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6岁,花钱比赚钱快10倍,如今我穷得只剩下梦想了……

 昵称535749 2019-10-19
发布时间:2019-10-16 

文章封面

心 理 0 时 差

壹心理 ◎ 荣誉出品

文:时差大叔
来源:心理0时差(ID:PsyTime)

你有过梦想吗?


有人说,梦想是一种 “奢侈品”,因为在追梦的过程中,会让我们失去很多,可能是舒服的周末、可能是远方的旅程、也可能是各种吃喝玩乐……


但却一直有那么一群人,在梦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坚持生存,只为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今天,大叔为你请来了这样的一个人,她的名字叫做小羽(化名)。最近,小羽突破了重重阻碍与挫败,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 全职心理咨询师。


我相信,无论现在的你是有些迷茫,亦或是无法坚定梦想,或许都可以在小羽的故事中,看见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想要做的事情。

这是「心理 0 时差」的新栏目 ——《人心观察室》的第三期,让我们一起回忆梦想、憧憬未来。

01

“我真的适合做心理咨询师吗?”

“我觉得你不行、不好、不够专业!”


某一次做完咨询,来访者留下了这么一句话就走了。


这位来访者的年龄和小羽相仿,作为 90 后她面对这样的指责时,几乎要崩溃了。这是她第一次,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特别有攻击性的来访者,挫败、难受、自卑等等负面情绪相继而来。此刻的她,觉得自己特别菜、特别 low。


小羽不禁有些动摇:“我真的适合给别人做心理咨询吗?”


回想起在大学时,大三开始,她刚刚接触心理咨询,便被各种有趣的案例迷住了,原来人生可以如此多种多样。仔细想一想,如果每天能够听到不同的故事,也是特别有趣的一件事呢。


不过纸上谈兵,和面对面做咨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学习了一段专业课程后,小羽有机会去医院里面实习,接触那些 “真正的病人”。她第一次接触到的是一位抑郁症患者,这位患者已经处于康复期了,所以还是比较适合实习生的咨询能力的。

然而,50 分钟一对一的交流,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很多在课本上学到的技巧,小羽都无法很好地运用起来。虽然当时看着老师做示范特别轻松,但轮到自己时,却手忙脚乱。

“整场对话,好像全程都是在尬聊,真的特别特别尴尬。我说的话,对方有些听不懂,可能太专业了,不接地气…… 本来就很紧张,再加上尴尬的氛围,说话都不利索了,甚至我都可以感觉到,对方看出来我很紧张……”


当时的她,也是觉得自己特别菜,“或许自己可能真的不适合给人做心理咨询吧”。


然而,令小羽意想不到的是,那位抑郁症患者最后居然给了她很好的反馈与鼓励:

“我觉得,你将来一定可以成为很好、很优秀的咨询师,因为和你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积极的力量。你也是一个充满阳光的人呀,可以给他人带来希望。


这些话,给小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她在医院附近的一个公园中,平静了 2 个多小时,因为感到有些后悔与羞耻,“我怎么可以那样回应、怎么可以说那句话……”。
但也特别激动,没想到自己还是能帮助到别人的,可能这个帮助只是一点点,也给了她莫大的鼓励。

其实她内心也知道,心理咨询师没有那么神奇的能力,不会一下子就让来访者好起来,对方可能来咨询了好几次,但是症状都没有改善,这是最难熬的地方。


说是毫无改善也并不准确,只是变化比较慢,来访者可能这次在截止日期前多写了几道题目(减少了拖延)、可能与朋友在线上闲聊了几句(慢慢走出社交恐惧)…… 虽然这些小小的改变很容易被忽略,但正是一点一滴,造就了最终的成长。


胡思乱想着,她慢慢地从来访者的攻击中恢复过来一些。


后来,在和督导师(可以理解为咨询师的咨询师)聊到被攻击的事情时,她意识到:

“来访者的愤怒,可能是指向别人的,只是在这里爆发了出来;以及,稳定住对自己的评价,千万不要被一件事情完全否定。”


接触心理咨询这些年来,她经常在一段时间内觉得自己不行,又在另外一段时间内觉得自己还可以中反反复复……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她,已经可以更加自如地应对这种焦躁与不安。


但说实话,全职心理咨询师这条道路,现实真的是异常残酷。

02

“现实很残酷,但我决定更靠近梦想一些”

小羽开玩笑地说:“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台 ‘碎钞机 ’,实在太费钱了!”


因为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比较合格的咨询师,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咨询能力,那么就需要经常见督导师、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工作坊等等。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费用,可能几十万不等。


根据她的回忆,在一开始的时候,即使给别人做了两次咨询(每次 200 元),但收到的费用都不够一次督导费(一次 500 元),仍然需要自己再填补一些。作为一个不想给家里带来太大经济负担的人,她一直都尽可能自己承担这些费用,实在顶不住了,才会找爸妈要钱。

所以,她经常会遭到各种不理解与质疑。

这种质疑的声音可能会特别大,例如:

导师的 “你怎么会这样想”;
母亲的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像个普通的孩子那样,找份赚钱的工作不好吗?非要这样辛苦?”……

甚至,她在内心也会质疑自己。特别是得知一起毕业的同学们,月薪都很高、甚至比自己小的人都已经攒了好多钱,而自己却在不断花钱,根本留不住那点儿工资,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的。


“人家都可以享受很好的物质生活,为什么我一定要这样省吃俭用?”


是的,这个世界上的诱惑太多了。

但慢慢的,她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的金钱观:“之前想找个好工作、赚钱、尽可能积累经济基础,但现在只想着把自己养活好就行,因为我也在追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呀!”


小羽继续说到:“虽然没有人和我专门探讨金钱观这一问题,但一位咨询师话却一直影响着我,她说 ‘你想要赚多少钱呢?我觉得赚多少可能都不够花’。


这句话就像一颗种子,埋在了我的内心深处。时不时地遇到类似的人、类似的金钱观,就会为这颗种子带来阳光与水分。慢慢地,它开始生根、发芽…… 直到现在,它已经长大了,大到可以掩盖那些质疑的声音。” 


“是呀,既然赚多少都不够花,那么就先养活自己、够用就行。”


“而且,虽然我挣钱少,但我花得多呀!”这种自黑这也是小羽缓解金钱焦虑的一种方式吧。


和那些有着共同经历的姐妹们,一起吐吐槽、自黑一下,为生活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中的自己,带来一些轻松与愉快。

其实,她也会讨厌不确定性,“因为不知道是否可以实现梦想,不知道做了很多努力后,是否可以获得回报…… 而且面对着不安稳的生活,可能时时刻刻都战战兢兢的…… 


但我也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惊喜,例如突然被某个来访者夸几句,又或者得知自己在无意中挽救了一条生命,然后就渐渐地喜欢上了这种不确定性。”

今年十月开始,小羽正式走上了自己的梦想之路 —— 全职心理咨询师,就像她说的那样:“即使现实很残酷,但我决定更靠近梦想一些!

03

你的梦想是什么?

在访谈的最后,大叔问了小羽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迷茫、不知道想干什么的人,有哪些建议可以帮助大家找到自己的目标呢?”


这可难坏了她,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最不擅长的就是给人提建议。因为他们想要做的,不是去指导他人、替他人做决定,而是让人看到、了解自己的内心,然后自己做出决定。


不过,她还是给了一条不怎么像建议的建议:

“大家读到了我的故事,可能会有一些感受或感触吧。如果有,无论是什么,都可以与它们多待一会儿,看看内心是否有一些声音、有一些呐喊的东西。这些声音,或许会告诉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以怎样的方式生活。”

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现在就可以停下来,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好了吗?


我们可以再继续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其实所谓梦想,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直白来说,就是自己最喜欢做什么、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有些时候,我们却对自己一无所知。


其中,一个很好的办法,是问一问身边的家人、朋友,他们对你或许有着更加清晰的看法,甚至会发现你本没有意识到的兴趣与爱好。


例如,大叔原本没有这么喜欢写科普文章,只是一开始的时候随便写写,随便发一发。然后,周围很多同学都和我说:“咦,你写的不错哦,很专业呢……” 作为一个比较容易满足的人,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慢慢觉得,自己可以做好这件事,可以给自己带来价值感,所以就 “一去不返” 了。


另外,我们自身的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


心理学家们对兴趣(Interests)作出了这样的定义:兴趣是我们的一些偏好,可能是某一环境,可能是发生在某一环境的某种行为(例如,在医院这个环境中,为病人做手术),以及可能是某种行为带来的结果(手术成功,挽救生命),这些偏好会令我们去追寻兴趣,或者说梦想。[2]

但这些偏好不会无缘无故产生,需要我们去了解、去经历。就像小羽那样,她在课堂上接触到了心理咨询,被深深地吸引,然后在医院实习的时候,更加坚定了给人做心理咨询这样的想法。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兴趣需要成就感和意义感。


你或许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却可能很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坚持哪一个。这个时候,就会更加凸显出成就感与意义感的重要性。


还是写科普文章这个例子,如果读者不喜欢、读起来没有什么收获,那么我就很难收到很好的反馈,不知道自己这么做还有什么意义…… 长此以往,我可能就会慢慢失去了兴趣,转向做其它的事情了。


反之亦然,大家如果觉得文章有帮助,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帮助,那我也会在心里窃喜:“好像在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呢?嗯,感觉自己还是很厉害的。”

所以,坚持自己梦想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可以时不时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与意义感,就像小羽的来访者对她说的话那样:

“你让我看到了希望”
“谢谢你,我现在没有以前那么拖延了”……

02

梦想不只是幻想…… 

其实,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就是定一个梦想,然后就满足了,止步了。


梦想和现实的差距,隔着一个银河系……那可能是方法错了。


面对这个问题,人有两种极端:第一种情况是 “沉迷幻想”,而第二种情况则是 “过度恐惧现实”。

无论是哪个极端,都不太好。


针对这类情况,研究梦想与愿望的著名心理学家 Gabriele Oettingen 曾经做过一个巧妙的实验。[1]


他找来了一群学生,让她们写下一些想要做的事情:

第一组学生只需要幻想实现愿望后的美好;
第二组则只需要想象追梦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与阻碍;
第三组是「心智对比」组,他们先想幻想美好未来,然后再立刻意识到这个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阻碍。


Gabriele 教授发现,心智对比是让人们积极追寻梦想的最佳方案,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美好,并把这份美好建立在现实之上。


他们既不会因为沉迷幻想而放松下来,也不会因为过度恐惧现实而停步不前;反观另外两种 “沉迷幻想” 与 “过度恐惧现实” 的人,则完全没有进展,一度要放弃了。

注:横坐标是对某一件事可以实现的期望,分数越大、期望越高;纵坐标是开始行动的时间,时间越早、行动力越强。


不过,心智对比虽然有效,却也显示出一个弊端:如果我们对某一件事情可以实现的期望过低,即使进行了心智对比,却同样很难投入到其中。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就像大叔天天幻想着中五百万,也知道实际上很难,但这种心智对比并不会让我为了中五百万而天天买彩票。因为学习过统计学,知道中大奖的概率微乎其微、基本没有可能,所以我对这件事可以实现的期望太低了。所以,我还是来正常上班、写稿吧。


就是这样,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与梦想,最后还要看一看现实,现实中的阻碍与困难,这样会激发我们更快地行动起来!

写在最后 

小羽的故事,让大叔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本书 ——《月亮与六便士》。

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位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他有着稳定的职业与地位,而且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但 “突然之间”,他迷上了绘画,像 “被魔鬼附了体”,放弃整个家庭、放弃了一切,走上追梦的道路。

新的道路充满困难,贫穷与饥饿更是雪上加霜。然而,他却从未放弃,好像绘画是自己的使命一般,非要完成不可。


最终,他客死异乡,却为后世留下了一幅幅杰出的艺术品,轰动一时。后人的评价是:“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光”。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或许真的无法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完全放弃那些自己拥有的东西,不顾一切地追寻梦想。但也许可以尝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些,哪怕是当做业余爱好、平时的兴趣,可能也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小确幸、意义感。


祝福你,我的朋友。

世界和我爱着你。

References / 大叔参考的文献资料:

[1] Oettingen, G., Pak, H. J., & Schnetter, K. (2001). Self-regulation of goal-setting: turning free fantasies about the future into binding go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0(5), 736.

[2] Rounds, J., & Su, R. (2014). The nature and power of interest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2), 98-103.

© 版权所有:壹心理。如需转载,请在微信搜索关注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心理0时差(微信 ID:PsyTime)」,后台回复 转载 二字,按要求申请授权,谢谢。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