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名历史——杞县白丘村历史文化

 吾尚书 2019-10-13

地名历史——杞县白丘村历史文化

白丘村隶属于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平城乡。明朝初期,平某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为人公正,人称“平如秤”,因名平秤。亦称平秤寨。清讹为平城。东南距平城乡楚庄村1.5公里,西南距开封县仇楼乡毕桥村1公里,南距杞县葛岗镇楚寨村3.5公里,南距平城乡罗寨村1公里。南临惠济河。该村居住区东西长1.56公里。南北1.45公里,村东和村西各有一条河流,联接惠济河. 地理位置:北纬:34°39'13.23' 东经:114°39'43.48'

地名历史——杞县白丘村历史文化

白丘村历史传统

白丘村的历史、建村时间现在尚无从考证,但从老辈人那里还是听到了一些说法:

一是,据说白丘村原来有大小寺庙72座,像现在尚存的石坛寺、天爷庙等,原来白西小学和白北小学是一起的,是一座大寺庙,白北小学原来是坟场,白北在北,白西在南,两个学校仅一墙之隔,白西小学则是寺庙住址,记得上小学时,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有老年人对着白西小学的大门跪拜烧香,这也证实了这两所学校原来是寺庙的说法。

二是,集市是有名的“鬼集”,集市的历史好像也已经很久,还记得十字街口西边不远处有一家很老的旅店,小时候还有人在那里住店,一般都是来村里卖菜或者以前的江湖艺人卖艺混饭的,过去的经济条件也造成这些人的存在。 “集市”由来已久据说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过去周边的村落没有集市,所以基本都是来白丘赶集,就连那些外来的菜商,也赶着老远的路来这卖菜,以前有兰考县的菜农,前一天来到村里住店,第二天再去卖菜,可见白丘村得集市已经很出名了。 “鬼集”——这个名词一般人都不会理解,现在也无从考证“鬼集”的由来,但他确实存在着。每年的中秋节前一天傍晚几乎是下午开始,村里面的集市上就已经开始摆满中秋用品,很多商贩就开始摆摊卖东西,这是一年一次的“鬼集”。因为他是晚上赶集的,可能称之为“鬼集”的一个原因吧。过去时候,经济困难时候,每当这个节气到来,小孩晚上出去赶集,就可以拿集上商贩掉的东西吃,不管他是不小心掉的还是被故意弄掉的,但是商贩却不能阻止或者打骂,这是风俗!记得爸爸讲过他们小时候在这个晚上就可以吃到很多想吃的东西。据老人讲:以前在这晚上卖东西的商贩旁边都放有一个撑满水的盆子,买家必须将钱扔到盆子里,传说好像是因为晚上的,有其他的东西出来拿纸钱卖东西,所以放着装水的盆子,如果是铜钱就可以听到响声。

白丘防御设施

地名历史——杞县白丘村历史文化

白丘村防御设施是“寨墙”,从画册的封面的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由于构筑寨墙而挖的壕沟,除了村东南不太明显之外,其余都很明显,环村一周,沟里面有水,等于是“护城河”,寨墙宽4-6米,在墙上可以盖房,由于年代久远,已经不存在了。

村历史文物遗迹

地名历史——杞县白丘村历史文化

杞县白丘人民食堂,该村中心有解放前留下的人民食堂 近日,杞县文物普查对新发现一处人民公社时期的食堂旧址——白丘人民食堂旧址。 该旧址位于杞县平城乡白丘村,村内十字路口东南角。建于1952年,现存房屋7间,占地面 积越200平方米,青砖白灰砌墙,灰色小布瓦覆顶,钢筋木料混合梁架。食堂正门对西北方向,正门刻有“白丘人民食堂”字样。该建筑是杞县目前发现唯一的人民公社时期食堂旧址,具有很重要的文物价值。在1958年5月5日举行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基于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议号召在15年,或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此后,在全国各条战线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到8月中旬,毛泽东在山东和当地负责人谈到关于大办人民公社的问题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当毛泽东的这一意见在报纸上发表后,一些地区相继出现了联乡并社转公社的热潮。和以往运动以点带面全面展开的经验一样,8月30日结束的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讨论和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于是一个全国性的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到9月底,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参加人民公社的农户达总农户的90.4%。这是“吃饭不要钱”的人民公社食堂“大锅饭”产生的时代背景。然而,人民公社食堂违背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社会现实,人民没有吃饱,更没有吃好。1961年5月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决定公共食堂办不办由农民自行决定。于是全国公社食堂一哄而散。

村文化娱乐

地名历史——杞县白丘村历史文化

看过电视连续剧《刘老根》的观众也许会注意到,剧中龙泉村里的大部分村民都会吹拉弹唱,且技艺超凡,而开封市杞县也有这样一个村庄,它的名字叫白丘。3月中旬,记者赴杞县白丘采访时了解到:白丘有盘鼓队、高跷队、腰鼓队、舞狮队、旱船队10余个,演艺人员达300多人。 白丘隶属平城乡,人口1万多人,是该县集中居住人口最多的村庄。 白丘艺人辈出。50岁以上的老人大都会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拉二胡或唱“白脸”、“黑脸”。农闲饭后,常有三五个人操起锣鼓家什,吹吹打打在家门口唱起来;正干农活,锄头一放,就在田野里演起《老包铡美》。 近几年,富裕起来的白丘人希望演艺队伍正规化、节目表演现代化。他们在县文化局的指导培训下,先后组建了两个盘鼓队、两个腰鼓队和1个演唱队。他们除了在本村自娱自乐,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外,还到县城或其他乡镇参加开业庆典或游艺演出。演唱队自编自演的以计划生育、尊老爱幼为题材的节目,深受群众欢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目前,参加白丘文艺表演的农民有300多人,年龄最小的仅6岁,年龄最大的近8旬。其中,有一家祖孙三代均在这个圈子内:刘心广老爷子是盘鼓队、舞狮队的队长儿媳杨秀敏副队长,老奶奶是腰鼓队的队长儿媳杨秀敏副队长;儿子刘广站是抬花轿、跑旱船的队长,儿媳、孙女敲盘鼓 刘绍阳踩高跷的队长刘绍鹏副队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