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地制宜,无病不催 跟着《黄帝内经》学养生157

 傅志岐 2019-10-13

有些人是扎完针就有效。好几个病人说“扎完之后,开车时就想睡”,一看就是针刺的效果。有些人是吃药有效果。用《黄帝内经》里的一个方子叫“半夏秫米汤”,治疗一个失眠病人。病人说喝完药后“覆杯而卧”,刚把杯子放下,就睡着了。

还有的人,可能没吃药,但被大夫说的话打动,心情一下豁然开朗。有的病人说:进诊室前是一种心情, 出诊室后,心情就变了。

其实,作为大夫,真正的影响病人的应该是什么?是心情。病人不是机器,是人,他有名有姓、有思想、有感情、有情绪……而且,很多病是不良情绪造成的,把病人的情绪理顺了,病才会好得快一点。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疾病,每个人的效果都不同。慢慢地就能总结出到底哪种方法对病人最起作用。

“杂合以治”还注重“合”,“合”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一个“口”。“合”是合二为一的意思,英文叫 two in one。两个变成一个。

从腧穴开始,有的穴位就叫合,比如合谷、合阳,为什么?因为两条经络汇聚到一块儿了,变成一条经络,所以叫合。膀胱经在经过后项到肩背的时候,一根变两根,这叫分。膀胱经分岔的那个穴位叫附分。从膀胱经分出来的两条经络经过腘窝的委中穴,到了小腿的上部又合二为一了,这个穴叫什合阳。

古人用字非常讲究,治疗时把两种方法结合到一块用, 这叫合,合二为一;杂多种方法放在一块用叫杂,杂合以治。但是这一方法背后有个指导思想:大夫要调患者的气、调患者的神。因此,砭石也好,针炙也好,导引也好,按跷也好,毒药也好,它们都不是直接治病,是间接治病。打个比方,用砭石要因势利导,在邪气喷薄欲出的时候,给它切一刀,这样才有效。要是还没有长熟,切一刀,那叫泄气;长熟以后切,才叫排毒。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没成熟的暗疮随便挤要受伤的,但有些人就耐不住寂寞,非要鼓捣一下。其实擦点碘酒就会迅速熟,然后再挤就行了。

中医有两种丹药叫红升和白降,专门拔毒的。如果身体有的地方毒不熟,多怎么长也长不出来,贴上膏药以后,就把毒给拔出来了。这叫因势利导,也叫导引,把那块儿的气引到这块儿。由此可以看出,杂合以治的背后要触动病人的神和气,最后达到治病的效果,离开了病人,医生有劲也没处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