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一卷│答佞篇第三十三(2)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5

《论衡》第十一卷│答佞篇第三十三(2)

【原文之二】

问曰:“佞与贤者同材,材行宜钧,而佞人曷为独以情自败?”曰:富贵皆人所欲也,虽有君子之行,犹有饥渴之情。君子则以礼防情,以义割欲,故得循道,循道则无祸。小人纵贪利之欲,逾礼犯义,故进得苟佞,苟佞则有罪。夫贤者,君子也;佞人,小人也。君子与小人本殊操异行,取舍不同。

《论衡》第十一卷│答佞篇第三十三(2)

《论衡》第十一卷│答佞篇第三十三(2)

【拙解】

有人问:“佞人与贤者具有同样的才能,才能与操行应当相称,为何唯独佞人会因其自私心性而自取失败?”我说:富贵是所有人之所欲,虽然有人具备君子的操行,仍然会有饥渴之欲。君子可以礼制防私情,可以道义断私欲,所以能够遵循道义,遵循道义则无灾祸。小人会放纵其贪利之欲,违礼犯义,所以采取不正当的谄媚逢迎手段,不正当的谄媚逢迎将会招致罪过。贤者,是君子;佞人,是小人。君子与小人本就操行殊异,目的取舍是不同的。

【小议】

纵观古今,虽不乏贤者,却终归名副其实的贤者不多,堪称圣人者更是屈指可数。功成名就者当中,真正“材行”相称的很少,那么为何史上亦有康平盛世呢?那些时期难道没有圣君贤臣吗?圣与贤,只是相对而言。至圣至贤者,世上从来就没有。所谓人皆有欲,只是欲有不同。贤者,常崇德重道,知礼重义,在道义与私欲之间,往往道义为先,但并非全无私欲。佞人,最重私欲,所行皆为得私利。佞人贪利却未必是恶。人世间,物欲横流,谁又能完全置身于“欲”之外呢?有人凭其“佞”,得了尊贵或取了财富,或非其过,“得”遇而已;绝不“佞”者,世上不乏此类人,但他们未必就是于世有用之人。“遵礼”、“循道”则操行少失德,“苟佞”,不好说,“佞人”难辨!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