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妈妈在生孩子之前说,我要的是一个考试机器。 几乎每个妈妈都有一个共同愿景: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做妈妈的就心满意足了。 可是在养孩子的过程中,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随着外环境的干扰,许多父母逐渐远离生养孩子的初心,竟忘了自己为什么生养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什么时候变成家长的附属品,成了自己的面子,家长自己都不知道;在孩子面前面目狰狞,也毫不觉察。 我作为小学老师,对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放眼望去比比皆是。 有的父母为三四年级的孩子成绩下滑而苦不堪言,为孩子的一句话焦躁不安。 我班有几个男孩子的妈妈,由于孩子读三年级成绩不如一二年级了,于是她们焦虑不已,每晚逼着儿子多做数学题,周末还要去上数学补习班、英语补习班,甚至还有作文班,搞得彼此又累又烦,却不见成效。 如何在家庭中教育好孩子,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复杂。 大家不妨从德慧智教育对下面三个问题的解析当中,来悟一悟自己的家庭教育之道。 一、教育孩子的目的 德慧智教育提供给我们的是自我教育、孩子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方法。 教育,一方面重视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重视社会因素的影响。 教育的目的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同时应以“教人修德,以德养慧;慧智双运,培贤育圣”为教学目的。 德慧智教育讲究孩子教育和家长教育共同进步。 如果家长不学习德慧智教育理论和修之身的经典诵读,没有什么经验,更谈不上以身作则,身教为先,那么教育孩子就成了想当然的事,在家长眼里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好。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圆满具足的,但他们有个体差异,这一点我们作为家长是相信的。 尤其是儿童的先天慧性,在家长老师自身无“明”的状态下,很快会将它破坏掉。 保护孩子的慧性,除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外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主动地获得丰富的能量,保证孩子精气神充足。 当今,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智能发展,却想不到给孩子补充精神营养,忘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二、为什么要尊重孩子发展的独特性 俗话说“一娘养九子,九子各不同”。 所以父母要尊重和培养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按照符合孩子天性的发展模式去培育和引导他,当他成熟的时侯,他就不会背离自己天生的生命模式。 那么,父母要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天性呢? (1)什么是孩子的独特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孩子的独特性。 所谓的“独特性”,就是“与众不同”,是新颖的、超越传统的、令人意外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古今中外皆如此。 正是这样,家庭教育成为全世界、全社会的热门话题。 父母们怀着美好的心愿,每一天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希望孩子是个好学生,期待孩子得到好成绩。 每个父母都这样想,每个老师都这样教,教出来的孩子就跟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一样,磨平了棱角,没有了他自己的“独特性”。 孩子的喜好兴趣家长就看不懂,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各种不合孩子情况的规划。 (2)如何发现孩子的独特性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要发现孩子擅长的东西并给予鼓励和投资。 研究表明:一个孩子的才能展现的决定因素来自于家长的支持、鼓励和促进。 当每一种独特的东西在家庭里受到尊重时,会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殊的天分得到充分发展。 但是很多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认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按照他们为孩子写好的剧本去生活。 他们不知不觉地按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努力地去塑造孩子;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意志,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或受到社会上的某种风气的影响,跟着赶时髦。 于是,很多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征求孩子的同意,在周末或者寒暑假把孩子送去培训班或速成班,学钢琴、口语、跳舞等等,结果孩子学得很辛苦,表现得也不太好,觉得苦不堪言,很无奈。 做父母的也会很生气,认为孩子偷懒,不努力去学,辜负了他们的一片苦心。这都是父母没有按照孩子的兴趣去培养孩子的结果。 我就是这样的家长:我的孩子小时候就喜欢音乐,四五年级的时候他提出要学吉他,而我自己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说“吉他是个流氓乐器”,没让孩子学习,我自己给孩子找了老师,报了手风琴学习班。 学了几年,孩子上了高中,我控制不了他,他就不学手风琴了,还想学习吉他。我坚持没让学。 想想那几年的孩子虽然嘴上不说,心里一直是不情愿的,他一直拒绝文化课的课外辅导,学习成绩平平淡淡。 我也是束手无策,只能靠死跟着,不要让他走上歧途。 终于上了大学,我的胳膊实在伸不了那么长了,我们彼此都解放了,孩子省吃俭用自己买了吉他,拜了师父,学习吉他。 孩子大学毕业后,不找工作,也不考研,自己找了培训学校去专门学习吉他和音乐制作。 如果我是一个有智慧的母亲,孩子一路就不会走得这么辛苦。 所以,我们了解并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就会更容易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模式。 而就现在的家庭教育而言,像我这类的教育方式还算是先进的。 我遇到很多的家长,根本不给孩子表现自己的兴趣的机会,凡是孩子喜欢的只要不是写作业读书,家长就一棒子打死。 我有几个学生都是这样:孩子在学校除了考试成绩不好,其他的都没问题,搞卫生,做手工,讲故事,都很好,但是一考试就是不及格。 我还不敢跟家长沟通,稍微一招家长,家长就是诉苦:这娃就知道玩,你看他用塑料瓶做的各种玩意儿,我就气得说不成;一天到晚不读书,就喜欢练武术,我给报的英语班总是不好好上。 我们能感觉到这种家长心里的那个小算盘,他总觉得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差,很丢人,却从来都不问孩子的感受。 三年级的孩子就与家人拉开了距离,不去沟通,因为他觉得与大人无法沟通。 三、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独特性 帮助孩子滋养内心的纯净愉悦,发现自己的独特性,父母该怎么做? (1)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他们探索内心 一个人的各种情绪,都是内心和自我沟通的重要密码。 如果爸妈们留意并关注孩子的情绪,就能帮助孩子更了解自己,孩子也更有能力不让内心被情绪蒙蔽。 例如,孩子看到别人受伤而难过,父母可借机帮助孩子探索内心: “看到他受伤你也很难受是吗……看得出来你是个有爱心,懂得关怀别人的人……”而当孩子因别人忘了答应他的事而生气,高情商的爸妈不会说:“这么点小事你干嘛发脾气?” 而是会帮助孩子理解自己:“因为他忘了这件事,所以你生气了……那现在一起来想想,可以怎么做让自己心情好起来?” 这么一来,孩子会更理解自己内心,也学会为自己的心情负责,而不会责怪他人,甚或对世界抱有负面态度。 (2)温暖鼓励,而不严词批评 在孩子遇到各种挫折时,父母的反应很容易影响孩子对世界的态度。 尤其是那些上了学成绩达不到父母与老师的期望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父母和老师的温暖鼓励。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一旦遇到这种情况,父母的情商就变低了,老师的智慧就没有了,“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懒……这么粗心大意……以后还有什么出息”等,粗俗的语言脱口而出。 更有甚者,孩子在学校家庭双重挨打,这个孩子的特性在这样的环境里会一点一点被扼杀,父母和老师就是“合格的刽子手”。 而智慧的父母往往会如此说:“这次没做好,你有什么感觉……谢谢你告诉我你的心情……所以这个做法不太管用,下次可以换什么更好的方式来做呢?” 这样,会帮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培养抗挫力,保持正能量,继续开心前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