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游曹妃甸】曹妃甸女神

 唐大米 2019-10-20

  曹妃甸是中国唯一得到曹妃、妈祖、盐母三位女神 庇护的城市,三神相聚于此,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 说。曹妃甸成了三位女神守护的地方 。

与唐王演绎千古情殇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吟诵着白居易的《长恨歌》,总以为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绝代芳华只能出现在诗里,总以为那“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无人私语时”的帝王悲欢早已在历史苍茫中远去。在这个传说中,千古一帝李世民,不再仅仅是家国天下的帝王,二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和侠骨柔肠的七尺男儿。那种经验的哀伤动人心魄。那一刻,我深深的明白:原来,有一份美,堪称倾国倾城;有一滴泪,泣尽红颜薄命;有一种爱,不惜生死相随;有一出戏,名为千古绝唱!

一个区域的名字每天被广泛地提及,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文化符号。

曹妃甸肇始于曹妃甸岛。曹妃甸岛位于唐山市南70公里,原系南部海域一带状小岛。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兹拟建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北方大港(正处于曹妃甸岛)与他谋划的东方大港(上海港)、南方大港(广州港)相互辉映。

曹妃甸文化,是这里一种独有的地域文化。

曹妃甸之所以得名,源于曹妃与唐王的爱情传说。由于当地人的热爱,这个传说产生了很多版本。

通过梳理,发现大致有如下版本:

唐王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曾带一曹姓妃子在此岛停留,后曹妃病逝于此,曹妃甸因此得名。而在稗史传闻中,曹妃乃本地一渔家女子,名曹娴,生于平州沿海龙王庙(今曹妃甸境内),成长于曾家湾,先习文,后练武,下海打鱼,巧遇李世民,三见三别,产生爱情。曹娴侍奉唐王,深受宠幸,唐王遂封为妃,远嫁长安,后随唐王东征高句丽,省亲故里,身染重病,魂断沙岛。曹妃死后唐王降旨在岛上修建曹妃殿,后香火日隆。经过 1895 年、1936 年两次大的风暴潮,年久失修的曹妃殿已倾圮无存。曹妃甸因人而成名。

无论是哪一种版本,这个活在传说中的女子已经与曹妃甸这一片热土不可分割,成了这片土地上地理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一个永久性标记。

曹妃甸关于曹妃的古老传说未见于正史记载,都是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因此没有办法进行佐证。但是据《滦县志(卷二·地理河流)》记载:“曹妃甸在海中,距北岸四十里,上有曹妃殿,故名。”唐末宋初一个叫魏明鹤的秀才也曾留下一首七言绝句《曹妃吟》:

 唐王何日再回眸,沧海横流几度秋。
        缟素千帆随浪逝,空余云影恨悠悠。

明末滦州一位姓张的庠生专门有诗记录这个美丽的传说:

 唐王荒岛憩羁身,惊见渔舟有丽人。

 玉女清歌旋百鸟,伟男子夜赠千金。

 皇娃苇荡迷幽径,盐坊老夫立至亲。

 可叹长安一片月,深宫空自怅游魂!

20 世纪 80 年代在曹妃甸区唐海镇曾家湾村出土了一本《古滦州诗钞》,里面就收录了上面那两首诗。一座曹妃庙已是唐王对曹妃的最高恩典,曹妃带着对生的留恋和对爱的执着,望着那支得胜之师离岛北上,望着心中的英雄愈来愈远,直至天涯!她的等待与目送已然定格在人间的绮丽想象中了;她的故事被民间演绎成数个版本,她的温柔贤德也被广为传诵。而曹妃庙更是成为附近渔民和过往船舶祈求平安的圣地,香火鼎盛。

与君醉笑三千场,不诉离殇!一曲唐王与曹妃的凄美爱情故事,万古流传,宛然如画,成为后世对帝王最柔软的想象。

在落花时节,我又想起了你。你始终活在后世我们的想象里,活在我们不断追溯的伤感里。风袭亭台。苇叶萧萧,你的泪,穿越了时空,在夕阳的残光里,印上我的脸庞。

给向海而生的人们以柔性的护佑

妈祖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你是海的女儿,从远方逆水而来,没有谁比你更懂大海;你是世间的女神,在农舍之间穿行,是你柔情的存在。若非如此,庙宇间、江海上你怎会无所不在。在人间,总有执念,亦如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总有人擎着一颗火热的心,信仰着神灵。

当我知道,以妈祖信仰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妈祖文化”已经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的内心顿时充盈着一股柔软。千年的演绎发展形成的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妈祖信仰,已经融入了沿海地区百姓生活的日常。祷雨济民、挂席泛槎、化草救商、收服二怪等数不胜数的民间传说,成了滋养沿海一带百姓生活的精神食粮和虔诚信仰。

在唐山沿海一带,也有着“南有妈祖,北有曹妃”的说法。在曹妃甸人的心中除了曹妃,还有一位自己的海神,那就是妈祖。与曹妃文化一样,妈祖文化源远流长了千年有余。

当我走进曹妃甸蚕沙口村,刚刚晴好的天气突然落了雨,为我的探访之旅增添了无限意趣。因为这里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线的重要港口和北方海务的重要古埠,带有深刻海洋文化烙印的妈祖文化也就此在这里兴盛,并且绵延影响至今。

曹妃甸南岸地处渤海湾,地质复杂风诡浪谲,古有“英雄与好汉,难过曹妃甸”的说法。在元明清三代,当地海运发达,但海难事故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渔民信仰妈祖,保出海平安,自然在情理之中。这座始建于元代,伫立在渤海湾畔的蚕沙口妈祖庙(天妃宫)是北方为数不多还供奉着妈祖的庙宇之一,闻名海内外。
       据宋史记载,妈祖是莆田湄洲的一位女子,姓林名默。相传,妈祖自幼勤奋好学,水性极好,穷其一生为民间劳苦大众护海助航、治病渡劫,渐渐被民众尊为神灵。自宋代起,妈祖接受了历代朝廷的敕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而其影响所及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并最终成为大家认可的中国航海保护神,是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及崇拜神之一。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标志,其“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内涵和“平安、和谐、包容”的文化特征,与“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谐之海”的中国海洋观互相契合。曹妃甸海洋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曹妃甸人深谙其中精髓,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数百年来,蚕沙口村的渔民们关于妈祖文化的传承薪尽火传,他们笃信妈祖能够懂得人间所有的悲喜与善恶,能规束人们的善言德行。于是这种大善大爱,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救苦救难的精神信仰,便在蚕沙口乃至更广大的范围内传扬开来,成了北方海洋民俗文化的强大的精神内核。
       在北方,拥有大规模妈祖文化建筑且古今传承了妈祖文化的地方,只有蚕沙口。唐山,亦因蚕沙口而更加闻名;蚕沙口,因妈祖文化的入驻,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独具一格。

海上女神妈祖文化作为曹妃甸最耀眼的名片之一,寄托着当地民众的美好愿望,也是曹妃甸文化起飞中不可小觑的一个重要符号。
       离开蚕沙口的时候,天已经放晴,我本不信仰什么神灵,但此时此刻,我却愿意相信妈祖用她的慈爱之光笼罩着我的行程。
       我是无神论者,却不能否认神灵在百姓精神上不可磨灭的地位。信仰本就是一件不可言说的事,始终都是自己的,只需住在心底,时时晾晒,时时鞭策自己,无须与他人分享。而文化需要传承,历史也该被铭记。

布盐传说中的先民崇拜和民生期待

盐母

我喜欢走在路上的感觉,更确切的说是独自行走在路上的感觉,远离熟悉的人群和熟悉的城市,在毫无目的与意义的行走中体会一种别样的感动。在有意无意的探访与邂逅中,发现生命的意义。

因为要探访曹妃甸盐母文化,我走进了曹妃甸南堡盐场。在这里走访期间,我采访到了几个运盐工。他们工作单调清苦,但正是无数个普通平凡的他们,撑起了盐场的漕运工作。望着他们被海风吹得黝黑的脸庞,我那颗因久居都市而浮躁的内心竟然平静如水,觉得自己除了珍惜当下实在无理由蹉跎光阴了。

曹妃甸海盐的历史很悠久,有始建于 1956 年的当时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海盐场——南堡盐场,还有石碑场、济民场、越之场等盐场,还有七十二面灶煮盐的习俗。

盐母娘娘始于滨海先民的崇拜。

盐母是继夙沙氏(也作宿沙氏)之后的第二位盐宗和盐神。明万历八年(1580 年)始有李姓、孙姓、郑姓先祖移居曹妃甸落潮湾,为朝廷立灶熬盐,而盐母一直是灶户信奉和膜拜的盐神。

在古代,“盐民”又称“灶民 ”。如今的曹妃甸辖区内,有很多村名带“灶”字,历史上也曾有“七十二面灶”的说法。曹妃甸十一农场境内,自古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盐产区之一,为越支场的一部分,北魏孝昌二年(526 年)这里便开始生产海盐。古代制盐,最初采用煎熬法,“灶”就是煎盐的设施及场所,盐工称为“灶丁”,制盐户称为“灶户”。曹妃甸区境内带“灶”字的村庄,正是随着制盐规模的不断扩大,灶丁逐渐增多而形成的自然村落。

我觉得盐母娘娘的诞生,是滨海历史的真实反映。唐山的曹妃甸、滦南、乐亭沿海一带,民间流传着很多盐母的神话,最著名的就是“盐母凤凰”传说。

传说海边有一名叫嫣儿的渔家姑娘,生得貌美如仙。她在海滩拾柴时见到一只凤凰飞落碱滩,便走到近前,凤凰告诉她,把它脚下的土收起来献给皇帝,就会给百姓带来健康和幸福。嫣儿姑娘收了凤凰脚下的土进宫献宝,却被皇帝以欺君之罪打入死牢,而皇上把那包普通的碱土随意扔给了宫中厨师看管,厨师把它随手藏于御膳房的房梁之上。过了数日,厨师做菜时,梁上的土包突然淋下一串水滴滴入锅内,厨师吓坏了,匆忙去尝那菜,味道却鲜美无比。菜肴送至宫廷,皇帝吃得龙心大悦,问其缘故,厨师方道出实情。皇帝这才恍然大悟,民女进献的是宝物。遂把嫣儿释放,并敕封为“盐母”,下诏由嫣儿姑娘带领沿海百姓“煮土成盐”,贡奉国家。盐母逝去后被神化,当地百姓把她尊奉为“海神盐母”。

“盐母凤凰”的传说,也是历史真实与民间神话的完美结合。“盐母娘娘”是滨海先民历经千年风雨,创造并培育出来的独特的地方女神。在中国历史上,盐母娘娘文化的诞生及其设庙,比北宋末年福建莆田湄洲岛的“妈祖”诞生,还要早上 150 多年。

曹妃甸的盐是宝,掉进海里,海水含盐量便高了,晒煮出来的盐粒都是又大又白,咸中带鲜,外地的盐商们都抢着收购。卖盐让老百姓过上了好生活,盐母便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财富之神。“海神盐母”配以凤凰的巨像雕塑,寓意到位,至臻至美,完美诠释了“盐母凤凰”与“煮土成盐”两种传说的合二为一和本质意义。

每年农历四月十六庙会,是远近盐民灶户的盛大节日。人们蜂拥而至,来到庙堂,焚香朝拜,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盐业丰收、生活富足,演绎着最朴素的民生期待。

置身于曹妃甸南堡盐场,才发现自己的渺小,白茫茫一望无际,耸入云际的盐山,令人顿时生出“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庄子的情怀。然而盐又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在里蕴藏着一股烟火气,这样外冷内热的特质,总能让人感慨良多、思考良多。

编辑  马静

材料来源  《漫游曹妃甸》李许 俊霞 / 著

欢迎微友分享

公号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标识本报二维码(二维码见下图)

曹妃甸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