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说辛弃疾是继苏轼后最伟大的豪放派词人,是没有人有疑义的,他在词坛的地位,不知让后世多少文人望尘莫及。 但你若对着辛弃疾夸这一点,辛弃疾恐怕会狂笑几声,笑里是掩不住的凄凉,然后对你说“老子想要的不是这个!” 公元前123年,见证了某位天才将领的横空出世。 那一年,18岁的霍去病率八百骑兵,孤军深入大漠,斩敌数千,得封冠军侯。此后,他的戎马生涯一发不可收拾,屡建奇功。汉武帝犒赏他独栋大别墅,他撂下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立即又投身到战斗中去,一路打到贝加尔湖畔,在狼居胥山横刀立马,也赢得了后人那一声“封狼居胥”的赞叹。 这位后人,叫辛弃疾。取名弃疾,似乎是在致敬偶像。 1141年,也就是辛弃疾出生的第二年,绍兴和议签订,又一年,岳飞被害身亡。 这又似乎是预见了辛弃疾辗转一生的结局,莫过于“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满腔不平之气也只能带离尘世。可这一切都是后话,是预见,此时的辛弃疾还只是个孩童,尚未长大。 生逢乱世,国难频仍,驱虏复国之志已在少年辛弃疾心中埋下了种子。 有人说,辛弃疾有“将种”,他先辈的“忠肝义胆”如“烈日秋霜”那么鲜明,此话不虚。 《汉书》的《辛庆忌传》,《旧唐书》的《辛云京传》都记录了他祖先的勇武剽悍, 只是到了他爷爷辛赞那辈儿,从了文,而且从得高大上,辛赞后来做到金国开封府的“一把手”。 在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试图直接解决那软弱无能的南宋政权,但前线战争打得热火朝天,后方却开始不稳。 与辛弃疾同地的耿京趁着金后方兵力空虚,聚集了数十万人反抗金的暴政。一心渴望恢复中原的辛弃疾得知后,就明白他等了那么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于是,辛弃疾立马聚集了两千人去投奔了耿京,时年22岁。 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 ——《宋辛稼轩先生墓记》 辛弃疾一生宦海沉浮,以壮志难酬为终身遗憾,但逆境造就了辛弃疾,成为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现存其词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有“词中杜甫”的美誉。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但词风又不拘一格。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豪气干云、悠闲自乐、沉闷抑郁等各种风格兼而有之。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和用事,引用前人的诗句和文句,加以改造而别出新意。 辛弃疾29岁到42岁,短短13年间竟频繁调换14任官职。人一生中最可有所作为的时光就这样徒然的浪费了。 辛弃疾把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他的不满全部写在词中来发泄。 抒发豪情,他写“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回忆年少,他写“少年横朔,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 怀念沙场,他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他激愤难平,“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 他自负难消,“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他失望难掩,“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 浩歌狂行的青春岁月已逝,豪情万丈的复国之志难圆, 一提起辛弃疾,人们恨不得称赞他是“豪放派词人的首席”,然而,诗词只是他副业。 从年少的亡命天涯,到中年的宦海沉浮,辛弃疾一直都是一个杀过人,且敢杀人的狠角色。 他为官时的“酷”,“不服管”,也是最容易被人诟病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