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卷│刺孟篇第三十(9)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5

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农历己亥年【猪年】六月廿五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第十卷——刺孟篇第三十(9)

《论衡》第十卷│刺孟篇第三十(9)

【原文之九】

夫孟子言五百年有王者兴,何以见乎?帝喾王者,而尧又王天下;尧传于舜,舜又王天下;舜传于禹,禹又王天下。四圣之王天下也,继踵而兴。禹至汤且千岁,汤至周亦然,始于文王,而卒传于武王。武王崩,成王、周公共治天下。由周至孟子之时,又七百岁而无王者。五百岁必有王者之验,在何世乎?云五百岁必有王者,谁所言乎?论不实事考验,信浮淫之语;不遇去齐,有不豫之色,非孟子之贤效与俗儒无殊之验也?

五百年者,以为天出圣期也,又言以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其意以为天欲平治天下,当以五百年之间生圣王也。如孟子之言,是谓天故生圣人也。然则五百岁者,天生圣人之期乎?如是其期,天何不生圣?圣王非其期,故不生。孟子犹信之,孟子不知天也。

【拙解】

孟子说每过五百年必有圣王出现,何以见得?帝喾是圣王,而尧又成为天下之王;尧传王位给舜,舜成为天下之王;舜传王位给禹,禹又成为天下之王。四位圣王统治天下,接连出现。从夏禹至商汤历千年,商汤至周亦是如此,从周文王开始,周文王亡故传位给周武王。周武王驾崩,周成王、周公共同治理天下。从周朝之初至孟子之时,又经过七百年而无圣王出现。所谓每过五百年必有圣王出现的验证,世间何在?说每过五百年必有圣王出现的话,是谁说出来的呢?论述不用实事考究验证,轻信无据夸大的话;不被作用而离开齐国,面有不悦之色,这不是孟子圣贤的表现与俗间儒生并无不同的证明吗?

五百年,孟子认为是天生圣王的期限,又说因为上天没有想天下得太平之治,他的意思是认为上天想要使天下得到太平之治,必当在每五百年间便有圣王出现。依孟子之言,是说天生圣人是有意识的。那么五百年,是天生圣人的期限吗?如果是期限,天为何不生圣王?圣王的出现并非有五百年的期限,所以没有圣王降生。孟子仍然相信那个说法,说明孟子并不知天。

【小议】

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未必就是确指的“五百年”,或可理解为是在一代圣王陨落五百年后的某个时间,总会有一位圣王出现,以“平治天下”。而孟子真正想说的,是那后一句“期间必有名世者矣”,因为他自认为就是那“名世者”,所以才会说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而谁也”。孟子的周游列国,如同孔子一般,皆无所成就。虽然孟子没有像孔子那样“穷游”,而是很风光的“出游”,但所得到的只是诸侯对他的表面上的敬重和礼遇,所到各国的君王只想借孟子的儒师身份博取一些敬贤的虚名,却全然不理会他的儒家学说。孟子曾言“彼一时也,此一时也”,此言放在他推崇的儒学主张上,倒是有些贴切,因为在他力推其儒家之道时,未能得志,而在其身后,尤其是到了汉代以后,儒学大行其道,颇得皇家赏识,一跃而成中国最大的学说流派,历经千载,儒家思想早已深植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孟子亦被尊为圣,那么如若圣人孟子天上有知,当然不会有所“不豫”。能有此成就,“舍我而谁也?”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