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本、生本、学本到习本课堂,教学本质是“习本课堂”。课堂教改的目的就是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从教本、生本、学本到习本课堂,体现了新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更加符合其本质和规律。“教学”本质就是一种“习本课堂”。习,即练习,光说不练空把式,习包含对知识的接受、掌握、感悟、同化和应用,通过练得来。传统教学中的“教”以传受知识为主,“学”以接受知识为主,对于“习”没有纳入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是放在课外通过作业任由学生自生自灭。 课堂“教学”与“教习”,不以“教习”的“教学”都是粗放式的课堂教学,不仅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更无法更多地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很多人认为,我们只要“教学”就可以了,殊不知,“教习”才是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而且,“教习”比“教学”更为重要,更为复杂,更加具有挑战性,其过程更需要教师在课堂去引导、组织和帮助,让学生靠一颗红心去在课外毫无组织力的自己习得知识,无疑于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参差不齐不证自明,绝大多数学生难以做到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何况,运用知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环节,缺失专业教师的“教习”,质量提升可想而知。 “教学”的本质是“教习”。课堂组成“教、学、习”三元结构,颠覆传统 “教、学”二元论。甚至是“一元论。“教”指教师“传授知识”;“学”指学生“掌握知识”;“习”就是“习得”,指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习” 是过程“得”是结果,“练”是习的核心与关键。 作为教、学、习三位一体的新的课堂 表达形态,教、学、习三要素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教属于教学法中“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第一环节,学属于“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第二环节,习属于“教师组织学生运用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第三、四环节。将后三个环节纳入课堂不仅是习本课堂的题中应有之意,更是“教学法”的创新,重塑了整个课堂形态,实现了真正的课堂革命。 “习”是继承古代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习行教学法”的学习本质,真正的学习是“学”与 “习”知行统一的过程,“学习是人类一项基本的、习得性的功能”。“习”是“教”与“学”的结合点和关键点,“习”是“学习”的必经途径, “得”是归宗和落脚点。“教”与“学”互动和影响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习得,“习”通过对教与学的影响,使“教”与“学”良性互动。诚然,在不同阶段和不同要求前提下,“学”和“习”的侧重有所不同,知识驱动的时代更偏重于学,创新驱动的新时代更偏重于习,中国目前正在由知识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智慧驱动,因此”学“和”习“的侧重一目了然。 课堂以不同的要素为价值取向,将形成不同的课堂结构和功能。不同于教本课堂、生本课堂和学本课堂,习本课堂以“习”为本源和价值取向,针对学生高阶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的个性化需求,强调人的内化习得运行机制,实现对人的自我认识、发掘、迭代和发展。习本课堂明确“习得”是课堂的本质功能,学生由“习”而得,实现学生体验、深度学习和高阶目标达成,改变传统课堂的功能、作用、意义和价值,实现课堂本质功能的回归和升华。 习本课堂通过创设情境促进理解、互动、梳理、评价等环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师生对知识的体验或应用的运行机制,此称为“习场”,实现时时、人人、处处的泛在学习。师生之“习”越紧密,“习场”越强,产生的效果越大。“习场”中,教和学相辅相成、互补转化、动态平衡以实现习得,让课堂“太极”运转起来,以达到师生共同生成,形成个性化迁移转化中心。 “习得教学法”之习本课堂,以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易忘点和拓展点为“习得”目标,采用“四环节”作为保证落实的循环进阶”的“习得”运用机制,通过实施“三分讲、七分练、课堂训练”作为“习得”策略和操作手段,以各种训练方法、训练思维、训练活动、竞赛形式为“习得”载体,实现“学生体验、深度学习和高阶目标达成”,放大了课堂教学中“习得”的过程,加重了“习得”的时间和投入比重,更加符合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以及中高考命题方向的实际。 “习得教学法”之习本课堂实现三重境界:一是培养学生从习得知识出发,强调学科知识、技能和思想内化吸收的“习得”;二是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逐渐习得习惯,强调良好行为固化的“习惯”,带来综合能力的养成;三是孕育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升华为“习性”的品质境界,包括深刻的意义建构、良好的组织认同、系统的思维方式,实现从学科知识、能力、思想到核心素养的习得。 中国教育改革和课堂革命行至今日,随着教育科研的进步、教育技术条件的成熟和多年的实践积淀,有机会创生中国特色、原创性的教育发展成果,为世界教育改革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为一项本土、原创、草根的教学实验,“习得教学法”之习本课堂恰恰是课改或课堂革命的“中国表达”! 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的课堂,经过200多年的演变,课堂形态依旧没有太大变化。在当今由知识驱动进入智慧驱动、创新驱动的时代需求和影响下,教与学的矛盾和问题达到阈值, 成为世界性难题,简单转变教的形式和学的方案并不能改变课堂实际效益。对课堂本质功能进行再研究,以课堂结构为切入点,“习得教学法”以“习”为本源和价值取向的课堂理论与实践体系,在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习得” 流程再造和形态重构,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创新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从“721”法则的科学性》 “721法则”,这是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70%源于实践练习,20%来自于他人的辅导和反馈,10%来自于课堂式培训学习。“五点四环节教学法”针对“五点”教学战略目标即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易忘点和拓展点展开,运用“四环节”战术组织形式即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组织学生运用知识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切入,利用“三分讲、七分练、课堂训练“的技术操作策略实施。 通过对比721法则原理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换句话说, “721法则”的主要思想,尤其是“三分讲、七分练、课堂训练”的技术操作策略。对于知识的掌握运用,三分讲包含着10%的课堂传授知识以及20%的课堂传授知识的讨论沟通,七分练则是70%的时间用于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组织学生运用知识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练习或训练。 改变过去“部分—部分—整体”(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践探索了“整体—部分—整体”(三分讲、七分练)的教学方式,把教学从浅表的知识教学和技巧的训练层面,推进到深入学科核心与本质的思想教学和方法教学层面,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创造性地将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组织学生运用知识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环节纳入课堂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创新的实践,这是顺应了创新时代要求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方法的革命。 如今的课堂变革正从“教本”持续走向“生本”、“学本”和“习本”课堂,每一堂课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成长,721法则70%用于训练,“五点四环节教学法”要求做到七分练,正是体现了“习本课堂”的特色和规律。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有引导有组织有帮助的训练始终保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立场,课堂要真正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场所,转变为以实践应用和创造为中心的场所,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在扩展学生学习空间、课程内容的同时,既要改变学生的角色,更要改变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方式,让学生经历“做中学”“创中学”的过程,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众所周知,知识、技能、思想是学科教学的三大要素,学科思想是学科教学的精髓与灵魂。学科思想是形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是赋予学生“价值生命”的营养要素。有灵魂的教学,是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即教师在学科思想方法的统领下,突破过去以“双基”教学为单一目标的浅层教学,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深入学科的核心,领悟并掌握相应的学科方法和能力,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传统课堂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更多关注知识层面的学习,学生接纳最多的是知识本身,甚至连知识本身很多学生都记不住,满足于听懂听明白,对于知识如何转化为技能和思想的主要靠学生自己在课外获得,更本谈不上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开发和促成。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理论,人是认知的吝啬鬼,当找到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理由时,就会停止寻找更深层的原因,以节省自己的认知能力。杜威先生曾指出反省性思维的另一层含义,只是思考,但不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不是充分的思考行为。 顺应“721法则,通过采取即兴演讲、即兴辩论、知识大闯关、能力大冲浪、咬文嚼字、延伸拓展的课堂各种思维训练活动,按照讲、练、赛、考的循环模式,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主旨,给学生们以讨论、思考、审问、慎思、交流、表达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仅在乎获得知识本身,更在乎将知识转化为学科技能和思想,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叔本华说过:一种纯粹靠课堂传授知识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这里的独立思考,是建立在各种课堂训练获得载体上的,否则只是少数人专利。懂得道理再多,知识储备再好,不去实践、不去尝试,永远只停留在明白阶段,永远是不切实际的,而不能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的道理和知识,便不是真正的智慧。只有独立思考得来的知识,才能被我们理解和确证,并且纳入自己知识体系之中,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由此逐渐增进了我们的智慧。 一轮复习也需要“狠讲”! 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一轮复习程度。复习是一个连续而且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一轮复习阶段,学习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基础复习上来。曾经有很多师生,第一轮复习就是把所有知识都过一遍,增强你的记忆,查漏补缺。复习的内容尽管已经学过,有些内容不讲学生不清,不讲学生不明,不讲学生不会。所以,一轮复习中该讲的仍然还要讲,而且是要讲准、讲清、讲透、讲会。主要做好以下三点。 1 讲准 讲准就像扶贫追求“精准”二字。一轮复习就像过筛子,筛出哪些是学生会的,哪些是不会的。在课上教师必须要遵循“三不讲”原则,凡是学生看懂的不讲,看不懂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讨论能懂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课上教师要讲的是经过精讲点拨学生才能弄懂的,要达到不讲则已一讲达到一语道破天机之功效,达到拨云见日之效果。 2 讲透 一轮复习就像烙饼讲究“透彻”二字,慢水浇地,切忌水过地皮湿,皮焦骨头生。对知识点横向剖析要宽,纵向剖析要深;上至几辈,下至几代,左右有何亲戚,这些必须要挖掘出来。切实做到凡是涉及到该知识点的内容都要清楚,凡是考试到该知识点的题型必须掌握,凡是类似该知识点的内容都会迁移。确保到边到沿,到枝到梢。真正达到融会贯通,一叶识木,辨木知林的效果。 3 讲会 于永正先生说过上课三境界,讲过了,讲对了,讲会了。讲过了是过程,讲对了是标准,讲会了才是目的。一轮复习的落脚点必须要放在“讲会”上,这才是真正的对学生负责。何为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既要知其来龙更要知其去脉,让学生掌握解决例题的技巧和方法,能解决类似的题目,能达到举一反三,这才叫真会。 一轮莫大意,复习时需要我们精雕细刻,精心备考。讲准是前提,讲透是关键,讲会才是目的。 http://blog.sina.com.cn/u/2772297555 开卷考试也是要加强知识点与问题的记忆 中考试卷难易比例是7:2:1,可见基础仍然占80%的内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一轮新授课与复习中基础知识怎么抓都不为过!抓基础知识要做好一记二查三应用。记是基础,查是关键,用是提升。该怎样引导学生去记忆?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字。 1 记“准” 对基础知识必须要精准记忆,文字精炼准确,要达到增一字则长,减一字则短的效果。要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完整的意思。绝不是教材上文字的重复和迁移。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知识的涵义,要达到“我记的是书,出来的是知识”的效果! 2 记“全” 不少学生考完自己预测成绩与实际考试成绩相差甚远,关键在于组织答案丢三落四,缺这少那,对基础知识记忆不全面不完整。教材上一个知识点,可能分散在不同的章节,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阐述的。学生对整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学习是分散到多个课时且在不同时段,学起来可能是窥见一斑,见木不见林。在讲授时必须要瞻前顾后、前挂后联,还知识点一个完整的面目。 3 记“熟” “题目并不难就是没时间”这是历届学生参加考试后的共同感受。原因何在?关键是对基础知识不熟练。同样都是记知识点,你一分钟能写出几个?同样都是110米栏,你能跑几秒?考试拼的是做题准确度与速度,理解应用的熟练程度。在一轮新授课与复习中,对基础知识必须要由生、到熟、到透、到烂熟于心。一轮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复习绝不是一看都会,合书就懵的假熟假会。 一轮效果好,记忆是妙招。只要学生对基础知识记得准、记得全、记得熟,在考场上就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问题导引 我们要利用问题去唤醒学生的思维。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学而不思则罔,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会设计、利用问题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好课堂是能利用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进而深度学习的课堂,是学生“人在心也在”的课堂。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是相机诱导,以问题为杠杆,引领学生去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提升。好教师之好关键在于设计好问题引领学生去学习。好教师不是知识的告知者,而是学习问题的设计者,用问题去驱动学生的学。 有质量课应该有三观,任务观、知识观和能力观。 1 任务观:本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是上这一节课的出发点。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要出发。教师不是钟点工,熬完这45分钟就完了;上课不能走形式,水过地皮湿。有效课堂要带着任务而来对着任务而去,课前思:要完成哪些任务?课后思:是否完成?决不能上完一节课脑中空空,白纸一张。上完本节课学生学有何获? 2 知识观:本节课想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采用何种方式、方法让学生获得?学什么?怎么学?这是一节好课的关键。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教学不是全盘授予而是相机诱导。好的课堂要围绕知识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本节课让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 3 能力观:在你离开学校后忘记了学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这里的教育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所以好课必须要授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参与各种获取知识的活动,在活动中感悟和提炼,进而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本节课让学生获得了哪些能力? 做到三清楚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怎样教学生学?《论语》中颜回曾说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而当今课上教师都成了“讲”师,学生都成了“听”生,远远不是以上大师所讲的。课上教师为什么喜欢不厌其烦的讲?如何改进?做到三清楚: 1 清楚角色 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帮助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而不应盲目的去灌输。要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要时刻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生的学习状态。讲了多少意义不大,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才最关键。教师的角色关键在“助”上。 2 清楚内容(知识点与问题) 一节课70%的内容学生可以自学学会,20%的经过讨论可以解决,只有10%的需要教师的精讲点拨。退一步说,50%的学生自己学会的话,需要教师点拨的不超过30%。课上灌满堂,至少有一半的内容是无效的重复,时间的浪费。所以,备课是一种筛选、一种分类,要分出哪些是学生自学会的、讨论会的、点拨会的?然后再精准发力,对症下药。正是不清楚这些内容,课上只能以自我为中心大讲特讲了。 3 清楚方法 学习吸收率金字塔中指出,效率最低的是听讲。而我们教师却死死抓住吸收率最低的方式去上课,却忽略了让学生去兵教兵、去应用等这些高吸收率的学习方式。试想,如果一直采用灌输式还会有钻木取火,还会有火柴的出现吗?课堂教学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生,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要利用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讨论、展示来学点真知识,提升真能力。讲得精彩不如学得精彩,学得精彩才是王道! 怎样应对中考,不能再用老观点去看待,不能再用老方法去应对。新中考凸显出来的“新”特点对师生的要求更高了,在备考中要做到以下四条。 1 立足教材夯基础 不论中考怎样考?考的还是教材上的知识,课本上的知识。我们复习,必须要把基础知识夯实,确保基础知识说得出,写得对,用得快又准,真正达到学会、学透。另外还要学全,只要是教材上出现的知识,都有考码的可能。 2 立足学情上难度 当今中考试题考查不再是多挖坑而是深挖洞,抓住一个点考全、考透,在复习备考时必须要注意这一点。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不能再蜻蜓点水了,要站在学科素养、学科大概念的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掌握,在本学科内各核心素养间打通经络,让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立德树人就是通过学科核心素养来渗透和实施的,中考也是围绕它来考的。 3 立足考情提能力 通过研究考题发现,要加强记记忆、但不可生搬硬套。中考试题考查学生的应用性、创新性、综合性,虽寥寥数字,但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在备考复习中,对基础知识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能用来干什么?什么情景下拿出来用?要让学生达到创新的用、综合的用、灵活的用。在备考中不能简单的做上几道题就完了,关键还要挖掘出题者的意图。真正通过考试就能把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下一步怎么做”考查的一览无余。 4 立足政策深研究 中考的导向性是对我国基础教育“培养什么人”有重要影响,正面导向作用就是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如今备考不能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政策,充分研究吃透中考改革的精神。只有老师们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才能真正落实好“怎样培养人”。 当今备考最重要的是基础知识的回扣与巩固,如何做好考前的回扣?重点处理好以下五个问题。 1 常考点是什么? 认真研究近五年的中考试题,排查出近五年的高频考点,对这些经常出题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和落实。确保理解透彻,应用准确,表达完整,万无一失。另对比今年与去年的考点新增加的内容?新老考点重合的内容?新老考点表述不同内涵一致的内容?等心中有数! 2 易错点是什么?考试就是与犯错的一场较量,查缺补漏仍然是重中之重。犯错具有惯性,在回扣时要结合学生在平时出现的错误,对易错点要重锤猛敲,真正把错误改正过来,减少失误就是胜利。 3 中考怎么考?九年磨一剑,最终中考考题见。回扣到哪一部分内容时,要认真研究真题,该知识点在近几年是怎么考的?考查的条件(情景素材)?观点原理?题型、设问?还会以什么方式去考查?遇到类似问题该如何应对? 4 我们怎么解?学生千学万学最后都要落在答题上,落在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上。中考说到底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快速的去答题。用何知识去答?怎样审题?怎样组织答案?如何减少失分?要选用中考真题及答案让学生去体验、去总结。 5 经验教训有哪些?回扣就是总结提升的过程,讲评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回扣,讲评时不仅要讲答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自己常犯哪些错误?有何优势?还有多大提升空间?如何扬长补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长期不断地深入到学生复杂的精神世界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沉下心来做教育,静下心来抓教学,认真研究学生,充分了解学情。笔者认为教师应扮演好以下四种角色。 1当好服务员,按需施教 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评论》中说过:学生要什么?学什么?我们就要教什么?进入商场我们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欢迎光临,您需要点什么?”这是对顾客的尊重,是对顾客需求的一种尊重,是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学,我们也不妨来一句。“同学们好,大家需要点什么?”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需求的尊重。只有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按需施教,“教”和“学”的行为才会真正发生。 2 当好裁缝员,量体裁衣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教师备课要备“学生用”的课,备学生能用的课。一节课设计多少问题?难度是否适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量力而行,要提倡“光盘行动”,多了剩下,少了不够吃。教学就像选鞋子,适合才是硬道理。 考试中出现的错误是最宝贵的财富,暴露的问题越多,提升的空间就越大。及时纠错,才能不断进步。具体可按照以下三步走。 1 自查知错:错在何处?为何而错? 考试的目的是查缺,讲评前必须先师生分析,对照答案找问题,究竟错在何处?为什么会出错?通过查找出错处和错因。该项工作有师生共同来完成。 2 自纠改错:正解是何?如何得出? 改错改得是思维,改的是习惯,绝非仅仅是文字。改错不是简单的把答案抄上,而是寻找答案与题目的关系,寻找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区别。应该是什么?为何是这样?怎样能得出?要培养学生从题目中提取答案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准确组织答案的能力。该项工作应该由学生自我完成。 3 共同悟错:教训是何?如何避免? 讲评的目的是查缺补漏,是为了以后不再出错,讲评后必须要让师生认真总结出错的原因和教训,是怎样摔倒的?如何不再摔倒?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样处理?有何规律和技巧?如何避免再次出错,确保题不二错。该项工作有教师引导学生来完成。 知错是前提,改错是关键,不错才是目的。 美国梦之队主教练老k(Coach K)在篮球训练中讲过三句话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很有借鉴意义。他说的第一句话是:“When you hear,you forget".(当你听到就忘了);第二句话是:”When you see, you remember".(当你看见的时候,你记得);第三句话是:“When you do, you understand",(当你这样做或练的时候,你会明白的)。 第一句话,“当你听到就忘了”。教师要知道,学生听你在课堂讲课,传授知识,虽然听明白了,但很容易忘记,更不要提在作业和考试中做好。这也就解释了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反馈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为什么我给他们讲了这么多遍,看上去他们也听懂了,但在作业时尤其是考试(比赛)中总是做不到、做不好。也就是说,只是听懂了,离获得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差得远。 第二句话,“当你看见的时候,你记得”。当学生看到教师演示的或讲解示范的,他们就记住了。这个记住无疑比第一句话的遗忘了解的更加透彻,但仍然还没有到达在作业和考试(比赛)可以做到做好的程度。 第三句话,“当你这样做或练的时候,你会明白的”。当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针对性、精准性训练中完成了训练,他们才真正获得了这种在作业和考试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老K教练的三句话,高度浓缩的概况了篮球训练学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完全适合运用到教育教学的课堂训练。长期以来,我们的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从早到晚,学生们只能听讲,至于作业、练习是在课外有限得不能再有限的时间内由学生或在家长的监督下自行完成,效率如何?学能否致用,不证自明。 “教会、学会、练会、用会”是知识掌握和应用的全部主题,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要途径,更是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
|