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广东第一村'—— 大旗头古村

 南山梵境 2019-10-14

专访'广东第一村'

大旗头古村

白     马

        2019年7月28日,笔者应朋友邀请对大旗头古村进行了一次特别有意思的专访。大旗头古村,也称郑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境内。该村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建村,占地约5.2万平方。古建筑群占地约1.4万平方,为清代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于光绪年间所建,是粤中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村中呈梳式布局,祠堂、家庙、府第、民居、文塔、晒坪、广场、池塘兼备,采用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墙,内部布局为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式结构。池塘、文塔、晒坪、塔下方石组成'文房四宝'齐全的人文景观。现存祠堂、府第建筑5座,分别是郑氏公祠、裕礼郑公祠、振威将军家庙、尚书第、建威第,以及民居40多间。

       大旗头古村,古建筑群是建筑学、民族学、历史学等研究我国古代农业聚落文化和广东文化地理实例,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2002年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首批1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04年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第一村'。

      大旗头古村,民居均采用'三间两廊'式结构,大门多为旁开,中间为天井,两侧是行廊及厨房,正房二间,中间厅堂由一木屏风分隔为厅堂和厨房,卧室上为阁楼,放置杂物,木屏风前有简易神龛,供祭祖先。厅堂以木趟笼与天井相连,天井的墙面作有'天官赐福'的砖雕。

        大旗头古村,对防火防盗设施十分完善,更让人叫绝的是,整个村落墙体厚达半米多,外层青砖,里面竟然夹有铁板(铁枝)和厚达30多厘米的麻石板,在文革前期,曾经有人试图毁村,但发现屋宇如此坚固,只能望而兴叹。

       古村机关满布,防盗设施十分完善。如高高的石脚,高达2米多的气窗,房屋较低的窗口则都镶嵌铁条,如同现代的防盗网。所有的屋宇都设有两层屋檐,即使盗贼想破顶而入,都要花费一倍的力气。整个村分为四条直巷,每一条巷口都曾设有铁闸,必要时同时落下,整个村庄则如同一堡垒。而巷与巷之间却四通八达,很多楼宇间有天桥相通,不熟悉者如踏入迷宫。

        头顶的官帽样屋墙,又叫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山墙,人称'鳌鱼墙',官帽两耳是厚厚的麻条石墙,可起到隔火的作用。这种具有珠三角地区特色的造型象征官帽两耳,后引申为'独占鳌头'的意思,只有拥有功名的人才能釆用,后来在珠三角民居中被广泛采纳。

        大旗头古村,小巷道上形状酷似钱币的眼洞就是'金钱眼'排水口。雨季,水可沿巷道滑下,进入眼洞,再通过暗渠汇入村前池塘。有设计如此科学美观的排水系统,所以大旗头古村修建百余年来,即便在暴雨时节,也从未发生过积水浸村事件。'金钱眼'还寓意着古人对金钱、财富的向往。

排水系统科学美观,池塘不仅仅有象征意义,在建筑群中,还担任重要的角色--------集纳村中雨水。村中的房屋座西向东,自渗并由高向低泄入暗渠,再由暗渠排到天井小巷,最后排进村前池塘。大旗头古村在修建之初便使用暗渠泄流。小巷全部以条石铺砌,方便清理下水道。

        大旗头古屋均采用岭南地区比较常见的三间两廊式格局,可是墙体的构造则大有不同,麻石墙脚的高低与古屋主人的贫富等级有着重要的关系,麻石墙脚越高且墙上刻有石雕的则代表这户主人在当时身份地位越高,代表着古人非常注重的阶级观念。

        大旗头古村,共挖了两口古井,一个建在池塘边,一个建在振威将军家庙前平台上,当年应该是为了显示郑绍忠家族地位的尊贵,只有郑绍忠家族的村民才能使用平台上振威将军家庙前的古井,其他村民只能用平台下池塘边的古井。

        大旗头古村,裕礼郑公祠,占地面积258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为三开间二进厅,北侧有一偏院。裕礼郑公祠为郑绍忠的祖祠,故平面形式同其他祠堂不同。主要表现在:它以三间两廊为基本单位横向扩展的布局形式。在原有的四合院式建筑旁加建一开间,有门房、加天井、大殿。扩建部分用来做祠堂活动的辅助工作,空间上同样是开敞通透的'厅井'空间。因大殿进深较大,故后墙用壁柱承载。头门形式为砖墙承重,天井两侧行廊的屋面梁架有木雕装饰,充分显示豪门的气派。侧立面不开窗,镬耳式封火墙下约有30公分的草尾装饰,屋面为硬山顶搁檩式结构。

大旗头古村,振威将军家庙,郑振威将军为郑绍忠曾祖封号。该家庙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293平方米,建筑面积264平方米。家庙是三开间二进厅堂式祠堂,硬山屋顶,镬耳山墙。有檐廊、头门十字天井、大殿及两侧行廊。大门大殿、行廊均对开敞、通透的'行井'; 门口檐廊及大殿内梁架均以木雕装饰; 在其屋面与墙壁交接处,有题材为花木风景的彩绘。

大旗头古村,尚书第,是郑绍忠的私人住宅,该宅为三开间凹肚式建筑,属于晚清建筑风格,占地面积342平方米。现仅存第一进,后进已经被毁,首进现在成为军事陈列馆,民革时也曾改作村里的食堂。尚书第的设计十分强调防卫性,大门两侧有射击口,东北角原有更楼,内设夹层,有楼梯上下,以加强防卫。

大旗头古村,郑氏宗祠,占地面积542平方米,建筑面积439平方米,为三开间三进厅堂合院式建筑。该宗祠主要用于大旗头村祭祀祖先,办理婚、丧、寿、喜,以及商议村内重要事务的场所。

        大旗头古村有象征文房四宝建筑格局。该村落的中心是郑氏宗祠,和其他村落一样,宗祠对面是水塘,据说代表洗笔墨池,不远处的一座三层六角古塔就是中国乡村常见的文塔,被称作是笔塔,即文笔塔,再加上文笔塔旁形似墨砚的晒谷地,就组成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大旗头古村象征砚台的建筑。砚台是古代读书人研墨和掭笔的用具,与笔、墨、纸合称为中国古代'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大旗头古村建筑群,在建造时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文塔(笔)、池塘(墨)、村前麻石广场(纸)、晒坪(砚)。其中象征着砚的晒坪占地面积1836平方米,由灰沙捣制,周边有灰沙围基保护。相传武将出身的郑绍忠只字不识,因此缺少文墨的他在建设古村时特意营造'笔、墨、纸、砚'皆备的人文景观,寓意大旗头村人杰地灵兴文运。体现了一代武将的千秋文人梦。

       大旗头古村,北拱门前有两棵硕大的双榕挂月榕树(大乔木),树冠覆盖1.5亩土地,盘根错节,技繁叶茂,气根如老人胡须在风中飘拂,树干有的贴地而生,有的斜出如飞龙破雾,是罕见的奇树。有双榕挂月之称,大榕树距今约200年树龄。

       文塔旁有一棵红棉树。红棉树又名木棉树、攀技花、攀技,属木棉科,落叶大乔木。大旗头村里的老人说红棉常被人们称为英雄树,它高大挺拔,初春严寒季节,全树铁技繁花,殷红如火。文塔与红棉树体现了村落规划建设者对郑氏家族后代能文能武、披荆斩棘、文采出众、读书做官、做国家栋梁,治国平天下的冀望。

大旗头古村村民在2007年8月成立了'大旗头村乡贤慈善会'。该慈善会乃为筹集奖学、助学、扶贫济困、社会公益等筹款之民间机构。秉承: 善款集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精神。凡本村及祖籍属本村之乡民,无分海内外皆可从中获益。

该慈善会自成立至今已筹得善款数百万之多。并于本会理事会主持下,对所持宗旨之对象发放资助。

大旗头村民,为树村民之仁德,养村之正气,个个善举出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懈支持。目前,大旗头村乡贤慈善会办得有声有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