,把居民随口的需要等于项目深层的需求来回应。

点评总结:

1、一步错步步错,靶子没找准,枪法再好也徒然;反之靶子找准了,枪法枪支没那么好,都还可以慢慢磨练,就怕我们为了伪命题拼得弹尽粮绝。

2、对于问题的识别,我们可以透过访谈,实地踏勘,与利益相关人群用头脑风暴的方式罗列出区域内的问题,理清这些问题的位置分布、是谁造成的、对谁产生了影响,程度影响面如何、存续时间怎样、利益相关方的态度等,简单而言就是5W1H把问题的事实理清

3、社区的问题与居民的需求罗列之后,还要针对问题做归类聚焦,尝试找出关键性问题,并在关键性问题中找到问题间的关联线索,寻找最佳的行动切入点。

4、核心的问题与需求有时不是简单看出来或问出来的,而是走访完相关方后的团队一起深入分析出来的

5、需求类型多,有显性需求,有隐性需求,有短期需求,有长期需求,有个体需求,有公共需求,一定要在调研分析中做多次交叉印证。

其次是居民的意愿与项目的构造:

项目问需之后就要进入目标人群的行动意愿分析环节。譬如走访社区,观察现象,找到一些相关的人开启一些讨论,为“做正确的项目”搜集资料。这些资料并非局限于确立需求,而是多项与项目环境相关的领域信息,譬如社区的优劣势、机会愿景、组织网络、基础设施、在地文化、法律政策等等,因为项目最终是置于这样的外部环境下落地生根的。

在信息逐步丰富之后就可以在区域内组织更大层次的头脑风暴,拟定一些关键的议题,把居民、社区、政府官员等一起组织起来讨论问题的现状、真伪需求,解决的意愿,过往的经验及行动的办法等等,归类构造出可能干预的项目长清单。

意愿之下的项目长清单,还需要与技术员、项目执行人员、资助方等一起来讨论评估项目落地实施的条件,譬如执行时长、人数、环境,经费来源(金额、渠道、自筹、难易),其他资源(政策、信息、场地)。把这些影响项目的因素考虑进去,再次让社区及居民共同讨论确认增减最可能行动的项目,形成短清单。

总结点评:

1、社区营造目的是激发目标对象的主体性,故好的社区营造议题会是透过居民的行动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议题,是可以形塑他们信心的议题

2、社区营造项目期待的居民行动,是达成共识下的居民集体行动,所以好的议题特性会是与他们的直接利益有强关联的,是让很多人感觉强烈的,是能够让很多人团队在一起的,是可以让不同的群体都有参与的机会与渠道的。

3、信息搜集分析之中需要关注的关键信息:问题/根源、潜力/机会、历史/借鉴、观察/发现、对策/建议(普遍来自村民的建议,有代表性的;来自双方多方的共性专业建议,互动专业论证过的拿来讨论的。)

再次才会进入项目的干预设计:

项目设计即是项目的干预逻辑设计,在此部分大致要回答六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背景);二是做该项目为了什么(目标);三是打算怎么做(行动方案);四是要怎么看到效果(指标);五是会有怎样的风险(预案);六是计划用多少钱(预算)。

背景----为何要做这个项目:共同发现了哪些问题;需求分析导向到哪里;行里都有谁做过,怎么做的,效果怎样?为什么我要做?凭什么我能做?(优势)

目标----做该项目为了什么:目的是什么(愿景、理想蓝图、长期努力的方向);目标是怎样(SMART原则:S具体明确的量上有数值,质上有描述,成果的相对地理范畴;M可衡量,指标清晰的,独立客观的;A可实现的,在资源时间任务的限制下能完成的;R相关性,对于项目产生的变化是清晰的关联的;T有时限的达成指标完成任务)

行动方案----打算怎么做该项目:将目标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活动有明确的5W1H,且若干个任务(活动)之间强关联性,非零散独立的,且贡献于目标的达成;

衡量指标----想要看怎样的效果:达到什么效果足以说明成功,过程中的指标是务实客观的;

风险预案----会有什么样的风险:譬如执行团队离职调岗;合作伙伴(主要领导)的调动退出;目标人群的流动流失;社区配套资金不到位等等如何管理。

资金预算----计划用多少钱来做:据项目任务分解而来,考虑性价比,注重可持续性;

上述关键环节回答清晰后,就将其还原回到项目呈现的流程中来检测:

一是对比分析社区的问题与可能的项目活动,提出项目的目的(长远目标)与目标(短期目标);

二是分析提炼实现项目目标必须取得的成果,为取得成果需要把可能的项目活动放入进去,形成项目框架;

三是具体描述每个项目活动做什么,怎么做,产出是怎样;

四是依据项目活动及机构执行的行政成本做好相应的单位资金概算;

最后用逻辑框架思维检视并形成项目建议书加以呈现。

点评总结:

1、目标最好3-5个,太多相当于没有目标,且目标设计最好符合SMART原则。

2、项目设计上尤为强调逻辑思维来检视项目元素间关联度,即若投入适当资源开展活动,活动的产出累积会让项目的目标达成取得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不等于需求,参加不等于参与,活动不等于项目,产出不等于成果,陪伴不等于培伴。

3、项目设计的可行性来自两部分,一是问题需求评估分析,设计要否参与、如何介入(做什么正确的事);二是执行机构是否有资源、技术、能力来匹配的组织设计(如何正确的做事)。

4、群众才是项目的最好设计者、主导者,外来机构可以作为设计的协助者、整合者。

三、一个失败的项目是怎样的:

社区营造会因社区居民主体的不同而多彩多元的行动,故此很难固守一种特定模式复制化般的推进社区建设/治理;

社区营造得以成功也不是源于找到一条坦途,而是源于不掉进各种坑里,有些坑是无法避免的,经历过才会反思与进步;有些却是掉进去了的人还不自知,永远爬不出来。

在项目设计中,我们尝试识别一些坑,供大家参考。

1、套用专业术语:经常在项目书中看到很多理论或专业术语,譬如马斯洛需求层次,开放空间技术,世界咖啡馆,罗布特议事规则等等。但是在项目活动或项目的核心价值逻辑中就没有看到这些理论术语背后的价值体现了,照搬套用没有萃取到精华。

2、问题空泛无物:很多最终呈现出来的项目书,词句表达得都很宏观,都是大方向上的,文句能读得懂,但具体要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回应什么需求,怎么做,怎么看效果是不清晰的,换句话说就是落地操作性很差。或者问题太多,大包围,比如由于社区居民素质不高,组织能力不强资金不够,时间紧张任务多,河流垃圾管理状况很差,怎么能提高社区的垃圾管理问题……

3、问题似是而非:经不住推敲,甚至是伪问题,比如很多人做项目时都在提出乡村生态旅游提出规模化,可是显然很多乡村条件都做不出规模来,怎么才能把周边社区的旅游做出规模来……

4、问题以偏概全:很多问题是系统性问题,不是单一元素决定的,比如垃圾议题是个系统性工程,有保洁清运系统的问题,有意识教育系统的问题,有分类拾荒回收的问题,有政策资金系统的问题……

5、逻辑过于复杂:问题提得太多太大,提的问题跟后面的目标产出行动不匹配或者提的问题在后面没有回应,成了空炮。逻辑过于复杂不能驾驭反而会出现逻辑混乱,结构不清。

6、完全外部视角:完全外部视角看问题,谁是问题主体搞不清,或者需求评估不扎实,社区根本就没问题没有需求,就是为做项目而项目,做活动而做活动。

7、经费预算粗糙:经费预算太过于笼统,没有与项目任务活动建立对应关系,预算评估能力不足,导致执行过程各种捉襟见肘或结余过剩。

8、

点评总结[1]

好的社区营造项目其实在政府的官方政策文件中已有描述,但好的项目设计我们会关注四个纬度:

一是参与性,是否让人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这些机会是否让更多不同群体的人参与;

二是创新性,流程与内容是否清晰简单便于执行,创意是否接生活地气便于落地开展;

三是持续性,居民内生力量主导的组织自我运作是否可持续,他们的活动设计是否多元持续吸引不同的人参与;

四是影响性,社区内部透过活动,透过分享,透过行动是否让居民获得改变的力量,价值理念意识等提升。

初稿 2018623

原创:罗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