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四九城北京腔 魁德社:三弦余韵绕梁百年

 老友mk09qda3vs 2019-10-20

2016年8月26日讯,三弦又称“弦子”,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三弦是一种用途很广的中国传统弹弦乐器,它不仅可以独奏和参加民族乐队合奏,还多用于说唱和戏曲的伴奏,尤其在说唱音乐的伴奏方面,演奏技巧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三弦分为大三线和小三弦,大三弦主要用来伴奏京剧等,小三弦用来伴奏一些地方戏种,如吕剧(山东地方戏)等。在北方,各种鼓书,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北京单弦、天津时调和陕北说书等,以及曲剧、吕剧、评剧和京剧等,三弦都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

寻找四九城北京腔 魁德社:三弦余韵绕梁百年

“春至河开,绿柳时来,梨花放蕊,桃杏花儿开,遍地萌芽土内埋……”这段名叫《春景》的三弦,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在要想听,可不容易了。不过,如果到了前门附近延寿街的“魁德社”,不但能听到,还能听到原汁原味的现场版。

“听着,这弦声一响,老北京味儿就出来了。”说这话的,是“魁德社”的老板,也是唯一的一位演员于小章。于小章现在60多岁,老爷子的祖上——也就是“魁德社”的创办人于德魁可不简单,在当时天桥曲艺界的“十老”大腕儿中排行第三,人称“于三爷”,三弦、大鼓、京胡、二胡、快板、相声全都叫得响。“于三爷”清朝末年创办的“魁德社”红极一时:两层楼,几十个徒弟,光是各种乐器就挂满了墙。“魁德社”历尽周折、三代传承,到于小章这儿已经有100年左右了。遗憾的是,时过境迁,今非昔比。

现在的“魁德社”开在延寿街胡同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只能容纳几名客人,被称为京城最小的“剧场”。这个小“剧场”的舞台就是一张窄桌,一把椅子。舞台的一角放着于小章演出的全部“家伙什儿”:几把三弦、两套牛骨做成的“哈拉巴”和几副快板,老爷子表演的主要节目内容就靠它们了。

第一个节目是祖辈留下来的传统节目:三弦小段《春景》。别看曲子不长,老爷子自弹自唱,京腔京韵十足。 接下来是牛骨数来宝,旗人称它为“哈拉巴”,很多年轻人没见过,也没听过。它是用一对扇子大小的牛胛骨制成的,系有几个小铃铛,敲击时,轻灵的铃铛声与浊重的骨击声相互吁应,别具韵味。据于小章介绍,“哈拉巴”最早是朱元璋在街市行乞用的。“打牛骨,咱们走上台,这民俗堂会咱们唱起来……”一段祝人身体健康、金玉满堂的吉祥话,在他举手投足间,似乎能看到当年天桥老艺人街头卖艺的情景。最后,是老爷子用快板来的一段绕口令:“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犸……”虽说这段活儿很常见,但老爷子表演的是“童子功”,不紧不慢,字字清晰。

三个小节目下来,也就十分钟左右。“到我这儿,就是看我表演的,茶水、果盘什么都没有。为什么呀?这茶水还烫嘴呢,就唱完了,所以就不准备了。”老爷子解释说。来老爷子这里听三弦的,多数是在胡同游览的路人,旺季时,一天表演十几场,淡季时,一天也进不来一个人。因为就10分钟,老爷子的表演是客人进来就演,不用等。“进来几个人都演,一个人也演。”

现在这些传统艺术大多没落了,听众越来越少。老爷子的表演,更多是对老北京曲艺的传承和传播。至于能表演到什么时候,“我能干就干着,等哪天我实在干不动了,我才会关门”。老爷子这样说。

GO提示

魁德社营业时间是下午1点到晚上9点,费用按人头收,一人150元,但也不是特绝对。“这里还是按照传统曲艺表演的风格,随便给。您听的喜欢就多给点儿,不喜欢就少给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