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愁带你游古镇 | 偏岩镇 —— 幽居深山的诗意小镇

 南山梵境 2019-10-11

第八十三站

偏岩镇


点击下图 观看本期节目

偏岩镇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因镇北处有一岩壁倾斜高耸,悬空陡峭,故得名于此。偏岩镇是重庆通往华蓥故道上的一座工商古镇,昔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名播川陕湖广。虽经数百年的时代变迁,但其街道、建筑、民风、市情仍然保留着昔日古朴、优雅的风貌。立于镇外极目远望,可见幢幢木屋砖舍依山分布,重重叠叠,错落有致,宛若世外桃源。

1.古戏楼

古戏楼原名“万年台”,为乾隆初年修建。戏楼分两层,上层空间开敞,四周梁柱间饰以雕刻精美的瑞霭祥云、人物花草;下层为暗层,供化妆、更衣、勤杂之用。

几百年前,人们曾因古戏楼发生过一段纷争,最后是如何化解的?《记住乡愁》节目中,就为大家讲述了这段往事……

明末清初,天南海北的外乡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大潮来到偏岩,地少人多的矛盾演变成为土地山林之争和家族利益之争

唐氏家族为招徕生意、聚集人气,出资修建了一座戏楼。戏台上名伶歌舞升平,戏台下唐氏族人吆喝声声。锣鼓铿镪、人随戏走,旁边陈氏家族的生意不断流失。为了抢回流失的客源,陈家募来巨资,准备在古镇的西边再建一座更大的戏楼。于是,一场明修戏楼、暗抢客源的商战随即爆发。

就在商战即将升级为家族械斗的危急时刻,镇上一向以办事公道著称的刘姓族长挺身而出,请大家看了一出《将相和》。刘姓族长以戏说理,让陈唐两家心服口服,陈家表示不再修建新戏楼,唐家则捐出旧戏楼供各大行帮轮流使用。

戏楼纠纷的成功平息,让偏岩人对评理客观、处事公正的刘姓族长倍感信服。从此以后,无论商家矛盾还是邻里纠纷,古镇上的人们都会找乡贤公断。虽然目前古戏楼已经稍显颓败,但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一个个故事却仍被广为流传……

2.黄葛树

黄葛树是偏岩镇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50多棵上百年树龄的古黄葛树,就像一把把绿色的巨伞,护佑着古镇上的芸芸众生。

3.黑水滩河

黑水滩河古名亭溪,源出大华蓥山宝顶南坡,沿古镇自北向南流过,镇境段长9公里。因从前上流有祼露煤岩,细煤块被冲入河内与沙石相杂,河滩显黑而得名。如今黑水滩河河水清澈,鱼虾可辨,波光粼粼,薄雾缥缈,沿河可远观山川秀色,近览田园风光,能够使游客身心俱回自然。

清朝时期,小镇唯一的书院位于东山顶上,由于交通不便,孩子们上学往往跋山涉水,异常艰难。

清同治九年的一天,雨后道路泥泞不堪,坡陡路滑,一个孩子在上学途中失足滑落山崖,成为当年第五个在上学路上遇难的孩子。家人悲痛欲绝,凄凉绝望的恸哭声刺痛了所有偏岩人的心。

为了不让悲剧再次发生,镇上的唐雨田、唐雨高兄弟俩决定出资一千两纹银,为孩子们修一条求学之路。然而,修路的艰辛远远超出了兄弟俩的想象。

当时没有机械化,全凭人工一錾一錾地打。唐雨田当时已经年逾花甲,但他却不顾年事已高,常常拄着拐杖到现场指挥,弟弟唐雨高也参与到了抬石打錾的队伍当中。两年之后,道路终于建成,受益的不仅是当地的莘莘学子,更有川渝两地的行商与苦力。

后来,人们把这条路命名为“唐公路”,并请来当朝进士左尚贤,题写下了“危岩凿出康庄道、怪石修成碧玉梯”以及“泽被云衢”的诗文,镌刻于石壁之上,意在让每一位经过“唐公路”的后人,都能记住唐氏兄弟的恩德。

石刻无语,却犹如一座丰碑,偏岩人尊贤崇德的嘉言懿行,就这样深深地镌刻在了人们的心里……

在《记住乡愁》节目中曾经介绍过一位当代乡贤——王凤炳,从学校退休后,老人放弃了到城市里安享晚年的机会,用一生的积蓄和子女们送给他的生日礼金,在镇上买下了一间小屋。这间倾尽老人所有购来的房屋,既不是用来居住,也不是用于经商,而是为了实现一个理想……

王凤炳的理想是创办一间图书室。为此,他投入了数万元,购买了一批书籍、桌椅、空调等,又在退休金中拿出数千元钱订购了30余种报刊杂志。在此借书、看书、看报,十多年来王凤炳没有收过任何人一分钱。

制作剪贴报是王凤炳每天的必修课,十几年来从没间断过。从敬老尊贤的传统文化,到国际国内的时事政治,从养殖技术到法律解读,可谓包罗万象。他还坚持举办每周一次的读书心得交流会,并将自己的读书心得编成快板书,在古镇内外广泛宣传。    

2004年,两位读者之间出现了经济纠纷,他们分别找到王凤炳,请他主持公道,评说是非。经过调解,最后双方握手言和。这件事情让王凤炳认识到,要做好调解工作,必须学习法律。

于是,这位退休教师重新当起了学生,依靠着艰苦的自学,成为古镇里的“万事通”。由于他办事公道,析理明法,深受镇上人的信任。这些年,经他调解的1500余起民事纠纷,无一起诉诸法律,对簿公堂。

古镇尊贤,由古及今。镇上的人们把王凤炳奉为新一代贤者,每当评选先进典型,大家首先推荐的也都是王凤炳。然而面对这些荣誉,王凤炳却显得格外淡定。在他看来,重要的不是奖状,而是古镇人长期坚持的读书看报的风气。

《记住乡愁》节目播出后,王凤炳老人成为了古镇上的名人。外地的游客来到古镇,总要到这间小书屋坐坐,看望一下这位可敬的老人,听听老人讲的快板书。这间小小的书屋不再仅是古镇人的精神家园,也成为了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经典的一道风景。

1.米糕

米糕是偏岩镇的一种传统小吃,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由于它的加工制作方便,耐贮藏,食用方法多样,所以很受大众欢迎。

偏岩人就喜欢以米糕作为早餐,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是,这里的米糕上面会有一个“冯”字的印记。在《记住乡愁》节目中,就讲述了这个印记的来源……

偏岩人冯时行是宋朝宣和年间的状元。南宋时期,冯时行因向朝廷上奏了支持岳飞抗金的本章,触怒了主张议和的宋高宗,遭到免官削职。冯时行回到家乡以后,为了回报这片养育过他的土地,便在缙云山上开设义学、教书课徒。

冯时行办学立了个规矩,“教不分贫富、贫苦者免束修”,这个“束修”就是当时学生拜师的时候,送给老师的礼金,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学费。

冯状元开办义学的事情很快便在当地传开了,上门求学者络绎不绝。由于学生不断增多,加之山上水源有限,清洗笔墨就成了一道难题。

老百姓为了感谢他,就自发组织起来到学堂去打义工,大家在山上挖了两个多月,挖下去十几丈深,终于挖到了水,于是就修了口八角井,专门用来给学校的师生洗笔墨用。

偏岩人为了纪念冯时行开启了一方文脉,特意在米糕上加盖“冯”字,因此当地米糕又称“时行糕”

2.小米排骨

小米排骨是人们到偏岩镇必点的美食。把洗净后的小米粘附在猪肉排骨上,用竹编蒸笼长时间蒸制。出锅时,小米和排骨均已软糯。偏岩的小米排骨,软糯咸甜,油而不腻,味道偏于清淡,特别适合那些不习惯重庆麻辣口味的游客。

3.偏岩豆花饭

豆花饭是川渝一带常见的汉族小吃,偏岩豆花饭尤其有名。偏岩的豆花,都是由石磨磨制而成,配上一碗米饭,鲜辣的油碟,再加上一些小菜,清爽可口,开胃下饭。

游客来到偏岩镇可以选择农家乐,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也可以到古镇外的新街上选择干净明亮的客栈,交通方便,适宜出行。

编辑 | 王昕彤 刘晨 齐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