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改编自「5·14川航航班备降成都事件」,这个事件,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世界民航史上第二起客机高空风挡玻璃脱落事件,也是中国民航史上的首例。在9800米的高空,在零下40度的环境,川航机长刘传健创造了「世界级」的奇迹。「奇迹」「史诗级」「传奇」,就在我们将这件事推上巅峰时,其实很少有人会想到:在传奇的背后,一定有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和更令人感动的故事。5月14日,早上6点26分,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从重庆起飞了。 7点左右,飞机到达9800米的高空,进入巡航阶段。这是飞行过程中相对稳定的一个阶段,机长刘传健和副驾驶徐瑞辰都稍微放松了一点。突然,「轰」的一声巨响,驾驶舱右座的前风挡玻璃出现了裂纹。强风涌入,飞机开始剧烈颠簸,温度瞬间降到零下40度。但如此的情形,他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稳住失控的飞机,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他无法松开操纵杆去拿氧气面罩,窒息感开始侵蚀着他的意识。第二机长系好安全带,给刘传健戴上氧气面罩,拿出电子飞行包,告诉他接下来要飞去的地方。由于设备损坏,刘传健无法得知飞行数据,也无法与地面联系。他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以肉眼判断航线,全手动操作飞机。失去风挡玻璃,时速800公里带来的强气流直接灌入驾驶舱,只穿了短袖衬衫的刘传健冻到浑身发抖,浑身仿佛被撕裂。 梁鹏用手摩擦他的背和肩膀,给他传递温度,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他「别怕,坚持」。此时的客舱,也已经逐渐恢复平静,只剩下乘客的小声啜泣,和乘务员安慰的声音。 载着119名乘客的客舱里,有人在小睡,有人在看窗外的风景,有人在等着早餐的到来。紧接着,警报声响起,所有的灯都暗了,氧气面罩也掉了下来。再一抬头,一名乘务员“飞”了起来。由于失重,她虽然手抓着椅背,但身体却在空中了。剧烈颠簸后,乘务员们开始帮助乘客系好安全带,戴好氧气面罩。 “请相信我们,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有信心,有能力,保证您的安全。”生死时速的34分钟后,飞机成功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机上128人全部平安。很多人都曾以为,乘务员只是“年轻貌美的服务员”,飞行员驾驶飞机和普通人开车并无太大区别。但刘传健的机组却让我们知道,他们究竟有多专业,他们究竟有多优秀。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川航机长迫降是否堪称中国版萨利?如果打分的话两次迫降的难度系数分别是多少? 高赞回答里有这样两句话: 希望大家不要给两位拯救数百人的英雄一定分出个高下来。 萨利是萨利,刘传健是刘传健,两次迫降都很伟大。
5·14事件和《萨利机长》事件一样,从没有人接受过应对如此惊险情况的训练。
在整个机组的配合下,他们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风挡玻璃破碎的瞬间,刘传健的第一念头就是「完了」。但是,为了飞机上的8名同事,为了199位乘客,他要试一试。 从穿上机长制服的那天起,刘传健就知道,自己的身上,多了一样东西。 副驾驶的制服上是三道杠,而机长的制服上有四道杠。多的那一道,是责任。身为机长,他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飞机上的所有人负责。风挡玻璃脱落不久,第二机长从客舱过来。他给刘传健比了一个OK的手势,意思是:乘客是安全的。乘客都是没问题的,那么,在还清醒的时候,在飞机还能掌控的时候,他一定要尽全力去保证所有人的安全。2018年11月16日,5·14事件后半年,刘传健重新坐回了机长的位置。对他来说,5·14之前,飞行就是工作,是职业。客舱里的只是「旅客」,他们是陌生,他们毫无联结。曾经,他安全驾驶飞机,是出于机长的责任。现在,他守护旅客的安全,是对生命的负责。承担责任,是坚守自己的本心,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5·14事件之后,刘传健成了传奇。 他被评为「中国民航英雄机长」,成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他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荧幕。刘传健能造就传奇,离不开他临危不惧的胆气,也绝对离不开他平时的努力。1991年刘传健进入部队,两年后,他进入飞行学院。尽管飞行学院的淘汰率高达70%,但是刘传健不仅成为了飞行员,还在毕业后,留校成为高教机教员。能当上教员的,不仅飞行技术是最好的,安全观念、各方面素质,都要是最优秀的。 部队十年,刘传健教过30余名学员,安全飞行3000小时。他从教员一步步成为中队长、副大队长、训练股长,退役时已是少校军衔。2006年,刘传健转业到四川航空,至今,他已安全飞行13600小时左右。5月14日,已做好起飞准备的刘传健,发出了这样一条信息。前一天飞行时,刘传健和同事讨论到,“驾驶舱逃生绳的长度是多少?”第二天早上,刘传健想起这件事,就赶紧查找资料,然后告诉了同事。对刘传健来说,逃生绳的长度是多少,并不影响平时操纵飞机。但正是他对每一件事细致入微的较真,才能使他在5·14事件安全备降。不过是有的人,在日积月累中攒下的无数能量,在那一瞬间爆发。生活没有捷径可走,或许对于我们来说,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非凡。最后,想把《感动中国》给予刘传健的颁奖辞最后一句送给每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