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的启示(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认识社会发展和社会矛盾的非常重要的概念!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生产力越发展社会就越进步。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手段,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矛盾的时候,新的生产关系就开始产生。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桎梏的时候,新的生产关系就要取代旧的生产关系,这就是社会革命!桎者古代犯人的脚镣,梏者古代犯人的手铐。用脚撩和手铐绑住犯人就无法行动。马克思把生产关系比作生产力的桎梏,就是把生产关系比做生产力的脚镣手铐。因为生产关系的脚镣手铐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社会革命的任务就是砸烂旧的生产关系的脚镣手铐! 生产力的概念我已按马克思的定义明确地指出来了,这就是生产力不论社会形式如何始终是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的生产力!生产力的作用就是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产品的数量或者说为了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生产关系的概念人们接受的是斯大林的概念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的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在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缺乏认识的时候,就会误认为这种抽象的生产关系就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会认为这种生产关系就是马克思说的生产关系! 其实,马克思说的生产关系指的是:在任何社会中劳动的客观条件与劳动者的关系!关于生产关系的表述是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马恩全集46卷上)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进行的。因此认真学习《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形式》弄清生产关系也就是说既要弄清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关系,也要弄清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当务之急!!! 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 第一,阐明了人类社会生产中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统一是人类生产关系的自然的本质内容。劳动的客观条件是劳动者生产的前提,而不是劳动的结果!劳动者把劳动的客观条件看做自己的财产,为自己劳动是社会生产劳动的自然的经济过程! 第二,资本主义以前的东方亚细亚所有制,西方的古代所有制和日耳曼所有制,是古代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这种生产关系的特征就是:“劳动者把自己劳动的客观条件看做自己的财产;这就是劳动同劳动的物质前提的天然统一。因此,劳动者不依赖劳动就拥有客观的存在。个人把自己看做所有者,看做自己现实条件的主人。个人看待其他个人也是这样。”在这些生产关系中,各个人都不是把自己当做劳动者,而是把自己当作所有者和同时也进行劳动的共同体成员。这种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价值。相反,他们劳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各个所有者及其家庭以及整个共同体的生存。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劳动对作为资本的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是:劳动者把土地当做生产的自然条件的那种关系的解体;劳动者是劳动工具所有者的那种关系的解体;劳动者在开始生产以前就具有维持生活的的消费品的那种关系的解体;劳动者本身还直接属于生产的客观条件的那种关系的解体(他们作为这种客观条件被人占有就变成了奴隶或农奴)。当所有这些和自然的直接关系解体以后,或者说当劳动的客观条件与劳动本身分离以后,劳动者就变成了自由人,变成了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即丧失劳动的客观条件的个人。劳动的客观条件与劳动者处于对立的地位(这种现象发生在西欧,东方的亚细亚所有制例如中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总体上说这种对立都没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商人和高利贷的财富——货币财富,便找到了发财致富的道路:用货币财富一方面购买劳动的客观条件(土地、原料、生活资料、劳动工具、货币等)并把它们变成资本。另一方面购买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并把劳动变成雇佣劳动。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劳动的客观条件作为资本和劳动者作为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可见,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关系就是劳动的客观条件和劳动者结合在一起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都是这样)。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则是劳动的客观条件和劳动者分离的生产关系!这是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不过是以劳动的客观条件和劳动者分离的关系为前提的,是由这种分离的关系产生出来的,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树枝,而劳动的客观条件和劳动者的分离的关系是根本!所以斯大林是片面地理解生产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劳动者2013年1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