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伤寒论》) 【组成】葛根40g 麻黄10g 桂枝10g 生姜15g 白芍10g 炙甘草10g 大枣12枚 【用法】水煎,温服,覆取微汗。 【主治】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 2.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 3.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证析】 所治3条,前两条见于《伤寒论》,后一条见于《金匮要略》。项背强直与口噤难开都是外感风寒,经脉受寒而呈挛急之象;下利则因平素牌胃虚弱,一受风寒,表卫闭郁,津气不能正常输于皮毛,即从食管上端咽部夹层内归肠胃,使其肠道动增快,清阳下陷,浊阴下流,呈为下利。 【病机】外感风寒,经脉挛急。 【治法】辛温解表,柔肝缓急法。 【方义】 本方由桂枝汤加麻葛而成。葛根有解肌升阳功效。药理实验证明此药有较强的解痉作用,重用此药,可祛束表之邪,可解经脉之挛。麻黄、桂枝、生姜辛温解表,辅助葛根硫散风寒,消除病因;白芍、甘草、大枣柔肝缓急,辅助葛根舒缓经脉,七药合用,能呈辛温解表,柔肝缓急之效。治疗表里同病的下利,是用葛根升举清阳,使下陷的清阳得以上升;麻黄、桂枝、生姜发散风寒,宣通毛窍,使内陷的津气仍然出表;白芍、甘草、大枣调理脾胃,缓解肠道动,不仅是表里同治法的先驱,也是逆流挽舟法的先河。 学习本方,要注意两个问题。①葛根的作用。②白芍、甘草、大枣的作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注家,咸谓项背强急,口噤难开,是因阴津受损,不能濡养经脉所致,故用葛根“起阴气而生津液(柯琴)”。 其实此证不是阴津受损引起经脉失濡,而是感受风寒引起经脉拘急。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有三:其一,表证初起,并未化热,津液怎能受伤?其二,方后服法注明“覆取微似汗”,如是津液受损,怎能再汗?其三,本方也能治疗下利,这是运行于三焦的津气因受风寒闭束内归肠胃,呈津气升降失调,亦非津液受伤。所以,使用葛根不是生津而是解除经脉挛急。前人没有药理实验作为依据,只凭推理作出结论,不能尽信。白芍、甘草、大枣一般均从益阴和里解释其义。其实此方是用三药柔肝缓急。盖“肝主身之筋膜”,全身经隧都由筋膜构成,故经隧病变当从肝治。白芍之酸可以柔肝,甘草、大枣之甘可以缓急,用于此证,最为惬意。 【应用】 1.项背强直,兼见恶寒无汗,舌质正常,苔薄而白,脉象浮紧,可用此方。 2.表证兼见下利,腹不胀,无热象者,可用此方。本方一无燥湿运脾药物,二无分利湿浊之品,而是通过升发津气出表以达止利目的,此即所谓逆流挽舟之法。 【病案】 李某某,男,42岁。1994年4月2日就诊。自述两年前曾患感冒,愈后大便次数增多,每日5~6次,每当晨起、食后、活动量较大时即欲入厕,急不可待。询知脘腹不胀,便虽溏而不稀;观其舌质正常、舌苔薄白,细审脉弦而兼寒象。因思脘腹不胀,不是湿滞中焦升降失调的藿香正气散证;大便次数虽多但不清稀,不是脾不运湿,清浊不分的胃苓汤证;久泻而便无黏液,腹亦不痛,不是疫邪侵犯胃肠,久病正虚而余邪未尽的乌梅丸证;急欲人厕但不后重,大便不稀,亦非肠滑失禁的真人养脏汤证。此证继发于感冒之后,时日虽久而津气升降功能未复,以致晨起、食后或运动之时,阳气欲上升外越,鼓动肠道蠕动增强,始呈泄泻,其基本病理应是:表为寒闭→津气出入受阻→从少阳三焦内归胃肠→津随气陷,肠道蠕动增强→泄泻。 法当辛温解表,逆流挽舟,柔肝缓急,恢复津气升降出入之常,庶能见效,遂书此方3剂付之。4月9日再诊,自述每日大便已减至2次。效不更方,继服3剂,2日1剂。两年腹泻,半月而愈。 《伤寒论》所载之方,并非只为外感疾病而设,只要病机相符,即可使用,此案可以说明这一论断。临床报道葛根汤治荨麻疹46例,均愈。此证亦称风丹,是风寒客于皮下腠理,外不得疏,内不得泄,津气出入受阻,郁于少阳三焦之腠,影响少阳三焦之膜,以及脉络李急不通的病理改变。此方有麻黄、桂枝、生姜宣通腠理毛窍,泄卫透营,令邪从表出;亦有葛根、白芍、甘草、大枣解痉缓急,令膜原仍趋柔和,也是善用古方的典范。 【歌括】 葛根汤内有麻黄,桂芍草枣合生姜 寒滞经脉项背强,散寒缓急体自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