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中和 四五之心 无为而无不为

 快乐的鸵鸟 2019-10-14

​略說無為而無不為


通俗的講,什麽是無為?知道自己在任何時侯“無善無惡”的四無之心,內心清楚明白,不被外物境界(七情六欲之情緒化)牽著走,任何時候泰然自若(比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就是無為。這個外物境界的變化包含了一切,乃至你能想到可能面對的一切(比如舜所受到的真實人生際遇),內心都真真實實的如如不動(不是裝個樣子或者是忍耐,而是真實的如如不動)。


這個時候,縱你不愛我,我也會愛你。你對我不好,我也會對你好,縱你對我不仁,我也不會對你不義。一一一這才是一個人的自由意志,仁非從外物而起,而是由自己決定的,所以叫自力一一一所謂仁,這個就叫無條件的付出,無時無刻心底的仁慈,又名良知,又名人人皆備的惻隱之心。


所以陽明弟子王艮說,滿街皆聖人(這個滿街皆聖人,包括了販夫走卒,妓女、嫖客,挑大糞的之一切…人等),聖人之所以見地真的契入了無善無惡的四無之心,眼睛內見不到世人的善善惡惡,又善善惡惡清清清楚楚,所以聖人的心靈就像鏡子一樣幹凈而不受污染照見一切。


因為正是因為沒有切入我們自己心靈的四無之心,所以情緒猶若浮雲,遮蔽了我們的心靈,更加見不得世人的毛病。因為最難徵服的,就是有所見而“見不得”。這其中包括一般認為滿大街你認為不道德的妓女、嫖客…以及“不如你意”上竄下跳的孩子們。


所以莊子說,道在屎溺中,無為就成長在舉世污穢之中,而一個人一但體貼了無善無惡的四無之心,不再見世人的過錯,你的“天下”,你的心靈一下子就幹凈了。你從此不被宇宙外物所動,立即就是內聖,立即就是外王。一一一所以,只需體貼四無之心,不需外邊再尋找內聖了,不需再外邊尋找外王了。道不遠人,他就在你每一個的當下,當家做主。一一一知道天下善善惡惡,知道那個無善無惡的,就是你的良知。


所以陽明先生說,“心中自有定盤針,莫向枝葉外頭尋”。也只在這個時候,孟子說,萬法皆備於我,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在教育上講,有了不見人惡、無付帶條件的四無之心,就可以“該怎麽教,就怎麽教”。


這種最高明的[無為之教],不是放任不管,是更聚精會神,全神投入,加精細化的教。而是在各個環節把握的更加好,更加到位。而教了他,這個孩子還不知道被教了,猶若閑庭度步,恩威並用,無所不用,而又不露一點痕跡來。


也就是說,有了四無之心一一一良知,做我們的主宰。我們的心靈就會像明鏡一樣平平靜靜照見一切,不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而是平常看不到、聽不到的,更加清楚明白了一一一此正是良知覺察之力,而能趨才動即覺,才覺即化。一一一於不動聲色中化解一切。所謂羽扇綸巾,談笑之間,強虜灰飛煙滅。


所以無為(四無之心)不是什麽都不幹,而是在生活中,崗位上更加覺察了,籠罩能力更加強了。乃至一些平常細微不能覺察的都能覺察到,看不到的也能看到,不能籠罩的都能籠罩到,不能應對的也能巧妙應對。


這也就是舜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四句幾乎就是舜日常面對的人生寫照,觀察舜面對的一切,真是人心惟危,而舜的心則更加精細,所以說道心惟微,惟精到了惟一,也可以說是“一歸何處”的四無之心,則自然能夠在面對善善惡惡、是是非非時中道而行。


舜在面對父頑、母惡、象兇之際,也就可以說“無為而無不為”,試思舜若沒有內心明鏡之反應覺察之力,哪里又能在善善惡惡,是是非非之中獨善其身呢?一般人,當舜之際,恐怕三個月也活不下去吧!而舜就在就在這種生活中敬父、愛母、懷弟,而應對自如而不違其仁,在這種境界中快樂無憂,不逃不避,將若終身然。


這個境界,也可以說內聖,也可以說就是外王。一一一但凡心靈不被外物所動,中散萬事,應對自如,自己做得了主的,就叫外王。


所以,[無為就是無不為]。一體而二面,並非單獨有個無為或無不為,而是這個無不為是建立在四無之心(無為)之上的,不然就變成為所欲為,那就徹底淪為動物性而不自知了。


[無為]很簡單,一念收回就是了。孟子講人之異於禽獸者幾稀。也就是說,一念收回,即同聖人,一念放逸,即同禽獸(動物性,泛指小人)。做聖人工夫,就是念念收回,不令放逸。而顏淵之所以被孔子贊嘆好學,就是顏淵念念相續,不令此心放逸,三月不違其仁(四無之心)。


所以,難乎哉?放逸的心收回就是了。先儒稱之為“收放心”。此心是人人具備的,所以說道不遠人,立志斯為第一。所謂“立志者”,乃令此心從此不再放逸也。孟子所以講:“必先立乎其大,而小弗能奪其志也”。


必先立乎其大者,這個大,即千聖萬聖只是一聖,聖聖同心之四無之心也。


一一一張中和

道心惟微,細心之外別無大事


而且不要認為道(四無之心)離自己很遠,要推到明天,或推到下輩子去。而是<知道這個無善無惡的四無之心>當下就能覺醒,人人可以,雖販夫走卒,妓女嫖客人人自有,人人當下就能自覺,就能取證。而猶覺者,不覺之覺也。猶正者,不證之證也。


則自然若易《曰》:“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孟子例證以“乍見孺子將入於井,”此時悚惕惻隱之心則人人足備,無條件,無需遠求也。不學而能,不慮不得,瞬間即抓住了馬上要掉進井的小孩。


此剎那之間,便是無為而行無不為也。此時不人人自有,人人覺醒,人人當下圓滿乎?


故為人之道,君子思不出其位,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便是敦倫盡份,便是當圓滿。此圓滿之外別無圓滿。此一念返還而專精如一,便是內聖。此一念返還允執厥中,該如何時即如何,便是外王,此一體而二面,並非內聖之外有個外王,外王之外有個內聖。故當下做好自己的事情,當下便是天下太平。


天下大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者,若穿衣吃飯,工作教學,惟安箸當下之細便是天下一等大事,一等外王,此當下之事之外別無大事。


一一一張中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