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课研究赏析包晓敏《因数与倍数》教学实践

 充实9 2019-10-16
1
向你介绍我是谁

2

本期内容有哪些

 听一听:胡小芳《教师, 须秉持一颗 “ 匠心”》

 读一读:赏析包晓敏《整体呈现,建构概念》---因数与倍数教学实践与思考

 想一想:数学的笑话---四舍五入

3

轻轻松松听听书

教师, 须秉持一颗 “ 匠心” 来自一课研究 04:40

胡小芳《教师, 须秉持一颗 “ 匠心”》

4

坚持阅读八分钟

【教学思考】

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曾经说过:“概念课,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有明确的前概念存在的数学概念课,例如学习二分之一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半的概念,这个“一半”就是二分之一的前概念;第二种是没有前概念存在,但学生曾经经历过,或者部分学生经历过的概念课;第三种类型是没有前概念存在,学生也不曾经历过,是一种纯粹的数学概念课。”因此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应明确类型, 针对不同课型采取相对有效的教学策略, 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有效、深刻建构数学概念。

“因数与倍数”属于第三种类型,它是纯数学的概念,没有相应的前概念,学生也没有一定的生活经历、经验做基础。它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起始课,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整数、能熟练地进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学习2、5、3 倍数的特征、公因数和公倍数等知识的基础,因数和倍数这两个概念彼此联系, 相互依存。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阅读、分析问题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

依上分析,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两个数之间是否具有因数或倍数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知道一个数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3.培养学生阅读、比较、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

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试着从理解概念、探究方法、发现规律三大板块展开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教学,每一个板块中因数与倍数都以整体呈现、同步教学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整体感知、理解、掌握概念,深刻领会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整体呈现,理解概念

(一)放手自学,感知概念。

1.导入:直接揭题——因数与倍数。

2.自学: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因数和倍数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自学书本第12 页。

3.反馈:通过刚才的自学,你看懂了什么?

(1)引出因数和倍数。

生 1:2×6=12,我发现了 2 和 6 是 12的因数,12 是2 的倍数,也是6 的倍数。

生2:3×4=12,3 和4 是12 的因数,12是3 和4 的倍数。

生3: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生4:在乘法算式中产生了因数和倍数。 

【设计意图】因数和倍数是一节纯数学的概念课,前后知识联系不大,学生通过自学、粗读教材能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所以课一开始就安排学生自学,把“学” 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

(2)理解因数和倍数。

①描述因数和倍数。

师:关于因数和倍数,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生 1:如果 2×6=12,2 和 6 是 12 的因数,12 是2 的倍数,也是6 的倍数。

生2:3×4=12,3 和4 是12 的因数,12是3 和4 的倍数。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给同桌听听。

【设计意图】粗读教材时学生初步感知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再次安排集体细读教材,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②举例丰富理解。

师:你还能再举一个例子吗?

生1:3×6=18,3 和6 是18 的因数,18是3 和6 的倍数。

生2:3×3=9,3 是9 的因数,9 是3 的倍数。

师:请你也想一个乘法算式,说给同桌听听。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举例,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因数与倍数概念的理解,并从实例中理解特殊情况的描述方式。

(3)找12 的其他因数。

①找全12 的因数。

师:12 除了2 和6 以外,你还能找到其他的因数吗?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板 书 :1×12=12      2×6=12

                3×4=12       2.4×5=12

②明确研究范围。

生:2.4×5=12 这个算式里有小数,所以 2.4 和 5 不是 12 的因数,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师:现在我们看看12 的因数有哪些?还有吗?

【设计意图】问题“你还能找到12 的其他因数吗”的解决,首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其次渗透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初步感受了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后借助算式2.4×5=12,让学生在实例中进一步明确研究的范围。

(二)巧妙连结,巩固概念。

1.找12 的倍数。

师:写12是一个数的因数的乘法式子。生1:12×1=12   12×2=24    12×3=36

生2:写不完的,应该用省略号表示。生 3:12 的倍数有 12、24、36、 ,12也是这些数的因数。

2.理解相对关系。

师:12 是这些数的倍数,12 又是这些数的因数,所以12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

生:因数和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不可以单独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而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设计意图】“12 是1、2、3、4、6、12 这些数的倍数,12 又是哪些数的因数呢?”通过一个承前启后问题的巧妙连结,不仅巩固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而且适时渗透了找一个数因数与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感受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不经意间又深刻理解了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整合例题,探究方法

1.找一找18 的因数和倍数。

2.说一说你是怎样找18 的因数的?

3.你是怎么找18 的倍数的?

展示、讲评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在比较中明确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师:正因为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写不完的,所以我们一般写3个,后面用省略号表示。

4.介绍用集合图表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5.举例:想一个自己喜欢的数,找找它的因数和倍数。

【设计意图】借助分析12 的因数和12 的倍数时,不仅深刻理解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而且对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有了巧妙的渗透,为此整合教材的例1(找18 的因数)和例2(找2 的倍数)为一个例题:找18 的因数和18 的倍数。这样的设计,省时省力,便于学生在比较中明确找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三、整组对比,发现规律

1.观察。

师:请你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

12 的因数有:1、2、3、4、6、12。

12 的倍数有:12、24、36、

18 的因数有:1、2、3、6、9、18。

18 的倍数有:18、36、54、

25 的因数有:1、5、25。

25 的倍数有:25、50、75、

2.发现。

生1:我发现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生2: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比如12 的最大因数是12。

生3: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生 4:我还发现一个数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生 5:我还发现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

【设计意图】选择了前面教学中具有典型性的素材进行整合和有序排列,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分析中找到规律,发现特征,从中提升学生对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理解,深刻建构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四、前后呼应,活用概念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刚才咱们班有个同学问我,你来自哪里,几岁了?你能帮我回答这个问题吗?(学生胡

乱猜年龄,气氛活跃)

师:谢谢你们!桐乡真是个好地方, 一下子让老师年轻了许多!(生笑了)

师:我到底几岁呢?答案下课告知。

课尾呼应:

师:咱们班的同学很出色,善于观察, 有序思考,在不断的总结中学到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老师公布年龄了,我的岁数有因数1,几岁?为什么不能确定?再透露一点,我的岁数有因数3,几岁?我的岁数的最小倍数是33,为什么猜到了?

【设计意图】课前谈话中猜我的岁数, 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猜岁数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二是为课尾的再次猜岁数,深化本节课的知识而设计,做到了前后呼应,活用概念,再次把课推向了高潮。

教学反思:

        整节课始终围绕因数与倍数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行整体教学,三个板块层层深入,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 做”的机会让给学生,“12”、“18”两个数伴随学生们经历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形成的过程,深刻建构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板块式、整体教学的优越性。但是纯数学的概念,学习素材过于抽象、单一,与生活背离较远,运用以上的方式进行教学,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了一些生活的情趣,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会受影响,教学中如何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有效教学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

概念教学的方法很多,针对不同的数学概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展开生动有趣的概念教学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大课题。

5

数学笑话---四舍五入

        仔仔兴高采烈地从学校里回来,问妈妈:“爸爸呢?”

  妈妈看到仔仔兴奋的样子,奇怪地问:“爸爸在家,你找爸爸做什么?”“我向爸爸要5角钱。”

  “为什么?”妈妈问道。

  “在考数学以前,爸爸对我说‘如果考了100分,就给我1元钱,考80分给8角。’今天,我数学考了45分。“仔仔回答说。

  妈妈吃惊地问:“什么!数学才考45分?”

  仔仔得意地说:“是呀,数学上要四舍五入,因此,爸爸必须付5角钱。”

本期审核:徐    宾   丁     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