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九卷│问孔篇第二十八(24)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5

2019年7月15日,星期一,农历己亥年【猪年】六月十三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第九卷——问孔篇第二十八(24)

《论衡》第九卷│问孔篇第二十八(24)

【原文之廿四】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最重也。

问:使治国无食,民饿,弃礼义;礼义弃,信安所立?传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让生于有余,争生于不足。”今言去食,信安得成?春秋之时,战国饥饿,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口饥不食,不暇顾恩义也。夫父子之恩,信矣,饥饿弃信,以子为食。孔子教子贡去食存信,如何?夫去信存食,虽不欲信,信自生矣;去食存信,虽欲为信,信不立矣。

子适卫,冉子仆,子曰:“庶矣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语冉子先富而后教之,教子贡去食而存信。食与富何别?信与教何异?二子殊教,所尚不同,孔子为国,意何定哉?

【拙解】

子贡求问治理国政之道,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军队充足,使百姓信服。”子贡说:“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个,这三者何为先?”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说:“不得已再必须去掉一个,这二者何为先?”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皆会死,但不得百姓信服则国家不会稳定。”百姓的信服是最重要的。

试问:假使治理国家却没有粮食,百姓饥饿,便会抛弃礼义;礼义被抛弃,信任如何能建立?传书中说:“仓廪殷实,百姓知礼节;衣食丰足,百姓知荣辱。有富余才会有礼让,有不足便会起争夺。”如今说先去掉粮食,如何能使百姓信服?春秋之时,交战各国发生饥荒,人们交换孩子为食物,劈骨骸为烧柴,腹饥无食,便不会顾及情义。父子间的恩情,本是可信的,却因饥饿而放弃了信任,以孩子为食物。孔子教导子贡应去掉粮食保留信服,怎么可以呢?如果去掉信服而保留粮食,虽然不欲信服,信服却会自然而生;去掉粮食保留信服,虽然欲得信服,信服却是不能建立的。

孔子去卫国,冉子为其仆随,孔子说:“卫国人很多呀!”冉子问:“既然卫国人已很多,还需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冉子问:“他们已经富有了,还需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教导他们。”孔子告诉冉子要先使百姓富有而后再教导他们,教导子贡先去掉粮食而保留信服。粮食与富有有何区别?信服与教导有何不同?对两位弟子教诲相异,倡导不同,孔子若治国,其理念如何确定呢?

【小议】

治国之道,乃大道,非圣贤者岂敢妄论?孔子在世时,曾不遗余力游说列国诸侯行其治国之道,却是屡屡碰壁,完全不被接受。直到汉室天下,随着儒学被皇家推崇,孔子的治国理念才真正得以实施。这就说明,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于统治者来说,更有着不同的政治需求。列国诸侯非天下之王,孔子之论与诸侯所欲完全不匹配,甚至相悖;西汉之后,掌天下的是独尊的“天子”,这时,孔子的治国之道才有了施展的空间。“天子”可以用其驭臣辖民,深受儒学教化的臣民对儒家学说笃信不疑。“足食,足兵,民信”,三者并存则国足以立;少粮甚至无粮,何以养“兵”?无粮且无以养兵,何谈“民信”?无“兵”,何以保“粮”?何以取“民信”?失“民信”,则失国之根基,哪里还会有“兵精粮足”?若真如子贡所言“必不得已而去”,那么国将危矣,因为“去一”便将会失所有。从大势而言,得“民信”者,“兵”将足,“食”亦可足。多数的“民”,只要“足食”便会有“信”,有了“足食”和“民信”,何需虑不“足兵”?三者并立,则国盛!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