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历史的丰碑,而每一寸河山,都饱含文人骚客的浓烈情感。 给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从今天开始,家教智慧正式推出【流浪诗词】这个栏目,赶紧带上孩子,跟着诗词去旅行,走遍一百座城市,重温一百首中国经典古诗词。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在古代,每当中国内乱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南是必争之地,所以流浪诗词第一季第一站从河南开始。 一说到河南估计大家想到是嵩山少林寺以及少林武功,从古至今去嵩山少林寺游玩的人不少,但真正留下诗句的却不多,现在跟着橘子,一起欣赏这首唐代诗人沈佺期写的《游少林寺》吧。 游少林寺 唐·沈佺期 长歌游宝地,屣倚对珠林。 雁塔霜风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这首诗的首联是概括的写游览少林寺。沈佺期踏着歌声来到这所佛门宝地,仔细地观赏了寺内清幽秀美的园林景色。 “宝地”、“珠林”,都是出自佛经用语,所谓“黄金七宝为地,摩尼珠为林”。少林佛殿及其幽美园林风光也由此不言自喻。“长歌”二字,表现沈佺期当时畅游的欢快心情。 次联进而描述寺内两处重点景物。一处是古老的雁塔。雁塔原本是印度古代佛教僧人为舍身救饥的雁王立塔纪念,出自佛经故事,雁王就是释迦牟尼佛,据说佛生来容貌神异,有三十二种显著特征,第五种手指和脚趾中间呈缦网状,像大雁和鹅一样,所以称为雁王。 有一次猎人在森林中打猎,结果捉住了一只大雁,正要把它杀了,突然又有一只大雁悲伤的鸣叫着飞过来,猎人不忍心,于是就放了两只雁,原来猎人捉的大雁是五百大雁之王,这雁王便是后来的释伽牟尼。所以雁塔在后世相传成为佛寺的重要建筑。 另一外一个地方就是龙池,指的是少林寺中有名的九龙潭,潭水很深,据说有九条龙聚集在探水下面。“霜风古”、“岁月深”,两句上下交织成文,说明雁塔的古老是由于岁月很漫长,而龙池之深也是因为霜风之古,本诗的第三联呢再写游遍了少林寺以后的时间变化。 其中两句说,青赤色的园林在雨后斜阳里,被清水洗过,显得分外明亮;碧色的殿宇也因秋天树荫的延展而逐渐蒙上暗淡的色调。“澄”、“下”两字写的是时间转移动景,最能生动传神。“夕霁”和“秋阴”,既点时间,又指季节,自然引出尾联的“晚霞”与“蝉噪”。霞彩满目,蝉声盈耳,结得声色并茂,何等尽兴快意!此时的蝉声相送,同首联的长歌来游,前后相应,主体与客观协调一致,早晚一片欢愉场景,沈佺期畅游的欢快心情,也跃然于纸上。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进入少林寺游赏古迹,抒写了诗人沈佺期对少林名刹的敬仰心情。后半部分讲述游赏过程中景色的变化,以及回去的路上夜晚景色的美丽,显示沈佺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写景抒情的精巧笔致。沈佺期是唐初有名的宫廷诗人,也是完成律诗定型的重要人物之一。 我们来了解一下沈佺期这个人。沈佺期,字云卿,(今属河南)人。是唐高宗年间的进士,当官做了太子少詹事就是负责太子住的地方的各种事物,就相当于是个管家。后来因为谗附张易之,也就是说张易之坏话,被流放到驩州也就是现在的越南。这可真远啊,我们都知道唐朝的国都是在洛阳,我查了下洛阳到越南的距离,有两千多公里。古代的时候一般流放犯人都是步行的,所以沈佺期估计要走个一年半载的才能到驩州。 大家可能觉得在语文课本上都没有见过他的诗,这个人肯定也不怎么出名,其实啊,沈佺期写的《独不见》是一首较早出现的优秀的七言律诗,音韵明畅,境界广远、气势飞动。此诗曾被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沈佺期的诗与宋之问齐名,当时号称“沈宋”。宋之问这个人跟沈佺期可以说是同病相怜,两个人呢是同一年出生、同一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谗附张易之’而获罪被流放,唯一不同的就是宋之问被流放到了泷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比沈佺期稍微近了一点点。 沈佺期和宋之问两个人还是好兄弟,宋之问听说去少林寺游玩了之后写了首《游少林寺》于是宋之问也去少林寺游玩了一趟写了首《幸少林寺应制》。 《幸少林寺应制》 绀宇横天室,回銮指帝休。 曙阴迎日尽,春气抱岩流。 空乐繁行漏,香烟薄彩斿。 玉膏从此泛,仙驭接浮丘。 既然两位诗人都觉得少林寺是个游玩的好地方,我们也来看看吧。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所以名字叫“少林寺”。 少林寺,一个奇特的名字,相信少林这两个字绝对是如雷贯耳。无论是天龙八部中的少林寺扫地僧,还是少林寺传奇中的少林少林那一首歌,显然它已人尽皆知。 在无数小说、电视剧、电影几乎都是立了少林寺为正派人士,正道魁首。除了知道少林寺的武艺独步天下,对少林寺还了解多少呢? 少林寺建立在北魏时期,五胡乱华之时,那是个黑暗的时代,它的创始人没有什么声名,是一个叫跋陀的僧人,直到唐初才变得天下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chà。 佛教修来生,玄奘取经就是在唐太宗的时候,也就是我们从小看到大的电视剧《西游记》开始的故事。 少林寺主要有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达摩洞、藏经阁、三皇寨等,到少林寺旅游已成为中外旅游的热点之一。 在少林寺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可能就是藏经阁,我们从小到大看的古装电视剧只要里面有少林寺,就一定会有藏经阁,总是会有各种江湖人士想要去偷藏经阁中的《易筋经》《少林七十二绝技》等武功秘籍。 其实少林寺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少林寺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是高僧讲经说法和贮存佛经典籍的地方。少林寺藏经阁殿内原供达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经在内的5000余卷佛经图籍等。1928年,该殿被石友三焚烧,殿内经卷、武术书籍、达摩影石等俱被毁,仅存殿基及墙体石柱14根。少林寺藏经阁现存《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他典籍计数万册。 少林寺底蕴丰富,好玩的地方除了藏经阁还有达摩洞,达摩洞是一个天然的石洞。“禅宗初祖”达摩曾在此洞中面壁九年,因称“达摩洞”或“达摩面壁洞”。 达摩是南天竺国的一位高僧,据说是印度佛教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就饱读佛经,并且具有自己精辟的见解,后来在南北朝时期渡海来到中国,南朝梁武帝萧衍听说达摩来到了中国,将达摩迎接到自己的都城建康,但是达摩的佛学思想梁武帝接受不了,所以后来达摩渡江去了嵩山少林寺。达摩便来到嵩山五乳峰前的石洞内,面对石壁,两腿曲盘,双手合十,入定从禅,日复一日地修行,达摩自称为坐禅。 当时的佛教徒称这种修行的方法为“壁观”,称达摩为“壁观婆罗门”。每天定后,达摩便站起身来,作一些活动,以舒筋骨的方法,达到强身健体、舒筋活络的效果,因而成为流传至今的“八段锦”和“达摩易筋经”。 达摩每日坐禅入定、开定,年复一年度过了九年,九年中人们对达摩也有更多的猜测,他也度化了无数有缘人。 他的大乘佛教思想一步一步被人接受,而经过这九年的面壁过程,达摩的身影印入了面壁石上,就连衣褶皱纹也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人们把这块石头称“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达摩曾经面壁的天然石洞叫做“达摩洞”。 后来把这块石面凿下收藏在初祖庵中,后移至少林寺藏经楼上。1928年,直系军阀与国民军石友三激战少林寺,石友三火焚少林寺,烧毁了法堂、天王殿、大雄宝殿,并烧毁藏经楼,击碎达摩的人影石面。少林寺储藏的全部藏经也在石友三的那次炮击下付之一炬了。 去了少林寺不吃点当地的特色美食可是很遗憾的芝麻焦盖烧饼,传说是登封人为了纪念岳飞抗金而被秦桧害死而创制的一种特色食品,起初形状类似老鳖,上有秦桧、王氏两个面人,后来演变成现在这种圆形。芝麻焦盖烧饼以色泽金黄、味鲜、香脆、形圆者为极品。 还有焖子,这个名字听起来不太像吃的,不过焖子是流行于登封东部的一道特色菜肴。相传,清代时的登封名人、礼部右侍郎加礼部尚书衔的景东扬小的时候家里贫穷,过年时因为没有钱买肉,他的母亲在煮好的骨头汤里加入粉芡,并加入肉末、粉条、五料,于是熬制而成了焖子这种风味小吃。因景东扬的影响,这种小吃风行于登封东部及邻近县市。特别是大冶镇几乎家家都会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