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汉语语音演变

 由狭渐广 2019-10-19


注:视频内容为中国各地方言的流变。今日推送的内容,与视频内容不同。

今日的推送,是短视频。所以,我们长话短说。

在清末,强大的中华帝国竟然成了“东亚病夫”,所以,我国的“一切”都成了落后、罪恶的根源。这段被列强欺凌的屈辱史,让几代人的思维,都停留在“清”;让几代人的认知,都停留在“中华低级”。

然而,中华的伟大、持久,绝不是一个“清末”可以掩盖的。所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抛开了“屈辱阶段”,以更加宏观的角度,站在历史的长河,思考“中华文化”的根源。关于这段反思,《晓说》栏目有对应的解说,您可以娱乐参考。在南开大学公开课,《纵谈中国古代前期史》,孙立群老师有更加准确的解析,您也可以学习原版。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传承”不断代的文明。这是民族骄傲。这个骄傲,还将继续辉煌下去。

但是,文字、汉字,他们的读音,其实是从来没有“规范”和“统一”的。我国的方言的多样性,可谓是世界之最。

在学习古代典籍的时候,您会发现,文字上的训诂,很多文字专家,已经做了非常卓越的工作。“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我们后世学子,已经没有任何“文字”阻碍了。但是,如何正确的朗读《五经》,普通话显然是不合适的。那么,学子和专家会疑惑,究竟如何发音?小奥本人在学习《尚书》《周易》《诗经》时,其实都是“哑巴”,暂时是认得字,了解训诂,但是,确切的发音,是不清楚的。

这个困扰,可以用一个更加典型和普及的问题进行替代,那就是,到底是普通话朗读唐诗,还是粤语?(朗读时,唐诗的韵律和韵脚,是否匹配,这个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于是,奥易精医不断的溯源,发现中国的文化之根,文化总源,其实是商周时期。如果考虑到《五经》中的,《诗经》《春秋》《礼记》《周易》都是“周代及以后”的产物,那么,这些古代经书的正确发音,就应该考察周的历史。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华文化的总根源。

本文开篇的那段短视频,是“动历史”制作的,对他们表示感谢。这段视频的主题是“中国方言”。在视频中,其实最重要的一段史实是:周和吴国的关系,以及,吴语的形成。

概括下来,就是下面的这个动图。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经过简化,只有四个音。然而,粤语,有八个音。没想的是,潮汕地区(吴语),竟然有十六个音。那么,结论就非常的显而易见了,周朝时期的著名典籍,配合周朝的时代“方言”,即吴语,才是“文字语音”的完美结合。

小奥的内生逻辑,比较零散,总结如下:

1.文字和读音,创立时必然一体。那么,今文和古文的读音,最真实的,应该是古代。但是,中国古代那么多朝代,应该以哪一个为准?

2.影响文字书写和读音的因素,当然是各个王朝时期的法律法规。而对王朝影响最大的,就是后世的帝王,或者殷商周朝时期的“诸侯”。

3.汉,唐,宋,明,清,显然每家的帝王都“参与”了汉字和读音的“传承和变迁”。但是,他们并没有涉及“文化之根”。

4.中华文化的发源时期,是“商周”。

5.中华文明的集大成,影响后世最大最多的,是“周”。

6.甲骨文造字时期是远于周朝的。但是,周朝的典籍和制度,影响后世。所以,汉字、读音和文化,三者综合,就只能是“周”。

7.那么,我们必须“舍近求远”,看看“周”的变迁。

8.“周家”的迁徙和发达分为两支:一支是正统的“周朝”,推翻殷商,建立周朝,并且有“周礼制度”。这个制度,一直绵延2000多年,影响后世的各个朝代。另一支是“叔伯”辈的蛮夷,“吴国”。它的影响力显然是地域性质的。

9.周以后,各家王朝变迁。所以,文字、读音,自然会更改。而偏远地区的吴国,他们的读音,反而因为“远”,而得以保全。

10.现实中,潮汕地区的读音,广东地区的发音,恰好匹配了古代汉语的“韵律”。这种匹配,一方面是因为地域发音的多样性,另一个更加重要的方面是它们才是“原配”。

结论,如果要学习“周朝”时期的典籍,比如,五经。文字和读音匹配度最好的,应该就是“吴国”地区的方言和周朝时期的文字。

如果您对《文化传变溯源》感兴趣,想要参看和收听全文,您可以点击下列标题:

注:如果您是语音学家、语言专家,奥易精医欢迎您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