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讲了景德镇瓷器。关于景德镇颜色釉,还有这么一句流传广泛的俗语“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意思是说景德镇的烧瓷人利用各种金属的化学属性烧出了各种颜色的瓷器。但有种瓷器,即使不惜成本,最终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天意”。它就是景德镇颜色瓷中最珍贵的一种,被称为“千窑一宝”的祭红釉。 清乾隆 祭红釉梅瓶 祭红釉又叫“霁红釉”,是明宣德年间景德镇的陶工创烧的一种著名红釉品种。这种釉色看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在明代,祭红釉常被用作祭祀郊坛之用,并因此得名。成书于明末的《历代名瓷图谱》中有记载:积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乃历代名瓷之首冠也,今虽悬千金购求亦不可得矣。 由于祭红釉烧制条件严苛,甚至在上百炉的窑火中才能烧制出几件来。清代的《景德镇陶歌》里专门记述了烧制祭红的难度:“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 但就是这么珍贵的瓷器,其烧制技术在明代一度失传。直到清代才恢复烧制,但数量也非常少。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工艺人员经过不断研究试验,改变了祭红原料配方,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极大地提高了成品率。但即使今天人们已经掌握了其背后的化学原理和烧制方法,祭红釉依然很少有精品出现。 2011年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祭红釉梅瓶曾以506万高价落槌。2014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清雍正年间的祭红釉水盂起拍价达到了30-50万港币,最终成交价高达161万港币。 清乾隆 祭红釉水盂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种与祭红釉非常相近的釉色,就是郎窑红,经常有藏友将这两者搞混。那么祭红釉与郎窑红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郎窑红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比较鲜艳的一种,其发展的高峰期在清康熙到乾隆年间。郎窑红色彩绚丽、红艳鲜明,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防止流釉过足,工匠常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因此,陶瓷界有“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 清代郎红釉胆瓶 要判断郎窑红和祭红釉,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祭红的釉面凝厚莹润,釉子浓郁呈不甚透明;郎窑红面玻璃光泽强烈,釉子清澈透明,光亮夺目。 2、祭红和郎红两种“红”有着很大的区别,郎窑红釉色的变化显得活泼、灵动、多姿,器物口沿下露白,器身越往下色泽越浓重,釉色浓处好似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非常美妙。祭红则釉色通体匀净、少见变化。 3、郎窑红有留釉现象,“脱口”为郎红典型特征。部分郎窑红底足有一环深褐色的积釉,称“垂足”,甚至有些积釉过厚而呈现出暗红色或黑褐色的羽翅状的黑色纹理(俗称野鸡翅)。但一般流釉不过足。而祭红基本上色不脱口、釉不垂足,器口与足根处均有醒目的“灯草边”,只有少量的足部略微有积釉现象,而且积釉较薄、规整。 祭红釉玉壶春瓶 4、在高倍放大镜下,郎红的釉内气泡细小又稀疏;而清代祭红的釉泡较大、较稠密,永宣祭红釉的气泡分布则介于两者之间,气泡大而不太稠密。 5、郎红的釉层内开有大小纹片;祭红釉热稳定性好,无开裂纹。 6、郎红的釉面光爽,釉面上偶尔有桔皮纹现象;祭红大部分有桔釉现象。 7、郎红的底足与器内,或呈米黄色或呈浅绿色,俗称米汤釉与苹果青釉,也有少数底为本色的红釉底;而祭红的器内器外,均无此特征。 8、清康熙十九年后的祭红器通常有官款,但郎红器均无款。 9、郎窑红的器型以瓶与尊为主,祭红釉习见壶、碗、盘、洗、钵和瓶,其中梅瓶与玉壶春瓶最常见。 一位鬼市鉴宝师这样评价祭红釉:“祭红釉的颜色虽然单一,但给人的感觉却很丰富,不愧是颜色瓷中的佼佼者。” 鬼市 点击逛鬼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