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阳乡土风味:糕烧番薯芋

 风吟楼 2019-10-12

 糕烧番薯芋,是潮汕经典的传统甜品小食,在喜庆宴席中被美其名曰“金玉满堂”,逢桌必备。

揭阳森梅森陈烈生师傅的“糕烧番薯芋”更有特色,其烹调工艺分为二个步骤:“糖腌”是将番薯芋雕刻成佛手和元宝形状,用白沙糖腌制12小时以上;再用“浆烧”,即将番薯芋捞出后的糖浆,用中火浇开后,回放入番薯芋,继续加热糕烧。成品造型美观,寓意深长。用于寿宴的叫“福寿安康”,用于交际宴会的叫“荣华富贵”,用于家庭聚餐的则称之为“勤俭节约”。

    揭阳高级技工学校省级大师工作室,对“糖腌浆烧”烹调工艺进行剖析,并将其标准化。

制作乡土风味,自然要选择本地名优品种,如揭阳石牌番薯、坡林芋、东寮芋、水吼芋等。

芋本来就是潮汕人的草根主食,从正餐到甜品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所载,新石器中期,包括潮汕地区在内的华南地区,人工栽培的食物作物可能是芋头和薯蓣之类块茎植物,是渔猎的一种补充。

芋古称“蹲鸱”,因大芋头状似蹲伏的猫头鹰故名。芋头耐涝、耐贫瘠,是古代灾荒时期的一大救星。在红薯、土豆等到来之前,芋头就是根茎类救荒粮中的翘楚。

    北魏农书《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用猪羊肉、芋头和粳米制作“芋子酸臛”的菜谱,而在唐代小说集《云仙杂记》中也有提到“烧三城绝品炭,以龙脑裹芋魁煨之”的烤芋头。寻常百姓家不这么讲究,只把芋头烤一烤、蒸一蒸,也足够美味,宋代就有这样的民谣:“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

    北宋时期的《苏沈良方》和《本草》谓芋土芝,云益气充饥。惠州富此物,然人食者不免瘴。吴远游曰,此非芋之罪也。芋当弃皮,湿纸包煨之火过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能益气充饥。今惠州人,皆和皮水煮冷啖,坚顽少味,其瘴固宜。丙子除夜前二日,夜饥甚,远游煨芋两枚见啖。美甚,乃为书此帖(《煨芋帖》)。《红楼梦》中林黛玉有“煮芋成新赏”,用的也是苏东坡的典故。说苏东坡的小儿子苏过用山芋做玉糁羹,苏东坡喝了直叫好,还用写“香似龙涎仍酽白”来赞赏,这里引用这个典故,是用源于潮汕芋泥的玉糁羹来描写雪白之貌。

芋头既能救荒,味道又美,但因植物习性很难全面推广。到了16世纪末,一种新的根茎类作物悄然崛起——“番薯”。其中就有颇具地方特色的揭阳砲台镇“石牌红”番薯。

“石牌红”番薯,因薯体呈楂红 色或粉红色,故名。已有130多年的历史。自清代开始,砲台镇发展为港口商埠,时有“红头船”停泊,带来了形似萝卜、皮薄肉厚的“沙拉越”甘薯,在当地种植,因其属外洋传入,俗称“番薯”。

        经过世代择优汰劣,加之这里属桑浦山麓,为沙质土壤,有清醇的山泉水和适宜的气温阳光,为番薯的栽培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石牌村人终于培植出一种皮薄肉厚、橙红醇香、营养价值较高的“红肉番薯”,被列入“第五谷”而当粮食充饥。到了20世纪30年代,从潮安县后陇村引进一种优质的红肉番薯,与石牌村的红肉番薯相结合,杂交培植出适合当地种植的“石牌红”番薯。于是被升格为传统甜品“糕烧番薯”专利用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