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生的读书种子,一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

 冬不拉拉 2019-10-18

从《围城》开始认识钱钟书先生

提到钱钟书先生,就自然会提到一本书《围城》,那么我们也不妨就从这本书开始我们认识钱钟书先生的旅程。

有人认为这本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从形式到思想都独步天下。

有人认为这本书只不过是哗众取宠之作,要情节没情节,要故事没故事,只是用犀利老到的文字来糊弄文盲的。

天生的读书种子,一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

而真实情况如何呢?呵呵。想必只有诸位亲自读过《围城》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书也是如此,每个人的生长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不同,读出来的味道和体会也就不同。

极端化的把《围城》这本书拔高到极致或者贬斥的一文不值,都是很可笑的。

《围城》围住了很多人,却独独围不住作者自己

《围城》,成书于1946年,上海。当时杨绛先生为了贴补家用,写了几个剧本,大获成功。于是钱钟书先生“大受刺激”,决定写一部小说,而且一直以来,钱钟书先生也有创作的欲望。

他每天只写500个字,写完后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十分畅销。但钱钟书先生对这本书的态度并没有随着外界的任何褒贬而有所改变,应该说,对于这本书,他并不满意。

在1980年的《围城》重印版本“前记”中他说:“我写完了《围城》,就对它很不满意。”

1981年4月6日,钱钟书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

《围城》只是我过去写的东西,要说代表,只能说代表过去那个时候的水平,那个时候的看法。

现在我自己并不满意。那个时候写得很快,不过两年的工夫。这次重版之前,我重新看了一看,觉得许多地方应当改写,重写。

可见,钱钟书先生并不认为《围城》是多么了不起的著作,只是一部在其时其地匆匆写就的一部小说而已。

换句话说,钱钟书先生也表达了一种淡淡的遗憾,如果能够重来,《围城》会更好一些,这也是他为人治学上一向高标准的又一体现。(其实钱先生写过另外一部小说,可惜后来稿子丢失,从此再也没有重新写过)

天生的读书种子,一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

总体而言,钱钟书先生对于《围城》以及由这部小说所带来的【热潮】是敬而远之的。

当大家都在热议,追逐或者批判的时候,真正的作者却根本没有在意。

他只是继续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这种云淡风轻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而云淡风轻的背后是他强有力的自信,对自己文笔的自信,对自己表达的自信,以及对自己人生观的自信。

钱钟书先生知道自己所表达的是什么,所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也正是这种云淡风轻,正是这种超凡的自信,才使得钱钟书先生写就了围城,却不为城所围!

天生的读书种子

据说钱钟书先生抓周时,面对着琳琅满目的玩意,径直爬向了一卷书本。

爱读书自然是好的,这个传说或许也只是一种传说,但随着钟书先生一年年长大,却表现出了非凡的读书本领。

鱼儿自然在水中游的飞快,鸟儿才能在空中自由飞翔。

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特殊的本领,每一个人也都有其自身的特长。

当这种特长超越了大部分人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天才】。

天生的读书种子,一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

而钱钟书先生恰恰就是一位读书方面的天才。

上小学时,其生父钱基博先生的一位朋友听闻钱钟书先生小小年纪,便有天才之名,人谓之过目不忘,即刻成诵。好奇之下,专程来到钱家,说要考一考小钟书。

他问道:“上善若水,接下去为何?”

钟书先生接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清脆的童声一字不差,一句不漏。

“那么韩非子有个《五蠹》,你可知晓?”

“嗯。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商工之民......”

几番考问下来,小小年纪的钟书先生,从《老子》、《韩非子》、《庄子》、《韩非子》都对答如流,令人十分吃惊。

这当然有父亲督导的作用,但钱钟书先生特殊之处在于他从未觉的读这些书是苦。

可以说,小时候学习的这些古文给钱钟书先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简单的就是他可以毫无障碍的阅读古文。

天生的读书种子,一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

一种有效的学习经典的方法——因声求气

这里其实也涉及到一个学习古文甚至学习好文章的办法,那就是:【因声求气】。

这个办法并非是某个人提出来的,而是古人一代一代总结阐明的,简单讲,就是念书学习,一定要读出声音。

特别是小孩子,不一定要懂得经典文章的意思,但是一定要熟读,体会作者写文章的感情,通过熟读成诵,这样积累下去,到了某一天,就会一通百通。

而钱钟书先生恰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十一二岁读书时,几乎都是背诵下来的。以他那个年纪,完全理解书中的意思是不可能的。但随着年纪日益增长,那些古文的涵义就自然而然的明了了。

天生的读书种子,一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

童子读书图

天才也需要努力

如果说小时候的钱钟书先生读书依靠的是强烈的兴趣和强大的记忆力。

那么随着年龄增长,钱钟书先生开始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方法来强化自己读书的效果,其中之一大法宝就是做笔记。

有一则逸闻,就是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几乎每一本书上都有钱钟书先生的笔记。钱钟书先生本身读书速度快,别人读一本,他就能读好几本。但他并不是只顾囫囵吞枣,相反,一本书读完,他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于是笔记也是做了两遍三遍。

另外,钱钟书先生读书涉猎极广,虽然以文史而闻名,实际上,钱钟书先生大凡历史学、心理学、哲学均有涉猎。当然,理工科不好,是必然的。钱钟书先生偏科偏的有些严重。

天生的读书种子,一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

先生的笔记相当“”“潦草”,哈哈

后来,到了牛津大学,钱钟书先生依旧手不释卷,同样是反反复复不停的做笔记。

这里也要讲一个小故事,足以见得钱钟书先生读书之广。

黄永玉曾经讲过:50年代末,有一回在一起吃饭。钱钟书先生知道他是靠星期天郊区打猎来维持全家营养的,于是很感兴趣,问了许多。随后,钱钟书先生说他虽然不可能去尝试如此的壮游,但可以开一张有关打猎的书单。

于是,钱钟书先生顺手在一张长长的点菜单上正反面写了近四五十部书,都是关于打猎的书目。

天生的读书种子,一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

邓绍基也讲过一个故事:说总是见到钱老呆在文学研究所的书库,拿着一个练习本,一只铅笔。遇到之后,他会笑着问:找什么书啊?

然后告诉你:噢,你要从这往里边走,第三行,第五个架,第三层,你的书在那里。

当代一部分人,认为钱钟书先生只是擅于读书,如此而已。但我想说,读书读到这种程度,能用四个字[如此而已]来形容吗?

围绕着钱钟书先生关于读书的种种,笔者浅薄的写了一些内容,接下来,我将用其他篇幅,继续从多个角度继续解读钱钟书先生的生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