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庆 · 记忆丨承淡安:筚路蓝缕启山林 誓向杏坛觅初心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9-10-19

今年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65周年,也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中医教育家、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承淡安先生诞辰120周年。10月14日出版的《新华日报》登载了纪念文章《筚路蓝缕启山林 誓向杏坛觅初心——纪念承淡安诞辰120周年》

承淡安(1899-1957),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中医教育家,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现代针灸学科奠基人。在近代民族危亡和传统针灸行将湮灭之际,承淡安以复兴绝学为己任,积极投身时代洪流,将个人前途融入家国命运,弘扬提高针灸学术,匡世济民广育英才,为针灸医学的传承创新发展和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创建做出了卓越贡献。

青年时期的承淡安

1899年,承淡安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的一个中医世家。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承淡安和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为新奇的西学深深吸引——全新的诊治施药方式、解剖学病理学等现代医学知识,让自幼接受中医启蒙的承淡安耳目一新。他转而学习西医,而对针灸等中医诊治方法不以为然。直到1923年的一场大病,改变了承淡安一生的轨迹:缠绵病榻数月、遍服中西药物不见效而最终被其父一根银针治愈的承淡安终于摒弃偏见,一边从零开始学习针灸,一边积极探索将现代解剖学知识与传统针灸理论融会贯通。此时,距离清朝道光皇帝下诏令禁止太医院使用针灸已有百年。

续绝学:一片丹心育英才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证学习和独立应诊,充分体悟到针灸临床价值的承淡安更加坚定了复兴针灸的信念。在动荡时局下,针灸疗法廉、便、验的优势突显,亟宜推广以利民生。经历了民国初期《废止中医案》的重创,承淡安认识到,中医血脉之延续关键在于人才。在针灸医术、学术几近湮没之际,他矢志复兴针灸,每天上午门诊、下午讲课,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开始了对针灸人才培养和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1928年,承淡安与同仁创办苏州中医学校;1930年,成立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开始函授教育;193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针灸学术期刊《针灸杂志》;1935年,设立中国针灸学讲习所,1937年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并开展学历教育,加上1936年设立的针灸疗养院(针灸医院),形成了医教研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为进一步探索现代院校教育模式和针灸学理,其间承淡安还赴日本考察多所针灸学校的办学建制和课程体系设置,甚至以学生身份申请入校求学。

济世活人、办刊著书、广育英才,在民族危亡的年代里,在这个内向、不善言辞的青年心中,“小银针”承载的是他满腔济世利民、强国兴邦的“大道义”。

践初心:一腔热血报国志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侵华日军的飞机将位于无锡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夷为平地。不愿为日寇奴役,承淡安毅然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一路西迁入川。颠沛流离之际,目睹沿途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他疾呼,国难当头,各行各业都应为抗战出力献策,“针灸也能抗日救国!”

“战争时期中,药物来源困难,针灸术可代药物疗病,有过之无不及之伟效。”为此,他每到一地坚持为百姓看病,对穷苦百姓免除诊金,同时开设短期或临时针灸培训班培养人才,有效缓解了后方缺医少药的困境。他还将凝结其半生心血的著作《中国针灸学讲义》付印,“亟应将斯学公开,以利民生。”

在承淡安的影响下,重庆后方救济中医医院专门组织了学习班,邀请其传授针灸疗法。西迁十年间,承淡安共培养学员四百余名,将“针灸救国”“教育报国”的炽热理想化为实践。

兴学术:衷中参西谋创新

基于兼容并包的中西医学背景,承淡安将现代解剖学与传统腧穴学相结合,阐明腧穴部位和功能特点;借鉴西医方式,规范病历和诊疗记录,以可验证的方法和数据来检验针灸疗效。“值此科学时代,道不出理,何能使众人谅解而深信?”承淡安在其《关于中医研究方法学上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详细阐释了科学助力中医学术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在汇通中西医学之后,承淡安亦更加坚定了传承、发展中医的自信,提出衷中参西方是复兴之路。“夫西洋医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湖不可废之故。”他毕其一生都在追求针灸“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立足中医传统理论,不断加以整理提高”的执中守正、学术至上理念,成为承淡安开展中医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而其“以旧学为根据,用科学作化身”的传承与创新理念,也鲜明地体现在承淡安晚年最重要的事业——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的创立上。

担使命:甘为初心付此身

1954年,承淡安受命来到南京,筹办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解放前,传统中医药在社会上和医学界受到排斥,中医药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中医科学性饱受质疑,中医药学一度面临风雨飘摇、存废立亡的危险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支持发展中医,承淡安等一批大江南北的名中医备受鼓舞,积极响应党中央“培养中医、提高中医”的号召汇聚南京,以深厚的民族自信、中医自信、文化自信,创办了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承淡安任学校首任校长。在第二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承淡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发言表示,“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为完成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中华人民的光荣的历史任务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现传统中医师承模式向现代院校教育模式的转换,在当时是一项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在承淡安强烈的家国情怀的感召下,一批创校先贤们秉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按照党的中医方针、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中医、办好中医高等教育探路。他们既尊经崇典,又融会新知,以开放胸怀进行改革创新,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发掘凝练中医药学的教学学术体系,组织编写了第一套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师资。“那是存亡续断、守正创新的复兴史,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史。”中医界人士感言。

从动荡年代走来的承淡安,始终深怀“针灸救国”“教育报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复兴祖国传统医学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即使备受病痛困扰也不愿放下手中工作,甚至曾请学生将病榻上的自己抬上课堂授课。承淡安半生都献给了中医和中医教育事业,他以匡时济世的家国情怀,视针灸复兴与民众幸福、国运隆盛为一体,苦心孤诣地践行着复兴针灸、教育报国的宏大理想。“既抱定鞠躬尽瘁于中医学术,死亦无恨矣。”1957年7月10日,时年58岁的承淡安溘然长逝。

“过去的中医,在面临被消灭、被淘汰的危机中一度暮气沉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祖国医学充实了新生力量,中医工作越来越年轻了!我们肩负着弘扬祖国医学的光荣任务,不能有‘告老姑息’的思想,更没有任何理由不拼尽全力来培养好中医事业的下一代,从而响应好这伟大时代的号召!”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建校一周年之际,承淡安激情写道。

承淡安生平年表

求学之路

(1899—1925)

1899年9月13日,承淡安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东乡华士镇的一个中医世家,原名启桐,独立行医后自取名澹盦、又淡安。

青年时代的承淡安(右二),右三为父亲承乃盈先生

1917年,十九岁的承淡安跟随华士镇瞿简庄先生学习中医内科和外科。

新奇的西学也吸引着这位青年中医学子。1923年12月,承淡安毕业于上海广德医学专门学校;1924年12月,又在上海大中医院完成实习工作。扎实的中西医知识构建,为承淡安昌明中医药学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承淡安先生上海广德医学专门学校毕业证书(1923年12月)

承淡安先生在上海大中医院完成实习证书(1924年12月)

在亲身实践和体会中,承淡安转变了对针灸的偏见,从零开始学习针灸。在父亲的指导下,白天行医,晚上钻研《针灸大成》。从此,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针灸之路。

悬壶济世

(1925—1929)

独立开诊

1925年春,承淡安先生开始独立设诊。

1926年冬,诊所移址苏州开设。此时,承淡安临证以针灸为主要诊疗手段,充分体会到针灸的临床价值,奠定了传承针灸学术为己任的信心。

承淡安先生吴县中医公会会员证书(1927年9月)

初燃薪火

1928年夏,承淡安先生与中医季爱人、祝瞿卿、朱藕令、杨汉章共同创办苏州中医学校,并承担《生理学》与《针灸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开始其一生为之呕心沥血的针灸教育事业。

走进望亭

1929年,承淡安先生将诊所迁至苏州望亭。是年,民国政府“废除中医案”出台。

1930年夏,承淡安先生与望亭医界王惕仁、王有仁、陈景文、曹仲康、王士林、王惟德、王荣森、裘荣福八位同仁,共同成立中国针灸学研究社。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创办经过(原载于《针灸杂志》第3卷第1期,1935年10月)

1931年秋完成《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现代针灸学科的雏形,已经在望亭悄然形成。

第一版《中国针灸治疗学》(1931年秋)

结社续绝

(1930—1937)

结社聚力

1932 年春节前夕,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迁址无锡。研究社联络海内外广大志同道合之士,学习针灸、研究针灸、挽救针灸、推广针灸,成为当时世界针灸的中心,并在境外多地设有分社。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实习生第一届毕业合影

(1932年)

弘扬绝学

1934年10月-1935年6月,承淡安先生赴日考察针灸,并从日本购得各种图书资料和针灸器具,带着复兴中国针灸的信心和雄心,重回故土,开始新的事业征程。

承淡安先生在日本东京考察针灸

(1934-1935年)

承淡安先生从日本购置的图书——《经穴图谱》(1935年)

回国后,承淡安先生倾其所有创办中国针灸讲习所,附设于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开始了正规的学校教育模式,更新课程体系,增设《内经》《医论》二科。

1937年春末,承淡安先生将中国针灸讲习所扩充,添办二年毕业制本科,改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中国针灸学讲习所院门(1935年)

创新范式

1933年10月,承淡安先生创办了中国针灸学术史上第一本专业期刊《针灸杂志》。

第一期《针灸杂志》封面(1933年10月10日)

1936年,承淡安先生在原针灸门诊基础上开设针灸医院(受当时政策限制,取名为针灸疗养院)。至此,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针灸疗养院(针灸医院),呈现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和格局。

针灸疗养院的头等病房(1936年)

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教室内景(1937年)

忧国济民

(1937—1953)

国难流离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侵华日军的飞机将无锡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夷为平地。1937年冬,承淡安先生避难西迁,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入川,每到一地都设有短期或临时的针灸培训学习班,在川九年间,共培养针灸学员达三、四百名。

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成都分校第一期同学合影(1938年10月)

针灸济民

1940年,承淡安先生出版《中国针灸学讲义》。抗战爆发后,承淡安先生鉴于“战争时期中,药物来源困难,针灸术可代药物疗病,有过之无不及之伟效,亦亟应将斯学公开,以利民生”,而将《中国针灸学讲义》正式付印。

承淡安先生出版的《中国针灸学讲义》

(1940年)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运用针灸,在川期间,承淡安先生还以针灸为视角,注解了《伤寒论》,以针灸处方替代汤药。承淡安先生“针灸也能抗日”的理想终于付之实践。

承淡安先生的行医执照(1943年8月)

复社壮志

1950年底,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在苏州恢复,《针灸杂志》复刊,而后更名为《针灸医学》。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师生合影(1951年)

一代宗师

(1954—1957)

秋梧飞扬

1954年9月,承淡安先生受命来到南京,筹办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

1954年10月,承淡安先生出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他和创校先贤们规划和开创了现代高等中医教育体系,组织编写了第一套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教材,培养输送了第一批现代高等中医教育的师资,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薪火相传。

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承淡安先生为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1954年10月)

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暨开学典礼纪念

提升学术

基于“立足中医传统理论、不断加以整理提高”的理念,承淡安先生确立了“执中守正、学术至尚”主张。

老师和学生集体备课

老教师指导“官兵互教”课堂教学

承淡安先生还撰写《关于中医研究方法学上的几点意见》《整理针灸学术的方法》等纲领性文案。1955年出版《中国针灸学》,以一个崭新的框架和内涵,呈现了现代针灸学科体系和内涵。

《关于中医研究方法学上的几点意见》手稿

《中国针灸学》(1955年)

1955年,承淡安先生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中华医学会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聘请承淡安先生为生物学地学部委员(1955年6月)

1957年7月10日,被誉为中国针灸“一代宗师”的承淡安先生,因积劳成疾病故。

1989年9月13日,承淡安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学术会上,时任卫生部部长胡熙明称承淡安先生为“针学巨擘”,江苏省卫生厅也将承淡安先生开创的针灸学术流派,名之曰“澄江针灸学派”。

南京中医药大学官方微信

听杏仁们讲述南中医的故事

投稿邮箱 :nzyxmt@163.com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