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人不吃鱼,有着多种说法。一说,西藏吃鱼的禁忌源于苯教的信仰。苯教对远古各类祭祀、占卜系统进行了兼并,并最终形成了以三界神灵观为核心的神灵系统,即天上神界、地上赞界、水下鲁界。在三界神灵观中,把鱼类等水中生物都归为“鲁”的范畴,认为得罪“鲁”会引来疾病和灾难。于是,藏人恪守戒律,不招惹水中生灵。 一说,西藏吃鱼的禁忌与佛教有关。藏族普遍信佛教,重因果,忌杀戮。在严酷的高原条件下,虽然难免杀戮求食,但杀一头牛、一只羊等家畜可以满足几口甚至十几口人的餐食。若是用鱼等小的生物满足口腹之欲,需要杀生的数量就会很大,导致杀生次数增多,产生无法承担的罪业果报。所以,藏人多吃体格大的家畜而不吃鱼。 无论是那种归因,相对于能量高的牛羊肉而言,高原鱼类肉质紧实脂肪较少,藏族人大多不屑于吃鱼,并逐的发展成了一种社会文化:认为吃鱼是低贱之事,并且不愿与渔家通婚。而这,成为俊巴打渔、吃鱼的习俗的巨大的道德压力。然而,位于拉萨河最下游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的俊巴,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草场资源少且没有耕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让俊巴人别无选择,想要活下去,不得不依靠打渔为生。 俊巴渔村不是西藏唯一的渔村,但在拉萨河上却仅此一处。曲水县俊巴渔村是拉萨河畔、以打鱼为生的自然村,自然风光优美,具有独特的“渔村文化”,每年藏历3月,都要举办“捕鱼节”,进行“郭孜”(意为“牛皮船舞”)歌舞表演。而我们都知道,大多数西藏人是不吃鱼的,原因主要来自佛教主张不杀生和水葬的习惯,但俊巴村却是打渔为生的村子。 俊巴渔村真正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地理环境塑造的。在地理位置上,俊巴村位于拉萨河最下游且与于鲁藏布江交汇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在旧时的西藏,俊巴渔村人多地少,人们为了活下去,只能依靠打鱼维持生计。那时候的牛皮船不但用来捕鱼,也是重要的交通生活工具,但现在却成了游人的娱乐道具。 很久以前,由于拉萨河内的鱼类猛增,鱼都长出了翅膀,河里的鱼常常飞到天上,遮天蔽日,阳光不能照耀大地,严重威胁万物生存。天神见到此景,命令守护在俊巴村境内白玛拉错湖边的一位叫巴莱增巴的猎人带领俊巴人一道去消灭这些长出翅膀的鱼。巴莱增巴身材高大、面容威猛、身着鱼皮铠甲、手持金刚杵,他带领俊巴人不分昼夜,和这些长着翅膀的鱼激战九天九夜,终于凯旋而归,当天他们吃鱼、喝酒庆祝胜利。从此俊巴人就有了吃鱼的习惯。 传说归传说,其实俊巴渔村真正形成的原因,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在地理位置上,俊巴村位于拉萨河最下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在历史上,俊巴村交通闭塞,耕地稀少,打鱼曾经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过去,在拉萨街头卖鱼的人只有俊巴渔夫,天还没亮的时候,他们就来拉萨卖鱼,不直接吆喝“卖鱼”,而是委婉地叫“卖水萝卜喽”——那些拉萨的食鱼爱好者们马上就明白是什么了。 生鱼酱制作:用弯刀在鱼的腹部与头部的连接处横着开一个口子,然后再顺着腹部划开,去掉内脏之后,再用刀将第一个开口处的鱼肉轻轻切开(不要切断,刚好切到肉与皮的连接处),然后一只手抓住鱼头,另一只手抓住刚刚切开的部位,使劲一扯,鱼皮就被剥掉了。然后开始剁鱼,加入新鲜的葱和白萝卜,剁成肉酱。将干辣椒放在铁臼里舂成了辣椒粉,加入盐和味精,加水之后倒在塑料盆里将剁好的鱼肉放在塑料盆里,再切一些萝卜条,和辣椒水一起搅拌,这样,一盆生鱼酱就做成了。 俊巴村的渔船,由四张牛皮做成,重者约90斤,轻者约60斤,状如长虫,船身不大,一般容纳两人,船头捕捞,船尾划船。没人知道这种叫“郭孜”的用于祭渔的牛皮船舞源起何时,但是在桑耶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的壁画和藏文史料上,从吐蕃时期开始在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上有牛皮船历史的记载。藏族民歌传唱着“郭孜”: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欢迎的人们唱道:“……请别怕甲曲绒的水,有百条牛皮船在迎候……” 从墨竹工卡到拉萨或是到山南的沃卡,到处都可以发现俊巴渔民们的身影。从上游漂到下游,再将牛皮船拉到岸上晒干,然后扛在肩上背回出发地,他们在牛皮船上漂流,在牛皮船上歌唱,在牛皮船上舞蹈。经年累月、漫漫江河,牛皮船上的他们把岁月和风浪化成船舞、船歌。 牛皮船舞这舞蹈的重要道具——牛皮船,可大有来头——这是是西藏雅鲁藏布江、拉萨河等水域使用的一种皮船,是用牛皮缝制成的,是世界著名的一种皮船。船体呈梯型,一头宽,约1.5米;.一头窄,1米多。 用木料、牛皮和牛毛绳就可以制作牛皮船。选用韧性较好的柳木,做成船架,然后把泡软的四张牛皮缝合在一起,并把湿牛皮包绷紧在船架上,再用牛皮绳子捆紧、晒干、擦油定型。完成后还要在牛皮缝合处擦抹大量的牛、羊油脂,这样做主要是起到密封和防止进水的作用。最后再配上一对木桨,牛皮船就可以下水了。 牛皮船用划桨推进。划桨是用一根木头砍削而 牛皮船载人或载物,只能顺流而下,到达目的地后,船夫扛船到上游,用桨支起皮船,待运。估计,这也是牛皮船舞的起源之一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