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剧||知名编剧创作过程揭秘:塑造人物重在观察提炼

 冬天惠铃 2019-10-17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精彩剧情,起伏不定的人物命运,这些影视剧中的内容展现都是出自编剧的神来之笔,那么编剧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把握节奏感,如何设计环节的呢?知名编剧于小千揭示其中奥妙。

深挖关系,做足人物小传

著名编剧于小千曾经创作过《最美的时光》《金玉良缘》《满秋》《雷哥老范》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他告诉半岛记者:“我们常见的电视剧类型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强情节剧,以层出不穷的刺激性事件为特点,讲究快则不破,人物塑造相对扁平、符号化一些;另一种讲求人物的命运感,静水流深,也许剧中的事件并非太极致强烈,但在主人公的世界里却可以掀起杯水里的巨澜,可以搅动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所以针对不同的类型,编剧要在不同的着力点上下功夫,去塑造属于本剧的节奏感。比如强情节剧,编剧可能会侧重于设计一个接一个、一环套一环的极致情节、事件,让剧中人手忙脚乱焦头烂额,同时也让观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而对于强调塑造人物的类型,那就是深挖人物和人物关系,做足人物的小传,从他的出身经历、个性形成上找到这个人物的立足点,赋予人物生命,让他在剧中活起来。”

留个悬念,引人进入情境

于小千表示,“其实写剧本也是在讲故事,听故事的人最核心的一个心理状态就是想问‘然后呢?’所以贴合故事、贴合人物的好的情节设置是应该有悬念的,既有观众对事件发展的追问、也有观众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追索。我们写剧本经常说‘这集结尾应该留个钩子’,意思就是留个悬念勾着大家往下看。对于一部剧来说开篇布局非常重要,我个人的创作习惯是‘先出事儿’,也就是电视剧的第一集就有比较‘勾人’的事件发生。好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下块石头,一圈圈的涟漪荡开,事儿连着事儿,人物相互勾连着就出来了,对于观众来说也比较好进入预定的情境,后面的故事就可以娓娓道来。

于小千告诉半岛记者:“编剧应该了解观众的心理和预期,但不应该完全去迎合观众和市场。更重要的是编剧要了解自己笔下的人物,一般电视剧都有十几个主要人物角色,而古装剧或者经典改编更可能多则几十上百个,所有人物的外表言行、性格特征都应该结结实实地长在编剧的脑子里,他该如何说话、如何处事、遇到事情应该有怎样的反应,都要贴合到这个人物身上,熟悉到能让他自己开口说话、拔腿走路,这个人物就算塑造成型了。塑造人物的能力主要建立在编剧日常的观察和提炼上,要让人物更鲜活更可信,也应用到一些心理学的知识。”

讲好故事,必有一席之地

于小千表示,不同类型的作品在电视剧市场上的流行也是各领风骚三五年。一剧风行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剧本身的质素比较过硬,从剧本到制作班底到播出平台都是“加分项”;偶然性是恰好契合了当时观众的审美需求。所以有时候有的戏瞅着像爆款,偏偏播的无声无息;有的戏开始没什么人注意,但越播越火,甚至成为一时的社会文化现象。比如前一段热播的《人民的名义》,有些人认为90后、00后不爱看正剧,但这部戏很大一部分粉丝群恰恰就是这个年龄段的一批人;反而被认为能够轻松圈粉的大IP+小鲜肉+玄幻的接档剧遭遇了断崖式收视。“所以我觉得流行难以预测,但有好故事、好制作的电视剧永远会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于小千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