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心学提纲

 一视一界 2019-10-18

阳明心学提纲

一、儒家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逐渐发展形成儒道法诸家学说。儒家学说在春秋时期,由孔子整理形成,经过孟子等发扬。秦汉之后确立了正统地位。

汉末,两晋南北朝期间,战乱纷争,得国不正的统治者,为了安抚百姓,引入佛道。此时儒家正统受到一定的影响。

隋唐之后,儒道释三家并立。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出理学和心学,统治阶层独尊理学。

清朝外示儒学,内用佛老。

儒学心法精华未有效传承。近代部分专家歪曲解说,影响正视儒学。儒学需要正本清源。

二、儒家经典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

   《尚书·大禹谟》中记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儒学乃至中华传统文化著名的'十六字心法',其中的指导意义贯穿古今。

“儒”在《说文解字》解析,“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说明儒者要以先王之道修身,要能择善以安百姓。可见儒学是入世治世之学。

《大学》提出三纲八目,以内圣外王为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内修到明明德,外放到亲民,都是要达到至善境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的应用。这也是入世治世的理论。

三、阳明心学


01

阳明心学概要

阳明心学由明朝王阳明先生所创立,是儒学集大成者。《传习录》由阳明先生弟子记录,此书被誉为学习阳明心学的圣经。

阳明心学提出三大基本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良知和致良知。这基本点是心学的三维视图,像机械视图一样是三合为一。

02

心即理

心即理,描述了人认知世界的途径。这里的心不是生理上的心脏;而是儒家传统文化抽象的概念。

心无体一感知万物为体。知是心的体,是种功能,包括与生俱来的能知和后天形成的所知。人通过各种感知来建立认知的世界。外部现实世界的物不会直接进入人的心里,而是通过感知所发出的意识,构建出认知的内心世界。

如物理学的小孔成像原理。外界光源通过小孔后在暗室里形成影像。

 小孔是心体感知外物的意识。

影像是心体感知到外物的呈现。

没有小孔作为通道,暗室则一片漆黑。在这个暗室就不会呈现这个物的影像。

心、意、物三者共构关系,形成心的世界。

   《传习录》二五四章,岩中花树。先生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意识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未看此花时,花的理(特性)与你的心同处于寂的状态。就像小孔成像的小孔被关闭时,花的理在暗室内没被呈现出来。

人与人之间矛盾,很多情况基于每个人认知世界的不同。这些差异是由于天资禀赋和后天努力不同所形成的。每个人的心体像灯泡一样,有人学识渊博,他就像广场灯一样,照亮一片;有些人只专注于某个方向,他就像聚光灯一样,看得不广,但观察得更细。在不同位置上看到的范围会不同。在山底的人无法理解山顶的人所感叹的山川宏伟壮阔。就像公司里不同级别员工对待同样问题,理解会不一样,因为高层看到范围会更全面。另外对不同岗位,观察的角度也会不同。如公司的客户支持人员问题反馈很着急,但研发人员则不以为然,其实这个问题对客户来说,影响很大。研发人员如果不能从客户角度观察问题,会导致矛盾的产生。所以沟通确认是达成共识的基本要求,像蓝牙设备要相互通信之前,先沟通确定跳频序列,才能满足正常通信。

儒家讲求“君子素位而行”,就是每人都认清楚自己职责范围,在岗位上努力完成工作。“位”包含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要认清当前所处位置和时间,做出合适的应对之策。例如,部门成员在部门里要听部门经理的安排,积极完成专业建设,提升部门技术积累;当部门成员被安排到项目组内,听从项目经理的安排,为准时完成项目目标,全力以赴。

03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识的知,是知觉的知。可以理解为对心体的所有信号输入。“行”不仅仅是可以看到的行为,还包含意所产生的部分。

“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当知觉到外物时一萌动,就已经有行了。第二阶段,对外物产生意识判断,如对花喜爱,对刀警惕。第三阶段,才是外放的行为。如《大学》“好好色,恶恶臭”,看到美女,心里一涌动已经开始行的第一阶段,意识喜欢则是第二阶段,上前打招呼则第三阶段。

“知是行之始,行使知之成。”没有知而不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行的三个阶段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被打断。例如工作忙的时候,常常忘记喝水。口渴时候由于其他事情更紧急,会延后满足这需求,但工作忙完后,会立即放开喝一大壶。从知到行的过程,会因为其他私欲导致行无法落实。

思维和心性不是一回事。身的主宰谓之心,耳目口鼻四肢都由心所控制。当手碰到热水时候,会马上收回,这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反应。知识可扩展思维,但不会直接转变成心性。很多人是懂得一堆大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关键问题是打通“懂得”到“做到”,提升心性是重点。

04

良知和致良知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这说出心的主宰是良知。良知的两个功能,感知和监察的功能。“良”在《说文解字》是善的,妥当的。良知是符合善的知。致良知,是要达到良知的标准,这就是合道而行。人的监察标准就是孟子说的“四端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愧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孔子评价颜回,不迁怒,不二过。南怀瑾先生说圣人境界,事过无痕,言完虑绝。

这要求时时刻刻保持致良知,碰到事情能做到良知指引,去除私欲,即使事情再来一次,按同样方式来操作也不后悔。不断存养良知,可以接近至善的境界。

至善是向内求,立志是根本。普通人立志,追求坦荡的幸福感和独立的灵魂。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致良知就是保持诚意,不自欺,君子慎独,要做到问心无愧。

例如有时客户反馈问题比较着急,语气态度不太友好,当接受任务第一感觉是会有抵触心理,一般人处理效率会降低,有些可能会有意无意拖延些时间。处理的心态是怎样,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故意拖延,事后自己内心会有一些内疚,结果只有自己知道。这要求保持诚意,不自欺。如何保持正常心态处理这些问题?这需要“格物致知”,“格”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物”是心中的事。当心中出现抵触情绪,胸口会有股闷气。这时良知起效,能感知胸中气机有异动,心体出现不正,需要导正。格物过程,先在心体上,导正心体理顺气机,按平常心看待问题。思维上客户反馈问题是针对这岗位的职责,客户情绪失态是被问题所牵引,心乱就很难发现问题,需要按合理规律解决问题。通过格物,从而致良知。

儒家常说“尽人事,听天命”,不是一句消极的话。“尽人事”是要心有诚意,不自欺,在人力可及范围里,尽最大努力。“听天命”是在人力不可及的范围里,坦然接受。 

05

为学步骤

1、入静,收束心猿意马,感知气机流行,触摸心体。

2、事上磨,时时刻刻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欲。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之道就是修心性的途径。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关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