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您的孩子有充足的自由玩耍时间吗?

 妖城主 2019-10-13

文:节选自《园丁与木匠》

著:艾莉森·高普尼克 | 译:刘家杰&赵昱鲲 | 编:叮当


在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中,有一个既滑稽又让人感到可怕的片段:疯狂的郝薇香小姐坐在她那凄凉的豪宅里,命令可怜的孤儿主人公皮普去玩耍。
 
“我烦透了,”郝薇香小姐说,“我想消遣一下。我已经和男男女女们玩够了,想找个孩子来玩。来玩吧。”
 
我想哪怕是最爱争辩的读者都会承认,她要一个不幸的男孩在如此境况下玩耍,这世上恐怕没有比这更难的事了。
 
“得了,得了,”她右手的手指不耐烦地挥舞着,“现在来玩吧,玩吧,玩吧!”
 
郝薇香小姐可能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但狄更斯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喜剧反映了一些关于玩耍的深刻谜题。
 
孩子天生喜欢玩耍。童年和玩耍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有一种模糊的感觉,认为玩耍是件好事。我们甚至可能认为,鼓励孩子玩耍是一种很好的教养技巧。
 
但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把玩耍作为养育的目标,这其中是存在悖论的。毕竟,根据定义,玩耍就是当你不想做任何事的时候才会做的事情。这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活动。如果玩耍的形式是由一个成年人想达成的目标来决定的,那么它还能算作玩耍吗?即使你不是郝薇香小姐,你能命令孩子去玩耍吗?


试图定义玩耍的生物学家指出了各种玩耍的五个特点。

第一,玩耍不是工作。它看起来像是战斗或狩猎、挖掘或清扫,但实际上它什么都没有完成。小猫不会吃毛线,羽翼未丰的小鸟挖不出虫子,摔跤的老鼠也不会伤害自己的兄弟,就像玩过家家时,孩子不会在冰箱里放更多的食物,或最终让起居室变得更加整洁一样,事实上还恰恰相反。
 
玩耍不仅是没有成效的行为,它还有其特点,使你能把它和真实的工作区别开来。当老鼠打闹的时候,它们会用鼻子蹭对方的脖子,如果是真正的打架,它们就会咬对方的两肋。当孩子假装倒茶时,他们会做出幅度很大的夸张动作,通常是来回晃荡,而不是真的倒茶。当然啦,小动物们假装打猎,也不会真的把熏肉带回家。
 
第二,玩耍是有趣的。9个月大的婴儿在玩躲猫猫时会咯咯直笑。即使是在动物之间,玩耍也会带来欢乐、愉悦和笑声。例如,老鼠在玩耍时就会笑,它们打闹的时候会发出一种特殊的超声波,由于频率太高,所以人类听不到。
 
第三,蒙郝薇香小姐恩准,但玩耍是自愿的。这是动物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的事,而不是因为被教导去做或者做了会得到奖励。事实上,幼小的老鼠会为了玩耍而工作,它们会学习按动个能让它们玩耍的木棒。如果玩耍的机会被剥夺,它们玩耍的欲望就会不断累积,一旦得到机会,就会立即玩耍起来。孩子也是如此,想想那些被“释放”到课间休息时间的孩子们吧。
 
第四,玩耍与其他基本的欲望,比如对食物、水或温暖的需求并不相同。只有当其他基本需求都得到满足时,动物才会开始玩耍。当动物感到饥饿或压力特别大时,玩耍行为就会减少。笼统来讲,玩耍就像童年一样,是建立在环境的安全性与内心的安全感基础之上的。
 
第五,玩耍有一种特殊的结构,一种重复和变化的模式。老鼠们在玩耍时会尝试不同的进攻和防守模式;当一个6个月大的孩子在玩拨浪鼓时,他会试着摇出更大或更柔和的声音,并或多或少地用它敲打桌子;章鱼会把瓶子摁进水中又看它浮上来;海豚会先把呼啦圈放在鼻子上,然后又挪到鳍上。玩耍的这种主题和变化模式与我们在圈养动物和充满压力的动物身上看到的,有时甚至是在人类身上看到的那种重复的踱步和轻摇是相反的。


如果玩耍在生物学上无处不在,那么它对动物的生活和大脑有什么作用呢?
 
  • 打闹是一种社交演练

在人类儿童中,早期的打闹游戏与长大后更好的社交能力有关。这种相关性也可能指向很多东西。也许正是因为拥有社交能力才让这些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孩子玩耍。
 
科学家的实验显示:幼时玩耍过的老鼠与不曾玩耍过的老鼠有所不同,它们大脑的有些区域变得更加复杂,有些则变得更加精简。这两种变化对成年人的社交能力都有不同的贡献。幼时玩耍过的老鼠也会在前额叶皮层负责社交的部位产生某些化学物质,尤其是胆碱类的神经递质。神经科学家说, 这些化学物质使它们的大脑更具可塑性。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一个更具可塑性的年轻大脑在经历一次特殊的事件后很快会产生许多新的神经连接,而一个更老的大脑则更有可能保持不变,幼时的玩耍经验不仅会促使大脑产生这些化学物质,还会使大脑对这些化学物质更加敏感,从而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可塑性。
 
幼时玩耍过的老鼠成年以后,这种大脑的可塑性仍然具备,这可能并不能帮助老鼠做任何具体的事情,但却可以帮助它们学会以更灵活、更多样的方式做很多事情。
 
  • 聪明的动物对一切都感兴趣

动物的孩子和人类的孩子都会玩玩具。当你给一个婴儿新玩具时,他会用嘴碰碰它,用手摇动它,把它丢在地上,再翻过来。
 
乌鸦、公鸡和渡鸦都是非常聪明的动物。新喀里多尼亚乌鸦跟猴子和狼一样, 会使用工具。它们还可以使用种工具来制造另一种工具,并能将工具设计中的新发明传承给下一代,这是动物中罕见的能力。
 
并非巧合的是,这些动物也有很长的童年期。新喀里多尼亚乌鸦的雏鸟阶段有两年之久,这在一只鸟的生命周期里,真的是一段很长的时间。那么长时间的童年,它们是怎么度过的呢?就像人类的孩子一样, 它们常常玩耍。但它们不玩乐高积木和布娃娃,而是玩小木棍和棕桐叶。
 
这些幼鸟的行为看起来毫无意义,它们也确实没产生什么实际效果。但是幼鸟能有机会玩弄叶子和树枝,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成功的和失败的,聪明的和愚蠢的。这使它们能够发展出在成年后非常引人注目的高智商行为,至少在使用棍棒方面如此。

  • 玩玩具就是在做科学实验

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劳拉·舒尔茨教授和她的学生们做了一些有趣的实验,研究孩子是如何掌握那些环绕身边的科技小工具的,这些小工具对他们来说,就相当于乌鸦的树枝。当你让一个学龄前的孩子独自玩一个有趣的新玩意时,他们很自然地会将它把玩一番。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孩子的把玩方式刚好就能让他们得到弄懂这个新玩意所需的信息,对这些孩子来说,玩耍就是做实验。

温馨提示
文章中所说的游戏不包括电子游戏
文章中提到的玩具不包括电子产品

本公众号部分图片为网络无版权声明图片,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